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道稱,由于存在電池起火風險,LG新能源在美國召回了大約10000套家用儲能電池產品。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US CPSC)于8月4日發布了關于LG新能源RESU 10H 鋰離子電池儲能產品的通知,確認電池可能會過熱,或者散發出有害煙霧,并可能引發火災。
截至目前,已有五起關于電池冒煙和起火的報告,已造成財產損失和至少一人受傷。
RESU 10H儲能產品由LG新能源密歇根公司進口,并由美國各地的太陽能和儲能分銷商進行銷售。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間,這些可能存在電池故障的系統以約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2萬元)的價格售出。
事實上,LG新能源的RESU 10H儲能產品此前已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宣布召回。
2020年12月,LG化學宣布在美國召回其部分Resu 10H家用型儲能系統產品,原因是內部搭載的電芯存在發熱起火風險,涉及約1815塊電池。
今年3月,由于電池存在過熱風險,LG新能源表示為其在澳大利亞銷售的部分電池儲能系統向客戶提供免費更換服務。
澳大利亞消費者監管機構產品安全網站上的一份清單稱,在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間生產的許多配備LG鋰電池的家用儲能系統(ESS),可能會過熱并著火。
今年4月,位于韓國忠清南道洪城,搭載LG新能源電芯的儲能系統發生起火。而在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間,韓國發生的27起ESS火災事故中,有17起事故裝置了LG化學生產的鋰電池。
一系列的ESS起火,加上通用與現代電動汽車的起火事故,讓LG新能源的電池安全受到廣泛質疑,也為此付出了召回成本。
3月初,現代與LG新能源已經就Kona電動車召回費用的分攤達成一致,LG承擔召回成本的70%,約合56億元。
5月底,LG新能源表示,將自愿更換儲能系統(ESS)中使用的鋰離子電池,以免發生潛在的火災隱患,估計其成本約為4000億韓元(約23億元人民幣),涉及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間在中國南京工廠生產的ESS電池。
8月6日,通用汽車宣布,已在其第二季度中撥出13億美元用于召回所產生的總費用,其中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用于解決 Bolt EV召回的電池故障。作為相應的電池供應商,業內認為LG新能源也將分擔一定的召回成本。
GGII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LG新能源實現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24.17GWh,市場份額24%,位于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位。
而在國內市場,由于磷酸鐵鋰電池的“反攻”,常居第三位的LG化學,在7月份的國內裝機量跌至第十。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US CPSC)于8月4日發布了關于LG新能源RESU 10H 鋰離子電池儲能產品的通知,確認電池可能會過熱,或者散發出有害煙霧,并可能引發火災。
截至目前,已有五起關于電池冒煙和起火的報告,已造成財產損失和至少一人受傷。
RESU 10H儲能產品由LG新能源密歇根公司進口,并由美國各地的太陽能和儲能分銷商進行銷售。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間,這些可能存在電池故障的系統以約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2萬元)的價格售出。
LG Chem Model RESU 10H
事實上,LG新能源的RESU 10H儲能產品此前已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宣布召回。
2020年12月,LG化學宣布在美國召回其部分Resu 10H家用型儲能系統產品,原因是內部搭載的電芯存在發熱起火風險,涉及約1815塊電池。
今年3月,由于電池存在過熱風險,LG新能源表示為其在澳大利亞銷售的部分電池儲能系統向客戶提供免費更換服務。
澳大利亞消費者監管機構產品安全網站上的一份清單稱,在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間生產的許多配備LG鋰電池的家用儲能系統(ESS),可能會過熱并著火。
今年4月,位于韓國忠清南道洪城,搭載LG新能源電芯的儲能系統發生起火。而在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間,韓國發生的27起ESS火災事故中,有17起事故裝置了LG化學生產的鋰電池。
一系列的ESS起火,加上通用與現代電動汽車的起火事故,讓LG新能源的電池安全受到廣泛質疑,也為此付出了召回成本。
3月初,現代與LG新能源已經就Kona電動車召回費用的分攤達成一致,LG承擔召回成本的70%,約合56億元。
5月底,LG新能源表示,將自愿更換儲能系統(ESS)中使用的鋰離子電池,以免發生潛在的火災隱患,估計其成本約為4000億韓元(約23億元人民幣),涉及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間在中國南京工廠生產的ESS電池。
8月6日,通用汽車宣布,已在其第二季度中撥出13億美元用于召回所產生的總費用,其中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用于解決 Bolt EV召回的電池故障。作為相應的電池供應商,業內認為LG新能源也將分擔一定的召回成本。
GGII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LG新能源實現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24.17GWh,市場份額24%,位于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位。
而在國內市場,由于磷酸鐵鋰電池的“反攻”,常居第三位的LG化學,在7月份的國內裝機量跌至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