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擴產”是光伏行業這兩年的主旋律。
近期通威終止定增,高景終止IPO,兩大光伏巨頭的大動作,瞬間炸醒光伏行業。
“融資”、“擴產”,“再融資”,“再擴產”,這種高頻大額融資投產搶市場的方法難再奏效,光伏行業迎來“供給側改革”,光伏廠商到了拼真本事的時候,投資者也需要重新審視行業的供需了。
01
光伏行業過去流行“瘋狂擴產”
光伏在“3060”雙碳目標提出后又火了一把,是過去兩年資本市場的寵兒,也成了景氣度高脹的行業。最受益于此前硅料漲價的龍頭通威股份,去年全年利潤超250億,250億什么概念?A股5300家公司,總市值超250億的才600多家。
通威就是光伏行業的縮影,整個光伏全產業鏈都受益行業爆發。
也正因如此,面對風口,眾多外來者也紛紛想入局分一杯羹。面對新進者們的挑戰這些光伏老大哥們為鞏固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更是快馬加鞭擴產,搶占市場份額,晚一步就可能成為出局者。
過去兩年,面對未來巨大的需求,光伏企業不斷 “融資”,“擴產”;“再融資”,“再擴產”。
2020-2022三年期間, 2021年硅料翻倍擴產;2022年,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擴產規模同比均接近翻倍,面對光伏如此大的需求空間,公司大規模擴產是客觀需要,但瘋狂的擴產潮并沒有因為價格下跌而停止,反而愈加激烈。
2023年,硅料價格腰斬,也沒攔住光伏企業的擴產熱情。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統計,今年上半年硅料的擴產規模已經達到76萬噸。
根據產業常識,像硅料這種產線啟停困難,達產周期長的行業,投產時硅料價格可能20萬元/噸,等達產可能已經6-7萬元/噸了,像今年硅料價格腰斬行情,過去盲目擴產的企業,最后很可能以虧錢收尾。
瘋狂擴產不僅僅發生在硅料端,硅片、電池片、組件的擴產也十分瘋狂。
硅片過去因為行業競爭格局好,僅“隆基+中環”雙寡頭獨霸天下。但近兩年硅片早已出現產能過剩。
諸多電池片企業選擇了性價比最高的TOPCon作為技術路線,近兩年鈞達股份、晶科能源等擁護TOPCon路線,處于紅利期的企業,自然大舉擴產,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慢半拍的入局者能夠同樣賺錢。
組件環節競爭更是殘酷。2022年組件擴產近400GW,較2021年翻倍,2023預計全球光伏組件產能將超1000GW,不談其他二三線企業,僅看一體化龍頭的擴產動作足以讓人驚掉下巴:
晶澳科技2022年9次擴產,合計投資506億。今年又宣布擴產,計劃投資60.20億元,建設年產30GW拉晶、10GW硅片、10GW組件項目,繼續推進產業一體化布局。
隆基綠能今年1月宣布逾450億元的年產100GW單晶硅片、50GW單晶電池投資項目;3月宣布77億的30GW高效N型電池擴產計劃。6月又宣布擬投資125億元,規劃生產20GW單晶硅棒、24GW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
晶科能源更是大手筆,5月宣布將于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規劃建設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總投資約560億元。560億的規模,震驚行業,甚至被監管方質疑。
就連通威也在去年官宣進入組件環節。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惡性競爭,但大家都只能按這個游戲規則玩,一邊惡性競爭,一邊僥幸的幻想著潮水退去后,自己不要接力最后一棒。
甚至讓人們產生疑問,為什么它們這樣“燒錢”擴產還能得到資本市場的“大手筆”支持,這是不是真的太瘋狂了?
02
“融資+擴產”的游戲玩不下去了
8月27日,證監會在官網上公告了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以及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的相關文件,包括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大額再融資需要提前溝通等內容。
對光伏行業擴產進程來講,再融資政策的收緊,無異于“供給側改革”,想依靠再融資這條路“圈錢”擴產,可能走不下去了。
光伏行業的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幾百億級別的定增,就連小公司張口都是融幾十億,這當中有多少是泡沫?再融資的減速,讓光伏行業不正常的擴產潮,有了重新審視投資回報比的時間。
對于光伏企業,如果真的覺得擴產有利可圖,即使不能定增,也會依靠其他方式來投資擴產。
國慶節前光伏龍頭通威股份官宣終止160億定增事宜,但通威同時宣布將會用其他資金安排繼續這幾項擴產計劃。截至23年中報,通威現金及其等價物余額有200億元。
對于利潤豐厚,現金流充足的企業,再融資收緊正是提升市占率的好機會。
筆者對23年中期各光伏企業貨幣資金進行了統計,行業龍頭們賬面余糧充足。但光伏企業需要警醒的是,隨著再融資難度增加,兜里的現金會越來越“值錢”。
光伏行業融資被收緊,不僅體現在行業再融資暫停。光伏硅片排名第三的高景太陽能,在9月28日宣布終止IPO,讓光伏行業再次清醒,無限制的擴產潮到此可能結束。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3季度至今,已有5家光伏企業終止IPO,行業收緊苗頭早已顯現。
監管收緊后,后續光伏企業將如何演變?
光伏經歷了2年高景氣時光,就像其他制造業一樣,產能走向過剩是必然。監管收緊,可以讓光伏行業降溫,讓其重回理性。
潮水退去后,支撐企業存活的是實實在在的利潤和現金流,瘋狂過后,決定企業生死的是硬實力,而那些不賺錢又渴望通過借錢回血的企業,最終都會面臨淘汰。
只有出清,行業才得以重新出發。而這場政策收緊的“供給側改革”,無疑將加速這個出清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