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不成熟的行業,尚德過早成為了“老大”,而現在這種地位成了它最大的敵人。
在過去十年中,施正榮成功地扮演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布道者,
在未來十年,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寓道于術”
對無錫尚德電力(STP)董事長施正榮來說, 2011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這是尚德創業十年,也是中國光伏產業真正開啟的十年,同時還是施正榮從科學家變身為企業家的十年。站在公司、行業、個人三個十年的交會點,施正榮正在思考“十年”這個命題,“任正非就是在華為十年的時候作了很大的變革。”
施正榮屬兔,48歲,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落伍”質疑
本命年確實不好過,尚德正面臨是否“落伍”的質疑。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全球光伏業逐漸由經濟復蘇過渡到新一輪迅猛發展,國內外光伏企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分享此輪蓬勃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而尚德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在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尚德電力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2億美元,只是依靠第四季度,一筆計提的2.5億美元基金投資收益,才大幅拉高了全年的利潤水平,使得全年凈利潤達到2.6億美元。然而,此筆投資收益是否應列入財報尚有爭議。因該項目要到2011年6月才并網,目前尚未產生效益。
與同行比較,尚德毛利率一直偏低,缺失的上游,一直是它的一大軟肋。
在美國上市的11家中國光伏企業里,尚德電力與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號稱市值三巨頭。但2010年尚德綜合毛利率只有17.4%,遠遠低于另外兩家。實際上,2010年第二季度尚德電力的毛利率在11家排名倒數第三,第三季度則處于墊底位置。
光伏組件產業鏈可分為太陽能級晶硅提煉、硅錠鑄造、硅片切割、光伏電池制造、光伏組件封裝和光伏系統整合六大環節。11家公司中,英利的戰線最長,幾乎從頭做到尾,而尚德的最短,它的多晶硅和硅片等原材料主要通過和上游供貨商簽訂長期協議來保障。根據全球知名光伏行業研究咨詢機構IHSiSuppli的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產商的毛利率分別為50.8%和21.8%,但電池生產商毛利率為-9%.
“你說去年這個錢都讓誰給賺去了?多晶硅的價格還好,賺錢最多的就是拉棒和切片。”施正榮曾激動地說。
光伏產業是否要走垂直整合之路,業內素有爭論,施曾對此持保留態度。他希望做“最專業的電池及組件制造商”。就在他猶豫的同時,多家光伏企業都已沿著產業鏈以驚人速度向上游狂奔,不用說英利與天合,林洋新能源、晶科能源等都有明確的向上游移動的計劃。與此同時,上游原料商也在向下游滲透,例如昱輝陽光和大全新能源。比較激進的是江西賽維,2010年8月它在安徽合肥增設了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生產廠。
令尚德尷尬的是,冥王星技術遲遲難以量產。尚德早在3年前就提出這一計劃,據說,轉化率分別達到了17.5%(多晶硅)和19.5%(單晶硅),超過平均轉化率1.5%,而且仍在不斷提升,施正榮介紹技術上可能性會達到23%。只是在2010年,冥王星的出貨量不過60兆瓦左右,仍屬試驗性質。
與之相比較,施正榮的老對手,英利的“熊貓”高效電池組件已提前量產,準備在保定總部建設年產能為300兆瓦的單晶完整產業鏈生產線,規模化生產后,電池平均轉換效率至少達到18.5%.
戰略失誤頻仍
盤點尚德近年來的重大決策,其中不乏戰略失誤。早期施正榮將產業預估得過于成熟,認為應該細化分工,如今他也承認,“從長遠看,這個產業是不是一定要垂直整合還需要討論。但最近看來產業鏈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成熟階段,利潤會在鏈條上蕩來蕩去,必須迅速做調整,做一點整合還是有必要的。”
在金融危機期間,施正榮也曾嘗試進入上游。2008年5月,尚德以9890萬美元,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英聯(Actis)和偉俊(Waichun)手中收購了它們所持有的江蘇順大控股的股份。順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生產單晶硅棒并制造切片。
這一投資,當時被視為“抄底”的成功之舉。不過,順大管理混亂,資金鏈緊張,令尚德為之頭痛,目前尚德仍持有其18%左右的股份。順大創始人倪云達以經營箱包起家,其對光伏產業雄心勃勃。據說倪曾對施正榮說:我來做光伏產業的中石油(意指供應原料),你就做中石化(意指加工).
“老倪這個人不按照規矩辦事,不尊重董事會決議,影響了企業發展。”一位接近施正榮的人士透露,“施博士比較容易相信人,這是他的優點,也是缺點。”
他的另一個失誤是跟風上馬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又倉促下馬。2007年5月,尚德曾在浦江高科技園投資了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但在2008年多個公開場合,施正榮都表示看淡薄膜太陽能前景,到2010年8月,尚德又關停了晶硅薄膜生產,原廠改為晶硅生產基地。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搖擺?
施正榮解釋,他所謂的看淡,是指不看好薄膜在大規模發電上的應用,因為其轉化率太低。而他進入此領域,是看重了薄膜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市場空間,例如安裝在玻璃上,而現在看來后者市場遠遠沒有打開。另外,金融風暴中,多晶硅價格大跌,硅晶電池更具有成本優勢。
薄膜電池有多種技術方向,例如碲化鎘、硅基薄膜、銅銦鎵硒(CIGS)等。First Solar采用的是第一種,而尚德等多數中國企業采用的是第二種。使用這種技術的企業,通常采購全球最大非晶硅薄膜設備供應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設備。就在2010年7月,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宣布退出薄膜硅太陽能電池設備業務,這對其客戶而言,無疑釜底抽薪。
一位技術專家透露,應用材料公司的這種設備成本高,調試困難,大面積鍍膜均勻性上有欠缺。尚德的薄膜生產線2010年產量不過20兆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企業而言,最佳的位置是“坐二觀一”,在一個不成熟的行業,尚德過早成為了“老大”,正是這種地位成了它最大的敵人。
例如,正是其起步早,尚德與供應商建立了比較穩固的關系,這本來是創業期的最大優勢,隨著市場變化卻可能成為負累。尚德要和原材料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為了能激勵供貨商,有時會給予對方尚德的認購權證。而給這些認購權證和期權授權也會計入營業支出。尚德的營業支出占比一直很高,在70%-80%左右。
2007年以前,原料緊張,尚德和國外硅片大廠簽約的同時,就被要求限制在上游投資,即不能參與上游硅片占股5%的投資。當時,為了獲取原料,尚德被迫簽下“城下之盟”。盡管這一協議在金融危機前后取消,但錯過進入上游的最佳時機,為今日留下重大隱患。再者,很難說施正榮是一個純粹的“企業家”,實際上,“社會活動家”的角色幾乎占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時間。
過去六個月里,他兩次參加克林頓的晚宴,也是許多美國和歐洲政要的常客。在許多論壇上,他都被視為中國新一代企業家的代表。無論是年齡、行業還是發家史,他看起來都當之無愧。施有濃重的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他沒有拒絕這一角色。
“中國光伏產業能發展起來不能離開尚德的貢獻?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感到幸運、驕傲。”他提高了聲音,“尚德或我本人,有時去代表中國的這個產業,代表中國制造在世界的新形象,也是責無旁貸。”只不過,他目前CEO與董事長一肩挑,具體運營也親自負責,難免分身乏術。他也意識到這一點,現在開始控制海外出差的節奏,“覺得出差也蠻累的。”
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他屢屢振臂高呼,而對于企業迫在眉睫的危險,他會視若不見嗎?
5年后見分曉
尚德手上依然有王牌,2010年,尚德光伏組件出貨量達到1.5吉瓦(1吉瓦=1000兆瓦),產能突破1.8吉瓦,以出貨量計算,已超過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成為真正的世界第一。
施正榮認為出貨量可以彌補低毛利率的短板。“這是一個規模產業,而不是一個高毛利產業,一定要達到規模效益才能生存。”他停了一下,“你看看富士康的毛利水平就知道了。實際上,這個行業與代工業還是有可比性的。”
再者,尚德也已開始進軍上游,2010年年底成立了榮德新能源。榮德新能源前身為輝煌硅能源,位于施正榮的老家江蘇省揚中市。“榮德”兩字,就分別取自施正榮和尚德的名字。 按照尚德的規劃,到2011年年終組件產能要達到2.4吉瓦,切片產能做到1.2吉瓦,也就是說,自產切片保持在一半的供應量。
2010年年中,尚德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將業務條線清晰化、流程化。調整前,直接向施匯報的人有15個,調整后變成了5個。“我要給自己減負。”他自稱。
在過去十年中,施正榮成功地扮演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布道者,甚至不過分地說,他對行業所做出的貢獻,可能并不比他對尚德做出的貢獻小。在未來十年,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寓道于術”,繼續保持企業的領先地位。
他放言,“這個產業還太幼小了,有些爭論五年后見分曉,關鍵是,誰能活到五年后。”
在過去十年中,施正榮成功地扮演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布道者,
在未來十年,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寓道于術”
對無錫尚德電力(STP)董事長施正榮來說, 2011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這是尚德創業十年,也是中國光伏產業真正開啟的十年,同時還是施正榮從科學家變身為企業家的十年。站在公司、行業、個人三個十年的交會點,施正榮正在思考“十年”這個命題,“任正非就是在華為十年的時候作了很大的變革。”
施正榮屬兔,48歲,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落伍”質疑
本命年確實不好過,尚德正面臨是否“落伍”的質疑。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全球光伏業逐漸由經濟復蘇過渡到新一輪迅猛發展,國內外光伏企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分享此輪蓬勃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而尚德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在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尚德電力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2億美元,只是依靠第四季度,一筆計提的2.5億美元基金投資收益,才大幅拉高了全年的利潤水平,使得全年凈利潤達到2.6億美元。然而,此筆投資收益是否應列入財報尚有爭議。因該項目要到2011年6月才并網,目前尚未產生效益。
與同行比較,尚德毛利率一直偏低,缺失的上游,一直是它的一大軟肋。
在美國上市的11家中國光伏企業里,尚德電力與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號稱市值三巨頭。但2010年尚德綜合毛利率只有17.4%,遠遠低于另外兩家。實際上,2010年第二季度尚德電力的毛利率在11家排名倒數第三,第三季度則處于墊底位置。
光伏組件產業鏈可分為太陽能級晶硅提煉、硅錠鑄造、硅片切割、光伏電池制造、光伏組件封裝和光伏系統整合六大環節。11家公司中,英利的戰線最長,幾乎從頭做到尾,而尚德的最短,它的多晶硅和硅片等原材料主要通過和上游供貨商簽訂長期協議來保障。根據全球知名光伏行業研究咨詢機構IHSiSuppli的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產商的毛利率分別為50.8%和21.8%,但電池生產商毛利率為-9%.
“你說去年這個錢都讓誰給賺去了?多晶硅的價格還好,賺錢最多的就是拉棒和切片。”施正榮曾激動地說。
光伏產業是否要走垂直整合之路,業內素有爭論,施曾對此持保留態度。他希望做“最專業的電池及組件制造商”。就在他猶豫的同時,多家光伏企業都已沿著產業鏈以驚人速度向上游狂奔,不用說英利與天合,林洋新能源、晶科能源等都有明確的向上游移動的計劃。與此同時,上游原料商也在向下游滲透,例如昱輝陽光和大全新能源。比較激進的是江西賽維,2010年8月它在安徽合肥增設了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生產廠。
令尚德尷尬的是,冥王星技術遲遲難以量產。尚德早在3年前就提出這一計劃,據說,轉化率分別達到了17.5%(多晶硅)和19.5%(單晶硅),超過平均轉化率1.5%,而且仍在不斷提升,施正榮介紹技術上可能性會達到23%。只是在2010年,冥王星的出貨量不過60兆瓦左右,仍屬試驗性質。
與之相比較,施正榮的老對手,英利的“熊貓”高效電池組件已提前量產,準備在保定總部建設年產能為300兆瓦的單晶完整產業鏈生產線,規模化生產后,電池平均轉換效率至少達到18.5%.
戰略失誤頻仍
盤點尚德近年來的重大決策,其中不乏戰略失誤。早期施正榮將產業預估得過于成熟,認為應該細化分工,如今他也承認,“從長遠看,這個產業是不是一定要垂直整合還需要討論。但最近看來產業鏈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成熟階段,利潤會在鏈條上蕩來蕩去,必須迅速做調整,做一點整合還是有必要的。”
在金融危機期間,施正榮也曾嘗試進入上游。2008年5月,尚德以9890萬美元,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英聯(Actis)和偉俊(Waichun)手中收購了它們所持有的江蘇順大控股的股份。順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生產單晶硅棒并制造切片。
這一投資,當時被視為“抄底”的成功之舉。不過,順大管理混亂,資金鏈緊張,令尚德為之頭痛,目前尚德仍持有其18%左右的股份。順大創始人倪云達以經營箱包起家,其對光伏產業雄心勃勃。據說倪曾對施正榮說:我來做光伏產業的中石油(意指供應原料),你就做中石化(意指加工).
“老倪這個人不按照規矩辦事,不尊重董事會決議,影響了企業發展。”一位接近施正榮的人士透露,“施博士比較容易相信人,這是他的優點,也是缺點。”
他的另一個失誤是跟風上馬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又倉促下馬。2007年5月,尚德曾在浦江高科技園投資了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但在2008年多個公開場合,施正榮都表示看淡薄膜太陽能前景,到2010年8月,尚德又關停了晶硅薄膜生產,原廠改為晶硅生產基地。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搖擺?
施正榮解釋,他所謂的看淡,是指不看好薄膜在大規模發電上的應用,因為其轉化率太低。而他進入此領域,是看重了薄膜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市場空間,例如安裝在玻璃上,而現在看來后者市場遠遠沒有打開。另外,金融風暴中,多晶硅價格大跌,硅晶電池更具有成本優勢。
薄膜電池有多種技術方向,例如碲化鎘、硅基薄膜、銅銦鎵硒(CIGS)等。First Solar采用的是第一種,而尚德等多數中國企業采用的是第二種。使用這種技術的企業,通常采購全球最大非晶硅薄膜設備供應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設備。就在2010年7月,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宣布退出薄膜硅太陽能電池設備業務,這對其客戶而言,無疑釜底抽薪。
一位技術專家透露,應用材料公司的這種設備成本高,調試困難,大面積鍍膜均勻性上有欠缺。尚德的薄膜生產線2010年產量不過20兆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企業而言,最佳的位置是“坐二觀一”,在一個不成熟的行業,尚德過早成為了“老大”,正是這種地位成了它最大的敵人。
例如,正是其起步早,尚德與供應商建立了比較穩固的關系,這本來是創業期的最大優勢,隨著市場變化卻可能成為負累。尚德要和原材料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為了能激勵供貨商,有時會給予對方尚德的認購權證。而給這些認購權證和期權授權也會計入營業支出。尚德的營業支出占比一直很高,在70%-80%左右。
2007年以前,原料緊張,尚德和國外硅片大廠簽約的同時,就被要求限制在上游投資,即不能參與上游硅片占股5%的投資。當時,為了獲取原料,尚德被迫簽下“城下之盟”。盡管這一協議在金融危機前后取消,但錯過進入上游的最佳時機,為今日留下重大隱患。再者,很難說施正榮是一個純粹的“企業家”,實際上,“社會活動家”的角色幾乎占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時間。
過去六個月里,他兩次參加克林頓的晚宴,也是許多美國和歐洲政要的常客。在許多論壇上,他都被視為中國新一代企業家的代表。無論是年齡、行業還是發家史,他看起來都當之無愧。施有濃重的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他沒有拒絕這一角色。
“中國光伏產業能發展起來不能離開尚德的貢獻?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感到幸運、驕傲。”他提高了聲音,“尚德或我本人,有時去代表中國的這個產業,代表中國制造在世界的新形象,也是責無旁貸。”只不過,他目前CEO與董事長一肩挑,具體運營也親自負責,難免分身乏術。他也意識到這一點,現在開始控制海外出差的節奏,“覺得出差也蠻累的。”
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他屢屢振臂高呼,而對于企業迫在眉睫的危險,他會視若不見嗎?
5年后見分曉
尚德手上依然有王牌,2010年,尚德光伏組件出貨量達到1.5吉瓦(1吉瓦=1000兆瓦),產能突破1.8吉瓦,以出貨量計算,已超過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成為真正的世界第一。
施正榮認為出貨量可以彌補低毛利率的短板。“這是一個規模產業,而不是一個高毛利產業,一定要達到規模效益才能生存。”他停了一下,“你看看富士康的毛利水平就知道了。實際上,這個行業與代工業還是有可比性的。”
再者,尚德也已開始進軍上游,2010年年底成立了榮德新能源。榮德新能源前身為輝煌硅能源,位于施正榮的老家江蘇省揚中市。“榮德”兩字,就分別取自施正榮和尚德的名字。 按照尚德的規劃,到2011年年終組件產能要達到2.4吉瓦,切片產能做到1.2吉瓦,也就是說,自產切片保持在一半的供應量。
2010年年中,尚德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將業務條線清晰化、流程化。調整前,直接向施匯報的人有15個,調整后變成了5個。“我要給自己減負。”他自稱。
在過去十年中,施正榮成功地扮演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布道者,甚至不過分地說,他對行業所做出的貢獻,可能并不比他對尚德做出的貢獻小。在未來十年,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寓道于術”,繼續保持企業的領先地位。
他放言,“這個產業還太幼小了,有些爭論五年后見分曉,關鍵是,誰能活到五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