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綠色制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著力提升我省綠色制造水平,推進實施新型工業化,推動實現工業大突破,助力貴州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全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著力構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相互促進、深入融合的現代產業格局,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制造水平明顯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重點用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清潔能源、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
——綠色制造體系日趨完善。綠色工業園區占比50%以上,創建綠色工廠200家以上,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產品,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創建一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產業轉型和升級
1.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執行新建和擴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政策。嚴格能效約束,對標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推動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工作,有效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堅決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以下各條均涉及)
2.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生物科技、生態特色食品等環境友好型產業。推進基礎材料向新材料領域提升轉化,推動磷化工精細化、煤化工新型化、特色化工高端化發展。探索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和清潔化利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能源局、省大數據局)
3.持續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產品生產能力,加大高端優質產品供給,提高產品價值,提升綠色低碳產品比重,推動產品結構升級。鼓勵企業運用綠色設計方法與工具,開發推廣一批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低碳環保產品,培育一批綠色產品。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培育再生資源龍頭企業。鼓勵使用“能效之星”產品、5G網絡節能技術產品和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先進適用技術產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大數據局)
(二)推動行業綠色化改造
4.推動傳統行業節能改造。深入實施“千企改造”,以煤炭、電力、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為重點,加快技術升級和節能改造,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推動煤電機組升級改造和供熱改造,推廣應用高效電機、高效變壓器等節能裝備,推進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深入開展能效“領跑者”行動,培育一批節能標桿企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
5.推進重點行業清潔低碳改造。加強中低品位余熱余能利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等技術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煤電等行業的推廣,強化先進環保治理裝備應用,推動形成穩定、高效的治理能力。深入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應用示范,加快推進有機廢氣(VOCs)回收和處理,鼓勵選取低耗高效組合工藝,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切實強化造紙、煤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廢水治理,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
(三)推動能源綠色化消費
6.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探索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用煤減量替代。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推廣應用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設備。鼓勵開發區、工廠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微電網建設,發展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
7.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點用能行業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持續推進工業企業能量系統優化。推動工業窯爐、鍋爐、電機、泵、風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加強重點工藝流程、用能設備信息化數字化改造升級。鼓勵開發區、企業建設能源綜合管理系統,實現能效優化調控。推進網絡和通信等新基建綠色升級,降低數據中心、移動基站功耗。(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能源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
8.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務機制。強化新建項目能源評估審查,定期對各類項目特別是“兩高”項目進行監督檢查。規范節能監察執法、創新監察方式、強化結果應用,實現重點用能行業企業節能監察全覆蓋。強化以電為核心的能源需求側管理,引導企業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響應能力。培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第三方評價等專業化綠色服務機構,實施節能服務進企業行動,開展工業節能診斷,為企業節能管理提供服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四)深化資源綠色化利用
9.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推動產廢行業綠色轉型,降低產廢強度,實現源頭減量。實施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評價,建立健全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機制,推進利廢行業綠色生產。加強磷資源中氟、碘等共生礦產資源開發,加大工業副產石膏、粉煤灰、冶煉廢渣等綜合利用力度,圍繞新型建材等重點產業,培育一批綜合利用骨干企業,創建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國資委)
10.開展工業節水行動。大力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強化取用水計量統計,提高用水計量率。加強生產用水管理,推進水循環梯級利用,鼓勵創建一批節水型標桿企業。(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五)推動開發區綠色發展
11.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結合開發區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以首位產業為引領,聚焦潛力產業,強化延鏈補鏈強鏈,發展綠色經濟,培育打造綠色低碳產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
12.推動綠色工業園區創建。將綠色化貫穿于開發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準入、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運行管理等環節,推進開發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開發區生產生活廢水應收盡收、達標排放。推進節水循環化改造,提高綠色化水平,培育創建一批綠色工業園區和節水型標桿園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
(六)強化綠色化科技創新
13.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快綠色制造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攻克一批制約大宗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磷石膏、赤泥、電解錳渣等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開發磷石膏、粉煤灰、冶煉廢渣等的高附加值綜合利用產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14.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發揮大企業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工程化、產業化實現突破。發揮節能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和系統性解決方案成果轉化應用。(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5.實施“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施一批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改項目,推進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推動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流程型工業在工藝裝備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數字車間”“智慧工廠”。(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各責任單位要加強協同配合,切實履行職責,將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協同推進各項工作。要建立綠色制造名單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常態化管理,推動各項工作開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省直有關部門)
(二)落實財稅政策。充分利用省財政專項資金、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省新型工業化發展基金及省生態環保基金,支持綠色制造示范、工業節能技改、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項目建設。要加大對政府綠色采購力度,認真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綠色制造企業發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發展改革委)
(三)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揮中小企業信貸通、省工業投資公司、省工業擔保公司作用,支持企業融資發展。建立健全綠色制造融資項目庫,按程序納入全省綠色金融項目庫,提高企業申貸獲得率。積極發展綠色債券,鼓勵銀行機構探索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等綠色金融業務,提升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責任單位:人行貴陽中心支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貴州銀保監局、貴州證監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黔晟國資公司)
(四)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等作用,引導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指導綠色制造單位對上年度綠色制造水平指標進行自我聲明,展示綠色制造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鼓勵企業按年度發布綠色低碳發展報告。(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廣電局等)
(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著力提升我省綠色制造水平,推進實施新型工業化,推動實現工業大突破,助力貴州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全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著力構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相互促進、深入融合的現代產業格局,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制造水平明顯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重點用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清潔能源、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
——綠色制造體系日趨完善。綠色工業園區占比50%以上,創建綠色工廠200家以上,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產品,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創建一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產業轉型和升級
1.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執行新建和擴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政策。嚴格能效約束,對標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推動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工作,有效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堅決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以下各條均涉及)
2.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生物科技、生態特色食品等環境友好型產業。推進基礎材料向新材料領域提升轉化,推動磷化工精細化、煤化工新型化、特色化工高端化發展。探索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和清潔化利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能源局、省大數據局)
3.持續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產品生產能力,加大高端優質產品供給,提高產品價值,提升綠色低碳產品比重,推動產品結構升級。鼓勵企業運用綠色設計方法與工具,開發推廣一批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低碳環保產品,培育一批綠色產品。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培育再生資源龍頭企業。鼓勵使用“能效之星”產品、5G網絡節能技術產品和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先進適用技術產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大數據局)
(二)推動行業綠色化改造
4.推動傳統行業節能改造。深入實施“千企改造”,以煤炭、電力、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為重點,加快技術升級和節能改造,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推動煤電機組升級改造和供熱改造,推廣應用高效電機、高效變壓器等節能裝備,推進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深入開展能效“領跑者”行動,培育一批節能標桿企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
5.推進重點行業清潔低碳改造。加強中低品位余熱余能利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等技術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煤電等行業的推廣,強化先進環保治理裝備應用,推動形成穩定、高效的治理能力。深入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應用示范,加快推進有機廢氣(VOCs)回收和處理,鼓勵選取低耗高效組合工藝,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切實強化造紙、煤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廢水治理,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
(三)推動能源綠色化消費
6.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探索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用煤減量替代。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推廣應用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設備。鼓勵開發區、工廠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微電網建設,發展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
7.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點用能行業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持續推進工業企業能量系統優化。推動工業窯爐、鍋爐、電機、泵、風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加強重點工藝流程、用能設備信息化數字化改造升級。鼓勵開發區、企業建設能源綜合管理系統,實現能效優化調控。推進網絡和通信等新基建綠色升級,降低數據中心、移動基站功耗。(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能源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
8.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務機制。強化新建項目能源評估審查,定期對各類項目特別是“兩高”項目進行監督檢查。規范節能監察執法、創新監察方式、強化結果應用,實現重點用能行業企業節能監察全覆蓋。強化以電為核心的能源需求側管理,引導企業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響應能力。培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第三方評價等專業化綠色服務機構,實施節能服務進企業行動,開展工業節能診斷,為企業節能管理提供服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四)深化資源綠色化利用
9.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推動產廢行業綠色轉型,降低產廢強度,實現源頭減量。實施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評價,建立健全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機制,推進利廢行業綠色生產。加強磷資源中氟、碘等共生礦產資源開發,加大工業副產石膏、粉煤灰、冶煉廢渣等綜合利用力度,圍繞新型建材等重點產業,培育一批綜合利用骨干企業,創建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國資委)
10.開展工業節水行動。大力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強化取用水計量統計,提高用水計量率。加強生產用水管理,推進水循環梯級利用,鼓勵創建一批節水型標桿企業。(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五)推動開發區綠色發展
11.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結合開發區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以首位產業為引領,聚焦潛力產業,強化延鏈補鏈強鏈,發展綠色經濟,培育打造綠色低碳產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
12.推動綠色工業園區創建。將綠色化貫穿于開發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準入、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運行管理等環節,推進開發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開發區生產生活廢水應收盡收、達標排放。推進節水循環化改造,提高綠色化水平,培育創建一批綠色工業園區和節水型標桿園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
(六)強化綠色化科技創新
13.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快綠色制造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攻克一批制約大宗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磷石膏、赤泥、電解錳渣等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開發磷石膏、粉煤灰、冶煉廢渣等的高附加值綜合利用產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14.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發揮大企業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工程化、產業化實現突破。發揮節能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和系統性解決方案成果轉化應用。(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5.實施“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施一批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改項目,推進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推動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流程型工業在工藝裝備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數字車間”“智慧工廠”。(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各責任單位要加強協同配合,切實履行職責,將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協同推進各項工作。要建立綠色制造名單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常態化管理,推動各項工作開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省直有關部門)
(二)落實財稅政策。充分利用省財政專項資金、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省新型工業化發展基金及省生態環保基金,支持綠色制造示范、工業節能技改、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項目建設。要加大對政府綠色采購力度,認真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綠色制造企業發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發展改革委)
(三)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揮中小企業信貸通、省工業投資公司、省工業擔保公司作用,支持企業融資發展。建立健全綠色制造融資項目庫,按程序納入全省綠色金融項目庫,提高企業申貸獲得率。積極發展綠色債券,鼓勵銀行機構探索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等綠色金融業務,提升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責任單位:人行貴陽中心支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貴州銀保監局、貴州證監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黔晟國資公司)
(四)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等作用,引導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指導綠色制造單位對上年度綠色制造水平指標進行自我聲明,展示綠色制造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鼓勵企業按年度發布綠色低碳發展報告。(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廣電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