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價格上的優勢,近一兩年磷酸鐵鋰正在向三元發起反攻。特斯拉model3、比亞迪漢EV、小鵬P7、五菱宏光mini、長城歐拉等明星電動車型都紛紛上馬磷酸鐵鋰電池。然而,在高鎳的猛烈技術進攻下,未來磷酸鐵鋰的成本優勢或將漸漸失勢。
成本的“護城河”一旦被撕開缺口,磷酸鐵鋰再次被三元“KO”,將是大概率事件。
高鎳三元成本將比鐵鋰更低
當前,磷酸鐵鋰電池市場價格已低于700元/kWh,較三元電池性價比優勢明顯;這也是不少暢銷車型選裝磷酸鐵鋰電池的主要出發點。但從長期來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通過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高鎳三元有望從系統級成本上接近或低于鐵鋰。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數據,隨著后續高鎳工藝成熟,且CTP等技術開始商業化應用,高鎳三元成本下降曲線更陡,預計2023-2024年高鎳三元成本將低于5/6系三元,2027-2028年成本將低于磷酸鐵鋰電池,最終理論成本比磷酸鐵鋰電池低10-15%。
“高鎳材料大規模的生產,它的制造成本會降低,同時一些目前運用于鐵鋰的模組技術也會最終運用于三元,再往下到2030年的時候,隨著對于三元電池有價金屬的回收,預計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相比鐵鋰會更有競爭力。”業內人士分析道。
中金公司預計,至2025年高鎳三元與磷酸鐵鋰的價格可分別下降至650元/kWh與530元/kWh,價格差將由目前的近30%,縮小至20%左右。同時,預計至2025年,乘用車領域高鎳三元與鐵鋰的系統能量密度可達到220Wh/kg與160Wh/kg。其中高鎳三元若使用CTP技術,則能量密度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鐵鋰提升的空間則較有限。
“從車企的角度而言,不能僵化地只看單kWh成本。而需要從整體上綜合待裝車成本。”中金公司研究人員指出。除了電池的單kWh成本,能量密度對整車能耗的影響,也是車企要考慮的成本影響因素。因此綜合來看,到2025年能量密度帶來的能耗優勢,將驅動高鎳三元在單kWh價格依舊高于磷酸鐵鋰的情景下,實現綜合系統成本接近鐵鋰,并在長里程上低于鐵鋰。
電池龍頭必爭之地
高鎳三元是驅動新能源車里程普遍提升至600km以上的重要技術路徑,因此也是電池企業搶占高端市場的必爭之地。目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銷量最高的特斯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松下NCA和LG新能源的NCM811電池,大部分歐洲一線車企也更青睞811電池;全球各大主流電池廠也都在加快高鎳低鈷電池的開發量產進程。
5月中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業績說明會上稱,811電池目前已經占該公司動力電池總出貨量的20%以上,并且已在海外市場實現大規模交付。據悉,其裝載811電池的海外客戶主要包括戴姆勒、寶馬等車企。由此可見,寧德時代對811電池的研發不僅沒有懈怠,反而是快馬加鞭。
據電池中國了解,2020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銷量為44.45 GWh。那么,按照曾毓群20%的比例計算,寧德時代811電池出貨量已達8.9GWh;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全球絕大部分電池廠商所有的電池出貨量。
值得注意的是,LG新能源計劃于今年正式量產全球首款超高鎳NCMA電池,并在下半年開始向特斯拉供應電池。該電池鎳含量高達90%的同時,鈷含量降至5%。電池預計將用于特斯拉的緊湊型SUV model Y等。而特斯拉CEO馬斯克一直表示特斯拉將自己造電池,并將使用100%鎳的高鎳電池。
實際上,就連一直大張旗鼓宣傳刀片電池,甚至讓外界懷疑可能已經放棄三元路線的比亞迪,也在積極加碼高鎳電池。今年4月,國產福特Mustang Mach-E正式上市,采用的就是比亞迪的NCM811電池。由此可見,比亞迪對未來高鎳三元電池的技術發展趨勢,還是心知肚明的。
高鎳三元材料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
從滲透率來看,行業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內高鎳三元材料產量超過9000噸,環比增長35.1%。伴隨著高鎳三元材料的放量,3月份國內高鎳三元材料的市占率已經達到33.7%,其中8系三元材料市占率達到31.9%,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3成。
據了解,容百科技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市場占比已達到50%,當升科技NCM811等產品早已實現大批量供貨。國內多家券商機構認為,2021年當升科技高鎳產品占比有望持續提升;而容百科技未來兩年出貨則有望連續翻倍。
民生證券研報認為,2021年國內外上市重磅新車中三元高鎳占比較高,包括特斯拉Model Y/Cybertrunk、大眾ID.4/ID.6、日產Ariya等熱門車型,有望帶動高鎳在三元材料中的滲透率進一步上升。業內預計,到2025年高鎳三元材料的滲透率將會達到60%-70%以上。
面對高鎳化的大趨勢,不少企業都在加緊布局。近期,億緯鋰能擬與貝特瑞、SKI設立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合資公司,將建設年產5萬噸高鎳材料項目。韓國正極材料公司與格林美簽訂大單,三年內計劃采購17.6萬噸高鎳前驅體。據悉,容百科技計劃2025年將高鎳材料產能提升至30萬噸,到2030年提升至100萬噸。
根據業內的預計,到2022年全球高鎳三元材料的產量將超過60萬噸,實現翻倍增長。而到2030年全球整個行業高鎳材料的產出將接近350萬噸。
成本的“護城河”一旦被撕開缺口,磷酸鐵鋰再次被三元“KO”,將是大概率事件。
高鎳三元成本將比鐵鋰更低
當前,磷酸鐵鋰電池市場價格已低于700元/kWh,較三元電池性價比優勢明顯;這也是不少暢銷車型選裝磷酸鐵鋰電池的主要出發點。但從長期來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通過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高鎳三元有望從系統級成本上接近或低于鐵鋰。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數據,隨著后續高鎳工藝成熟,且CTP等技術開始商業化應用,高鎳三元成本下降曲線更陡,預計2023-2024年高鎳三元成本將低于5/6系三元,2027-2028年成本將低于磷酸鐵鋰電池,最終理論成本比磷酸鐵鋰電池低10-15%。
“高鎳材料大規模的生產,它的制造成本會降低,同時一些目前運用于鐵鋰的模組技術也會最終運用于三元,再往下到2030年的時候,隨著對于三元電池有價金屬的回收,預計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相比鐵鋰會更有競爭力。”業內人士分析道。
中金公司預計,至2025年高鎳三元與磷酸鐵鋰的價格可分別下降至650元/kWh與530元/kWh,價格差將由目前的近30%,縮小至20%左右。同時,預計至2025年,乘用車領域高鎳三元與鐵鋰的系統能量密度可達到220Wh/kg與160Wh/kg。其中高鎳三元若使用CTP技術,則能量密度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鐵鋰提升的空間則較有限。
“從車企的角度而言,不能僵化地只看單kWh成本。而需要從整體上綜合待裝車成本。”中金公司研究人員指出。除了電池的單kWh成本,能量密度對整車能耗的影響,也是車企要考慮的成本影響因素。因此綜合來看,到2025年能量密度帶來的能耗優勢,將驅動高鎳三元在單kWh價格依舊高于磷酸鐵鋰的情景下,實現綜合系統成本接近鐵鋰,并在長里程上低于鐵鋰。
電池龍頭必爭之地
高鎳三元是驅動新能源車里程普遍提升至600km以上的重要技術路徑,因此也是電池企業搶占高端市場的必爭之地。目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銷量最高的特斯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松下NCA和LG新能源的NCM811電池,大部分歐洲一線車企也更青睞811電池;全球各大主流電池廠也都在加快高鎳低鈷電池的開發量產進程。
5月中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業績說明會上稱,811電池目前已經占該公司動力電池總出貨量的20%以上,并且已在海外市場實現大規模交付。據悉,其裝載811電池的海外客戶主要包括戴姆勒、寶馬等車企。由此可見,寧德時代對811電池的研發不僅沒有懈怠,反而是快馬加鞭。
據電池中國了解,2020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銷量為44.45 GWh。那么,按照曾毓群20%的比例計算,寧德時代811電池出貨量已達8.9GWh;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全球絕大部分電池廠商所有的電池出貨量。
值得注意的是,LG新能源計劃于今年正式量產全球首款超高鎳NCMA電池,并在下半年開始向特斯拉供應電池。該電池鎳含量高達90%的同時,鈷含量降至5%。電池預計將用于特斯拉的緊湊型SUV model Y等。而特斯拉CEO馬斯克一直表示特斯拉將自己造電池,并將使用100%鎳的高鎳電池。
實際上,就連一直大張旗鼓宣傳刀片電池,甚至讓外界懷疑可能已經放棄三元路線的比亞迪,也在積極加碼高鎳電池。今年4月,國產福特Mustang Mach-E正式上市,采用的就是比亞迪的NCM811電池。由此可見,比亞迪對未來高鎳三元電池的技術發展趨勢,還是心知肚明的。
高鎳三元材料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
從滲透率來看,行業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內高鎳三元材料產量超過9000噸,環比增長35.1%。伴隨著高鎳三元材料的放量,3月份國內高鎳三元材料的市占率已經達到33.7%,其中8系三元材料市占率達到31.9%,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3成。
據了解,容百科技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市場占比已達到50%,當升科技NCM811等產品早已實現大批量供貨。國內多家券商機構認為,2021年當升科技高鎳產品占比有望持續提升;而容百科技未來兩年出貨則有望連續翻倍。
民生證券研報認為,2021年國內外上市重磅新車中三元高鎳占比較高,包括特斯拉Model Y/Cybertrunk、大眾ID.4/ID.6、日產Ariya等熱門車型,有望帶動高鎳在三元材料中的滲透率進一步上升。業內預計,到2025年高鎳三元材料的滲透率將會達到60%-70%以上。
面對高鎳化的大趨勢,不少企業都在加緊布局。近期,億緯鋰能擬與貝特瑞、SKI設立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合資公司,將建設年產5萬噸高鎳材料項目。韓國正極材料公司與格林美簽訂大單,三年內計劃采購17.6萬噸高鎳前驅體。據悉,容百科技計劃2025年將高鎳材料產能提升至30萬噸,到2030年提升至100萬噸。
根據業內的預計,到2022年全球高鎳三元材料的產量將超過60萬噸,實現翻倍增長。而到2030年全球整個行業高鎳材料的產出將接近3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