當前,頭部、第二陣營企業通過大規模產能擴增以及上游產業鏈的延伸布局等“顯性”的動作,顯示產業競爭已日趨激烈和白熱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顯性”競爭的背后,各家企業在研發創新上的“較量”更值得關注,動力電池技術仍處于快速迭代升級之中,CTP、刀片電池、JTM、半固態電池、“不起火”電池包……這些不一而足,都是近幾年電池企業大量研發投入背后的真實體現和較量。
基于研發和創新上的這波“暗戰”,對于改寫產業鏈的市場格局,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研發投入費用節節攀升
鋰電企業持續加碼研發費用的投入正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A股帶有鋰電池概念上市的公司共計75家,而通過統計以上企業近三年的研發投入費用總和后發現,該數值正快速上升:2018年為194.56億元,2019年升至236.03億元,2020年這一數字為286.4億元。
與此同時,75家A股鋰電池概念公司的研發投入費用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以下簡稱“研發費用營收占比”)也正逐年增高:從2018年的4.56%到2019年的4.97%,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5.16%。
部分動力電池上市企業研發投入費用及其營收占比統計
需要注意的是,比亞迪85.56億元的研發投入費用不只是針對其動力電池業務,還包括了其龐大的整車及各零部件部分。作為動力電池領域的“一哥”,在動力電池研發費用投入上,寧德時代也還是實打實的“一哥”。
從研發費用營收占比指標來看,孚能科技和國軒高科是領跑者:孚能科技2020年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高達33.21%,國軒高科為10.35%。
據悉,國軒高科連續兩年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均保持在10%以上。
除國軒高科、孚能科技外,在研發費用營收占比指標上緊隨其后的是億緯鋰能:其已從2019年7.44%提高至2020年的8.86%。
眾所周知,研發費用的高投入能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也更有利于企業在前沿技術方向上進行相關專利的預先布局。因此,鋰電行業上市企業高額研發投入費用的背后,體現的是其對技術創新、專利布局的高度重視。
研發高投入“催生”創新技術
事實上,電池企業大力在研發上的布局和投入,持續推動著動力電池技術和工藝的創新發展。近幾年,國內多家電池企業在電池結構、工藝、材料等維度率先在業內提出了一些“創新概念”,其中的一些創新技術或手段已付諸實際應用。比如寧德時代2019年發布了CTP技術、比亞迪2020年推出刀片電池技術,其在業內以及實際產品迭代創新應用上都有較強的示范、引領效應。
欣旺達2020年在業內較早提出了“電池包不起火”設計理念,并發布了相關產品,之后多家電池企業、車企也都相繼推出了“不起火”的電池系統。
以“做精鐵鋰,做強三元”為理念的國軒高科,在2020年將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推上200Wh/kg新高后,今年又突破至210Wh/kg,達到目前業界已知的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最高水平;“做強三元”方面,國軒高科已實現單體能量密度302Wh/kg、系統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的三元電池配套裝車。
此外,國軒高科還發布了具有高效集成優勢的成組技術——JTM產品,可將動力電池成本降至接近鉛酸電池,并基于柔性模組的高度適配性,實現對多尺寸模組的“輕松”設計制造。
研發費用營收占比較高的孚能科技,作為國內軟包電池龍頭,目前已經量產業內領先的能量密度285Wh/kg電芯。而在此前不久,孚能科技研發團隊在電芯能量密度上又取得階段性突破,進一步將該指標提高至330Wh/kg。
此外,孚能科技針對下一代技術儲備也在積極備戰:其半固態/固態電芯及工藝開發正快速推進,半固態凝膠電池已進入商業化階段。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堅持多元化布局的億緯鋰能,在建成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大型軟包三元電池、方形三元電池三大產線的同時,其“均衡發展”策略也初見成效。據了解,億緯鋰能已研發出能量密度300Wh/kg、循環次數達到1800次的高性能軟包電池。
可以看出,無論是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還是新的領先指標,這背后都與企業在研發領域的大手筆投入密不可分,而這些創新也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自身競爭力。
以研發投入為鏡,看行業競爭
動力電池制造是一個高門檻行業:一方面,其具有以電化學為核心、 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需要企業進行系統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工藝復雜,過程控制嚴格,導致其原材料的選擇、輔助材料的應用以及生產流程的設置等均需企業多年的技術經驗積累。
同時,由于動力電池企業不僅需要在磷酸鐵鋰、三元等多種現有技術路線下,對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能、使用壽命等諸多維度進行“深挖”、優化,并做好平衡,還需要兼顧下一代可能的電池技術方向,并提前布局,因此,其“創新壓力”可見一斑。
此外,從外部的競爭環境,也能感受到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前景的高確定性,動力電池企業除了要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正面“碰撞”外,還要面臨對動力電池制造垂涎已久甚至不惜親自制造電池,“亦敵亦友”的下游車企的挑戰壓力。
事實上,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已日趨白熱化。但無論市場競爭多激烈,其核心仍然是技術的比拼,而這就離不開背后研發費用的“重金投入”。
“對于已經‘站穩腳跟’的龍頭企業來說,其目前市場地位并非固若金湯,動力電池技術仍處于快速迭代之中,同時生產制造、工藝優化也需要提升,這也可以看出龍頭企業的巨額研發投入,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身競爭力,”業內人士分析道。
其實,如果查看寧德時代從2015年至2020年研發費用方面的數據就會發現: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總費用從2015年的2.8億元飆升至2020年的35.7億元。
而相較于已經在市場上得到合作企業技術認可、客戶訂單穩定的龍頭們而言,動力電池的“后進者”更需要用創新技術來“證明自己”,從而贏得主流客戶認可,并搶占市場份額。這或許也能說明為何第二陣營動力電池企業研發投入方面看起來更為“激進”。
綜合來看,無論是出于技術創新、改寫市場格局,還是為保持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動力電池企業都已經將創新視為其核心驅動力,這在其研發投入上有著明顯的體現。相信在未來,加強研發投入將繼續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技術創新、搶占市場份額、提高行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手段,而這也必將推動新能源行業整體更高效的發展。
基于研發和創新上的這波“暗戰”,對于改寫產業鏈的市場格局,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研發投入費用節節攀升
鋰電企業持續加碼研發費用的投入正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A股帶有鋰電池概念上市的公司共計75家,而通過統計以上企業近三年的研發投入費用總和后發現,該數值正快速上升:2018年為194.56億元,2019年升至236.03億元,2020年這一數字為286.4億元。
與此同時,75家A股鋰電池概念公司的研發投入費用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以下簡稱“研發費用營收占比”)也正逐年增高:從2018年的4.56%到2019年的4.97%,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5.16%。
部分動力電池上市企業研發投入費用及其營收占比統計
數據來源:相關公司年報
單就涉足動力電池的企業來看,比亞迪、寧德時代和欣旺達,2020年研發投入分別達到85.56億元、35.69億元和18.06億元。需要注意的是,比亞迪85.56億元的研發投入費用不只是針對其動力電池業務,還包括了其龐大的整車及各零部件部分。作為動力電池領域的“一哥”,在動力電池研發費用投入上,寧德時代也還是實打實的“一哥”。
從研發費用營收占比指標來看,孚能科技和國軒高科是領跑者:孚能科技2020年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高達33.21%,國軒高科為10.35%。
據悉,國軒高科連續兩年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均保持在10%以上。
除國軒高科、孚能科技外,在研發費用營收占比指標上緊隨其后的是億緯鋰能:其已從2019年7.44%提高至2020年的8.86%。
眾所周知,研發費用的高投入能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也更有利于企業在前沿技術方向上進行相關專利的預先布局。因此,鋰電行業上市企業高額研發投入費用的背后,體現的是其對技術創新、專利布局的高度重視。
研發高投入“催生”創新技術
事實上,電池企業大力在研發上的布局和投入,持續推動著動力電池技術和工藝的創新發展。近幾年,國內多家電池企業在電池結構、工藝、材料等維度率先在業內提出了一些“創新概念”,其中的一些創新技術或手段已付諸實際應用。比如寧德時代2019年發布了CTP技術、比亞迪2020年推出刀片電池技術,其在業內以及實際產品迭代創新應用上都有較強的示范、引領效應。
欣旺達2020年在業內較早提出了“電池包不起火”設計理念,并發布了相關產品,之后多家電池企業、車企也都相繼推出了“不起火”的電池系統。
以“做精鐵鋰,做強三元”為理念的國軒高科,在2020年將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推上200Wh/kg新高后,今年又突破至210Wh/kg,達到目前業界已知的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最高水平;“做強三元”方面,國軒高科已實現單體能量密度302Wh/kg、系統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的三元電池配套裝車。
此外,國軒高科還發布了具有高效集成優勢的成組技術——JTM產品,可將動力電池成本降至接近鉛酸電池,并基于柔性模組的高度適配性,實現對多尺寸模組的“輕松”設計制造。
研發費用營收占比較高的孚能科技,作為國內軟包電池龍頭,目前已經量產業內領先的能量密度285Wh/kg電芯。而在此前不久,孚能科技研發團隊在電芯能量密度上又取得階段性突破,進一步將該指標提高至330Wh/kg。
此外,孚能科技針對下一代技術儲備也在積極備戰:其半固態/固態電芯及工藝開發正快速推進,半固態凝膠電池已進入商業化階段。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堅持多元化布局的億緯鋰能,在建成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大型軟包三元電池、方形三元電池三大產線的同時,其“均衡發展”策略也初見成效。據了解,億緯鋰能已研發出能量密度300Wh/kg、循環次數達到1800次的高性能軟包電池。
可以看出,無論是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還是新的領先指標,這背后都與企業在研發領域的大手筆投入密不可分,而這些創新也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自身競爭力。
以研發投入為鏡,看行業競爭
動力電池制造是一個高門檻行業:一方面,其具有以電化學為核心、 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需要企業進行系統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工藝復雜,過程控制嚴格,導致其原材料的選擇、輔助材料的應用以及生產流程的設置等均需企業多年的技術經驗積累。
同時,由于動力電池企業不僅需要在磷酸鐵鋰、三元等多種現有技術路線下,對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能、使用壽命等諸多維度進行“深挖”、優化,并做好平衡,還需要兼顧下一代可能的電池技術方向,并提前布局,因此,其“創新壓力”可見一斑。
此外,從外部的競爭環境,也能感受到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前景的高確定性,動力電池企業除了要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正面“碰撞”外,還要面臨對動力電池制造垂涎已久甚至不惜親自制造電池,“亦敵亦友”的下游車企的挑戰壓力。
事實上,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已日趨白熱化。但無論市場競爭多激烈,其核心仍然是技術的比拼,而這就離不開背后研發費用的“重金投入”。
“對于已經‘站穩腳跟’的龍頭企業來說,其目前市場地位并非固若金湯,動力電池技術仍處于快速迭代之中,同時生產制造、工藝優化也需要提升,這也可以看出龍頭企業的巨額研發投入,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身競爭力,”業內人士分析道。
其實,如果查看寧德時代從2015年至2020年研發費用方面的數據就會發現: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總費用從2015年的2.8億元飆升至2020年的35.7億元。
而相較于已經在市場上得到合作企業技術認可、客戶訂單穩定的龍頭們而言,動力電池的“后進者”更需要用創新技術來“證明自己”,從而贏得主流客戶認可,并搶占市場份額。這或許也能說明為何第二陣營動力電池企業研發投入方面看起來更為“激進”。
綜合來看,無論是出于技術創新、改寫市場格局,還是為保持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動力電池企業都已經將創新視為其核心驅動力,這在其研發投入上有著明顯的體現。相信在未來,加強研發投入將繼續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技術創新、搶占市場份額、提高行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手段,而這也必將推動新能源行業整體更高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