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動力電池裝機規模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高速行進中,動力電池產業呈現出哪些新特征、新態勢、新風險?相關企業又如何布局未來?在近日召開的2023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先導活動“云上宜賓”高端對話活動上,與會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就行業發展熱點問題、前沿趨勢展開討論。
■■碳酸鋰價格會趨于穩定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2021年至今大起大落。遠景動力執行董事趙衛軍認為,鋰價之所以出現劇烈波動,存在很多炒作因素。“車企都非常看好新能源賽道,而碳酸鋰產能釋放需要一定時間周期,就有了炒作空間。當前,鋰電池發展路徑越來越明晰,該投的資本都已經投入進去,未來碳酸鋰價格會在成本加合理利潤附近徘徊,不會發生大幅度波動情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全球鋰資源供應沒有問題,全球可開采儲量是2600萬噸鋰當量,儲量有9600萬噸,足夠搭載70多億輛車。隨著開發技術的進步,可開采儲量還會增加。但我國鋰資源的品位比國外相對低一些,進口產品的經濟性仍高于國內,對外依存度較高問題還待解決。為保障國內鋰資源供應安全,一方面要鼓勵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要鼓勵技術路線多元化。
歐陽明高表示,鋰價的合理區間要綜合考慮成本、回收、多元化發展因素。鋰價不能太低,否則回收利用和鈉離子等電池就沒有發展空間,碳酸鋰價格維持在10萬元/噸-20萬元/噸相對合理。
■■極簡化是創新方向
當前,電池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技術方面,鋰電材料能量密度是否存在理論極限,在結構和工藝創新上還有多大的發展潛力?
“我們在磷酸鐵鋰電池結構創新上做過不少工作,但受限于材料本身特點,其能量密度已經接近天花板。”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指出,在磷酸鐵鋰基礎上進行摻雜,能獲得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好低溫性能。
中創新航高級副總裁潘芳芳認為,磷酸錳鐵鋰電池有望成為繼磷酸鐵鋰之后的下一代產品。但磷酸錳鐵鋰的缺點是不能單獨用,只能以復合方式彌補,又帶來成本增加。磷酸錳鐵鋰電池更適合比磷酸鐵鋰成本高、比三元電池價格低的細分市場,整體來看,潛力巨大。
據了解,包括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孚能科技、國軒高科、蜂巢能源在內的電池企業均在磷酸錳鐵鋰電池方面有所布局。目前,該技術還存在電導率不夠、錳容易溶出、阻抗增高等問題,產業化進程還有待攻關。
“創新應該推動成本持續降低和用戶體驗持續提升。”潘芳芳表示,“過去十幾年,材料創新、結構創新、制造創新支持動力電池快速迭代。隨著TWh時代的到來,極簡制造是未來發展方向,通過極簡制造,簡化零部件數量和工序數量,降低成本。”
蔚來汽車電池系統研發副總裁曾士哲同樣認為,只有把成本壓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真正讓電動汽車普及。“希望電池能夠進一步減少零部件數量,使用更便宜的原材料,讓制造過程更簡單。”
■■重視碳排放管理
2022年,歐盟通過《新電池法》,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加強管控;今年10月,歐盟碳關稅也將正式生效,這對電池出口的影響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到目前為止,動力電池還沒有被列入歐洲碳關稅范圍,不過按趨勢來看,未來很可能會被列入。《新電池法》主要規定碳足跡,過兩年會作為強制標準。”吳凱表示,“碳排放管理對行業而言,絕不是一件壞事,但要引起足夠重視。碳足跡的一大核心是綠電使用,但綠電怎么定義還有待明確。”
趙衛軍表示:“一款汽車在上海生產、出口歐洲,我們計算會產生5噸二氧化碳,按照上海的電力結構,現階段每噸碳要繳納100歐元碳稅。但過幾年可能就是貿易壁壘。遠景動力現在與全球客戶的訂單中規定了每個產品的碳排放量,超過要罰款,甚至不能執行訂單。行業要提早防范和應對這個新型貿易壁壘。”
歐陽明高指出,具體到產業鏈上下游,正負極材料是能耗最大部分,要向綠電豐富的地區轉移。電池廠建零碳產業園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隔膜和電解液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地理位置沒有太大關系。電池包生產要靠近整車廠。電池產業調整趨勢會符合上述原則。“西南部有資源、材料、綠電,前提是要把水電認證為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