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德國上網電價補貼的進一步下調,歐盟各國的補貼下降趨勢已非常明顯,相比之下,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美國、加拿大等新興市場越發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的必爭之地。面對龐大市場以及貿易爭端的風險,中國光伏企業開始瞄準另外一個策略,在海外當地建設工廠,擴大銷售。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光伏廠商布局北美等新興市場的動作已接連不斷。
歐盟市場逐漸飽和 美國等新興市場起步
目前,歐盟是中國光伏廠商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中國光伏電池組件的六成產品供應歐盟市場,但隨著歐盟市場逐漸飽和,加上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紛紛開始削減上網電價補貼,中國光伏廠商已經將開拓市場的視野瞄向了美國、加拿大等新興市場。
2009年初,西班牙對其國內的太陽能產業補貼規模縮減為500兆瓦;2010年1月,德國宣布下調光伏上網電價;與此同時,法國也宣布,其國內屋頂太陽能面板的電力強制收購補助費率由2006年制定的每千瓦小時0.55歐元下降至0.42歐元。反觀美國,積極釋放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的信號,公布了23億美元的綠色能源稅收優惠政策。
現今光伏企業遷移潮已起,美國無疑成為最受企業矚目的寶地。GT Solar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m Gutierrez表示,美國一些州已強制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聯邦和州采購機制、補貼和稅收也有一定優惠,照此發展,預計美國太陽能市場將保持每年40%的強勁增長。據了解,美國有10個州正在制定光伏發電補貼政策。
但美國市場的大門也不易開啟,此前美國政府已經針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啟動了“301調查”。在美國看來,中國政府的補貼提高了中國新能源產商的競爭力,影響了美國本土的就業。
業內人士認為,“301調查”可能會影響未來國內新能源企業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但如果直接將生產廠設在目標國家,就能夠規避出口的麻煩。對于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而言,以直接投資取代單一的出口或是更好的選擇。
規避風險 光伏企業投資取代出口向海外遷徙
記者23日從2011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上了解到,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在美、加等國的本土建設工廠,規避貿易爭端的風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由于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95%銷往海外,而國外政府出于振興經濟的考慮,紛紛要求中國光伏企業在當地建廠,為擴大銷量,不少中國光伏組件企業開始在看似成本較高的海外投建新工廠。
2010年10月,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就宣布在美國鳳凰城投資1000萬美元建設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阿特斯陽光電力也于2010年11月宣布,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投資建設200兆瓦/年的光伏組件生產基地;2011年1月,賽維LDK對外宣布,同意用大約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70%的股權;同時英利、天合光能等企業也紛紛加大對美國市場的開發力度,意欲在2011年著力提高在美國的出貨量。
22日,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在2011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上對記者表示,阿特斯的研發基地和全部生產設施原先都在中國。現在選擇海外建廠是因為加拿大當地有一個新能源政策,規定如要在當地做光伏項目,那么成本中的60%附加值需要在加拿大獲得。
“這意味著作為光伏產品的銷售者,你需要在當地投資建廠,為當地經濟作貢獻。”瞿曉鏵說,公司儲備了近200兆瓦的地面電站許可批準書,期待大干一場。
值得注意的是,韓華新能源有限公司CEO謝平還表示,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漸上漲也將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一項支出,“盡管現在人力成本占公司整體成本還不高,但今后情況不好說。我們公司有上萬名員工,今年江蘇要求員工薪水要提高至少18%,這對公司是一種壓力。”
歐盟市場逐漸飽和 美國等新興市場起步
目前,歐盟是中國光伏廠商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中國光伏電池組件的六成產品供應歐盟市場,但隨著歐盟市場逐漸飽和,加上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紛紛開始削減上網電價補貼,中國光伏廠商已經將開拓市場的視野瞄向了美國、加拿大等新興市場。
2009年初,西班牙對其國內的太陽能產業補貼規模縮減為500兆瓦;2010年1月,德國宣布下調光伏上網電價;與此同時,法國也宣布,其國內屋頂太陽能面板的電力強制收購補助費率由2006年制定的每千瓦小時0.55歐元下降至0.42歐元。反觀美國,積極釋放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的信號,公布了23億美元的綠色能源稅收優惠政策。
現今光伏企業遷移潮已起,美國無疑成為最受企業矚目的寶地。GT Solar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m Gutierrez表示,美國一些州已強制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聯邦和州采購機制、補貼和稅收也有一定優惠,照此發展,預計美國太陽能市場將保持每年40%的強勁增長。據了解,美國有10個州正在制定光伏發電補貼政策。
但美國市場的大門也不易開啟,此前美國政府已經針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啟動了“301調查”。在美國看來,中國政府的補貼提高了中國新能源產商的競爭力,影響了美國本土的就業。
業內人士認為,“301調查”可能會影響未來國內新能源企業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但如果直接將生產廠設在目標國家,就能夠規避出口的麻煩。對于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而言,以直接投資取代單一的出口或是更好的選擇。
規避風險 光伏企業投資取代出口向海外遷徙
記者23日從2011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上了解到,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在美、加等國的本土建設工廠,規避貿易爭端的風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由于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95%銷往海外,而國外政府出于振興經濟的考慮,紛紛要求中國光伏企業在當地建廠,為擴大銷量,不少中國光伏組件企業開始在看似成本較高的海外投建新工廠。
2010年10月,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就宣布在美國鳳凰城投資1000萬美元建設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阿特斯陽光電力也于2010年11月宣布,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投資建設200兆瓦/年的光伏組件生產基地;2011年1月,賽維LDK對外宣布,同意用大約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70%的股權;同時英利、天合光能等企業也紛紛加大對美國市場的開發力度,意欲在2011年著力提高在美國的出貨量。
22日,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在2011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上對記者表示,阿特斯的研發基地和全部生產設施原先都在中國。現在選擇海外建廠是因為加拿大當地有一個新能源政策,規定如要在當地做光伏項目,那么成本中的60%附加值需要在加拿大獲得。
“這意味著作為光伏產品的銷售者,你需要在當地投資建廠,為當地經濟作貢獻。”瞿曉鏵說,公司儲備了近200兆瓦的地面電站許可批準書,期待大干一場。
值得注意的是,韓華新能源有限公司CEO謝平還表示,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漸上漲也將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一項支出,“盡管現在人力成本占公司整體成本還不高,但今后情況不好說。我們公司有上萬名員工,今年江蘇要求員工薪水要提高至少18%,這對公司是一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