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完這些,再來500斤!”近日,在位于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的曙光匯泰漁光電站,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乘著清爽的海風,一群人從光伏板下撈起一筐筐海參,上岸、過秤、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東營地處黃河入海口,鹽堿灘涂較多,光能資源豐富。據國網東營供電公司新戶供電所副所長吳斌介紹,曙光匯泰漁光電站年均上網電量9000萬千瓦時,采用“水上發電、水下養殖”模式,在源源不斷輸送清潔電能的同時,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沿海灘涂是重要的生態屏障,以前這些灘涂都是荒廢的,一眼望去白茫茫看不到邊,空氣里都是咸味。隨著‘漁光互補’項目落地,在光伏板遮擋下,灘涂更適宜養殖參蝦,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和村集體增收,對修復灘涂生態系統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東營市河口區郭局村黨支部書記李寶祥介紹。
鹽堿地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癥”。在渤海之濱的山東北部,有大片鹽堿地處于“沉睡”狀態。山東推動能源轉型,積極布局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基地,光伏建設受場地制約明顯,鹽堿灘涂成為建設光伏基地的新選擇。
山東省能源局提出,“十四五”期間,依托濱州、東營、濰坊沿海區域的鹽堿灘涂地,統籌用地用海、電網接入消納等條件,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與現代農業、養殖業等相融合,建設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這句流傳于壽光市侯鎮的打油詩,道出了過去當地脆弱的生態狀況。如今,這里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在陽光照耀下閃著粼粼銀光,原本撂荒的鹽堿灘涂成了“搬運”太陽能量的“希望田”。
坐落于侯鎮的1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是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濰坊境內首個全容量并網的新能源項目,每年可為電網提供約1.47億千瓦時清潔能源。“千萬不要小瞧這幾塊面板,它們可以給魚塘和蝦池的增氧機、水泵等設備供電,這種光伏組件采用32度傾斜角度設計安裝,可使水溫下降1到2攝氏度,防范魚蝦疾病,保障漁民養殖收益。”正在為養殖戶進行用電設備檢查的國網壽光市供電公司工作人員耿文選說。
初夏時節,在侯鎮1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基地,漁民李中華駕著小船,正忙著為魚類投放飼料。他承包了300多畝魚塘,以養殖鱸魚等為主。“在光伏板的遮擋下,藻類繁殖減少,對改善水質狀況、降低水面溫度都有幫助,為魚蝦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魚塘產值提升了。”李中華說。
“魯北鹽堿灘涂因地制宜打造‘綠光一體’‘漁光互補’等一批復合型‘光伏+’項目,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這很有示范意義。”山東省電力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徐震說。
據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規劃發展處處長杜鵬介紹,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占地面積825平方公里,規劃新能源裝機容量4800萬千瓦。預計到2030年,這一基地將成為風光同場、儲輸并舉、綜合智慧、產業融合、生態友好的國家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