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長期處于劣勢地位,造就了發展中國家的“殖民產業”,以“殖民產業”為基礎支撐起來的國內市場是“殖民市場”。
今年歐洲市場補貼下調,正好遇上世界光伏產業產能大量釋放的時期,全球庫存迅速增加,給光伏市場帶來巨大的降價壓力。涉足光伏產業的資本家和實業家在迷茫之余,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美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希望這些國家步德國后塵,以政府補貼帶動國內市場發展。
許多業界人士幾乎毫不含糊地認為光伏產業是天生的政策性產業,必須依賴國家的補貼才能使之蓬勃發展。然而,對任何產業而言,政策扶持不過是權宜之計,只有進入自由市場才能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歐洲市場削減補貼的初衷首先是意大利、德國等國從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角度采取的調控措施。這種舉措對光伏產業而言,至少還有兩方面的意味:第一,說明光伏產業已經接近啟動自由市場的臨界點,第二,光伏產業受此挫折必然會在科技上謀求革命性突破,以適應無補貼時代的市場環境。
光伏行業作為一個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在其發展初期政府給予補貼的確顯得十分必要。就像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需要母乳的哺育一樣。但是成長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斷奶過程。隨著成本的下降、市場需求的培育成熟,現在應該到了斷奶的時候了。光伏產業界應該慶幸這一時代的到來——雖然面臨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沒有斷奶期的痛苦就不會脫胎換骨、茁壯成長。
正值歐洲削減補貼的時機,國內市場的啟動呼聲愈加高漲。但是啟動國內市場究竟從哪里切入?對于這個問題,不僅國內產業界人士強烈呼吁國家實施補貼,而且國外有關人士也希望中國政府實施補貼,以填補歐洲市場由于補貼下調造成的市場空檔。這種呼聲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如果中國當前啟動補貼,無異于等人家好不容易下決心給孩子斷奶,我們又抱過來繼續哺乳。這不僅不利于產業發展,而且會造成資本流失。
從全球產業鏈的分布現狀來看,發展中國家也不應該對光伏產業實施補貼。
光伏產業附加值最高的原料加工環節、設備制造環節以及應用設計環節都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附加值低、沒有定價權的中間制造環節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因此,從利益層面來看,歐洲發達國家補貼光伏產業,表面上看似補貼的是全球光伏產業鏈,其實受惠最大的是他們的國內企業。在補貼政策推動下,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總量受刺激獲得了快速增長,需求龐大的裝機量和產能源源不斷地推動著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和原料生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鏈的傳導,發達國家借助發展中國家制造環節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賺取了巨額利潤,使發展中國家的光伏產業淪為“殖民產業”。
在現有的產業鏈分布狀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發展中國家步發達國家后塵,去實施對光伏產業的補助政策,那么,通過產業鏈的傳導,這一部分補助資金連同補助刺激增長的制造環節利潤照樣會源源不斷地流入發達國家。進而使發展中國家由補貼支撐的國內市場淪為“殖民市場”。
因此,對于光伏產業鏈,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的態度是永不補貼。
當然,我所說的永不補貼并不是不做任何形式的補貼,而是永遠不模仿發達國家的補貼模式去實施補貼。作為發展中國家,推動產業的唯一出路是通過產業升級來改變本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國家應該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做兩件事:第一,開展戰略性產業課題的研究,研發領先于國際水平的本國光伏應用方式;第二,國家資助本國企業進行科技研發,使本國產業迅速占據原料生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全球制高點。
改變補助的側重點及補助方式,從而改變本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位置,是有效降低成本,啟動國內市場的關鍵。于國家、于產業、于企業都是好事。
政策性補助是整個產業鏈蓬勃發展,而受惠最大的始終是“微笑曲線”兩端的原材料生產、裝備制造、系統設計環節和集成商,處于中間加工環節的發展中國家光伏產業表面上也在增長,但是永遠處于利潤最低的地位。
今年歐洲市場補貼下調,正好遇上世界光伏產業產能大量釋放的時期,全球庫存迅速增加,給光伏市場帶來巨大的降價壓力。涉足光伏產業的資本家和實業家在迷茫之余,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美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希望這些國家步德國后塵,以政府補貼帶動國內市場發展。
許多業界人士幾乎毫不含糊地認為光伏產業是天生的政策性產業,必須依賴國家的補貼才能使之蓬勃發展。然而,對任何產業而言,政策扶持不過是權宜之計,只有進入自由市場才能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歐洲市場削減補貼的初衷首先是意大利、德國等國從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角度采取的調控措施。這種舉措對光伏產業而言,至少還有兩方面的意味:第一,說明光伏產業已經接近啟動自由市場的臨界點,第二,光伏產業受此挫折必然會在科技上謀求革命性突破,以適應無補貼時代的市場環境。
光伏行業作為一個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在其發展初期政府給予補貼的確顯得十分必要。就像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需要母乳的哺育一樣。但是成長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斷奶過程。隨著成本的下降、市場需求的培育成熟,現在應該到了斷奶的時候了。光伏產業界應該慶幸這一時代的到來——雖然面臨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沒有斷奶期的痛苦就不會脫胎換骨、茁壯成長。
正值歐洲削減補貼的時機,國內市場的啟動呼聲愈加高漲。但是啟動國內市場究竟從哪里切入?對于這個問題,不僅國內產業界人士強烈呼吁國家實施補貼,而且國外有關人士也希望中國政府實施補貼,以填補歐洲市場由于補貼下調造成的市場空檔。這種呼聲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如果中國當前啟動補貼,無異于等人家好不容易下決心給孩子斷奶,我們又抱過來繼續哺乳。這不僅不利于產業發展,而且會造成資本流失。
從全球產業鏈的分布現狀來看,發展中國家也不應該對光伏產業實施補貼。
光伏產業附加值最高的原料加工環節、設備制造環節以及應用設計環節都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附加值低、沒有定價權的中間制造環節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因此,從利益層面來看,歐洲發達國家補貼光伏產業,表面上看似補貼的是全球光伏產業鏈,其實受惠最大的是他們的國內企業。在補貼政策推動下,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總量受刺激獲得了快速增長,需求龐大的裝機量和產能源源不斷地推動著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和原料生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鏈的傳導,發達國家借助發展中國家制造環節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賺取了巨額利潤,使發展中國家的光伏產業淪為“殖民產業”。
在現有的產業鏈分布狀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發展中國家步發達國家后塵,去實施對光伏產業的補助政策,那么,通過產業鏈的傳導,這一部分補助資金連同補助刺激增長的制造環節利潤照樣會源源不斷地流入發達國家。進而使發展中國家由補貼支撐的國內市場淪為“殖民市場”。
因此,對于光伏產業鏈,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的態度是永不補貼。
當然,我所說的永不補貼并不是不做任何形式的補貼,而是永遠不模仿發達國家的補貼模式去實施補貼。作為發展中國家,推動產業的唯一出路是通過產業升級來改變本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國家應該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做兩件事:第一,開展戰略性產業課題的研究,研發領先于國際水平的本國光伏應用方式;第二,國家資助本國企業進行科技研發,使本國產業迅速占據原料生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全球制高點。
改變補助的側重點及補助方式,從而改變本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位置,是有效降低成本,啟動國內市場的關鍵。于國家、于產業、于企業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