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暴動!
光伏概念股,在2023年12月28日,漲幅接近10%。光伏在被暴捶了整整一年后,在今年的倒數第二個交易日,終于揚眉吐氣,不但拯救了自己,甚至也拯救了大A。
有人說,切不可“一陽改三觀”,反彈正是離場時;也有人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筆者不是二級市場專家,在此唯一想說的是,雖然行業仍存在階段性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海外需求不足、貿易摩擦等等種種問題待解,但瑕不掩瑜——因為現今幾乎沒有哪個行業,能像光伏這樣高成長、高回報。今天的反彈,既是估值的觸底,亦是情緒的釋放。堅持做“對”的事情,時間永遠會獎賞那些更加努力的人。
資本市場,可能比實體經濟要快上一步。硅料,是光伏制造的牛鼻子,是光伏供應鏈的關鍵,行業集中度也最高。目前,產能過剩的寒氣,似乎還沒有傳導到最為敏感的硅料環節。過往經驗判斷,只有硅料跌到位了,這一輪光伏淘汰賽,才會真正結束。
01
硅料“團結”,拒絕內卷?
進入12月份,整個光伏行業的市場價格,從硅片至組件,都慘不忍睹。但有些奇怪的是,上游硅料的日子,還算過得去。
12月28日,Infolink發布的光伏“每周價格評析”介紹,“市場主流N型拉晶用料價格范圍在每公斤65-68元;P型拉晶用致密料約在每公斤55-62元范圍;另外顆粒硅主流價格范圍在每公斤55-59元。”Infolink認為,“硅料整體價格水平已經接近底部,后續下降空間將持續收窄”。
在前一天,中國有色金屬硅業分會(安泰科)在12月27日也發布了多晶硅周報,作者名字叫“拒絕內卷!”,可見呵護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一片拳拳之心。
安泰科介紹,“截至本周,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共計17家,本周暫無新增停產檢修情況,企業維持正常生產,新建產能持續釋放增量。預估2023年年產量超145萬噸,同比增長約80%,前六家企業市場占比高達88%。“由此可見,硅料的市場集中度之高。
安泰科進一步介紹,”本周n型硅料價格維持穩定,新簽單價格集中在6.8萬元/噸左右,部分企業的n型硅料成交價格有輕微上調……硅料企業維持正常交付,甚至出現了個別‘催單’型硅料的現象。受市場需求推動,硅料企業近期普遍重新調整了n型硅料生產占比,一線大廠的n型硅料比例已超50%,并且仍有持續提升比例的趨勢。就目前來看,n型硅料的產能尚未完全覆蓋至下游需求,且處于緊缺狀態,推測n型硅料價格維持堅挺,并可能出現小幅度的價格反彈。“
從上述表述不難看出,NP價格在進一步分化,N料甚至出現漲價情況。
但是,筆者認為,由此判斷硅料價格接近底部,可能為時過早。這是因為,以當前價格水平,硅料企業平均仍能維持20%左右毛利率。這個平均毛利無疑是被六家頭部企業拉高了。
先前,一些行業人士向筆者表示,“在看待產能過剩不過剩的平衡點時,肯定不能以暴利作為基準,以最低合理毛利率、甚至盈虧平衡點為基準才更為客觀準確”。
現在還有20%的行業平均毛利率,這就意味著大概率不會是硅料的極限低點。不準確地說,硅料有點像股票,并不會跌到供給恰好滿足需求時就會止跌,就像股票并不會跌到合理估值就一定會止跌,極有可能直接跌破全行業的盈虧平衡點,才會止跌。
綜合以上邏輯,筆者大膽預測,2024年硅料價格仍會繼續下跌,價格低點可能會跌到5萬元/噸,市場真實的成交價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擊穿5萬大關。
這個拍腦袋的預測,主要邏輯有三點:一是行業競爭壓力傳導,二是產能過剩現實;三是市場參與主體眾多,信息并非完全透明,極有可能會出現價格非理性踩踏現象。
雖然硅料的行業集中度很高,但在生死存亡面前,在商業利益面前,一切攻守同盟其實都是脆弱的。
02
硅料產能,有沒有過剩?
決定價格的,永遠是供需關系。今年硅料價格能從年初18萬元/噸左右,跌到現在每噸6萬多,且在這附近維持了較長一段時間。這說明市場供應已經平衡,且出現寬松。馬上到來的2024年,硅料產能究竟會不會過剩呢?通過以下數據,我們會得出判斷:
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230GW;2022年全球多晶硅出貨量超過90萬噸。
12月15日,在2023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2023年裝機預測第二次上調,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由305-350GW上調至345-390GW。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由120-140GW上調至160-180GW(注:只是預計,可能仍偏保守)。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65.17萬噸。
1W組件需要消耗2.3克硅料。
那么,2024年全球光伏裝機、組件出貨、硅料出貨量就是多少呢?假如全球有700GW的組件出貨,那么硅料需求為161萬噸。假如全球有600GW,硅料需求為138萬噸。假如全球有500W組件出貨,硅料需求為114萬噸。
當然這只是簡單測算,實際還要考慮以下因素:新增光伏裝機可能會大大超出人們預期;硅料供應對應到組件、組件對應到光伏裝機,都會保持一定冗余;中國硅料出貨量占全球90%以上,但并非全部。
目前我們已知的我國硅料產能,有多少呢?
2022年,國內13家萬噸級企業多晶硅產能共計115.4萬噸/年,占國內總產能的99.2%。4家年產能在10萬噸以上的企業包括通威股份、協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產能共計86.1萬噸/年,占國內多晶硅產能的74.0%。
公開資料顯示,通威股份、協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4家上市公司,以及東方希望、亞洲硅業(紅獅硅業)等兩家未上市企業,6個老玩家在2023年年底的產能,就已超過150萬噸,可以滿足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市場需求。
此外,大全能源一個10萬噸的項目公告延期到明年二季度;新特能源募投的20萬噸硅料項目,目前只投產了10萬噸。另外,通威、協鑫等均有新項目投產。根據以下表格統計,截至目前(2023年底),我國硅料名義產能:187.7萬噸!這大約對應800GW的組件。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不含東方日升、南玻A等產能規模相對較小企業;中來股份等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項目未統計。
03
如何鏖戰成本?
雖然在硅料產能預期下,一些硅料企業會增加檢修時間、延長建設工期、延后投產時間等, 但是二三線企業和新玩家在硅料項目的態度上,整體表態堅決。三高行業,項目一旦開建,哪那么容易停下來!
特別是合盛硅業,今年20萬噸的多晶硅項目低調投產,按計劃還將新增20萬噸。以合盛硅業和羅立國的風格,多晶硅項目絕不會只是PPT。
此外,潤陽股份、弘元綠能也有5萬噸項目在今年投產,并且他們都計劃使用募投資金。潤陽股份已通過注冊,正等待發行上市,弘元綠能在今年11月8提交的再融資注冊稿。
通威股份、協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東方希望、亞洲硅業(紅獅硅業)等老玩家,他們經歷了數輪光伏周期,對于行業洗牌自然比較警覺,對價格也非常敏感。但是新玩家,面對慘烈競爭的市場,會如何抉擇呢?一萬噸硅料的投資成本高達8億元,若是一上馬就虧錢,那么這樣的挫敗很容易把企業心態搞崩掉,硅料價格發生類似12月份出現的組件價格“踩踏”,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假如硅料跌到5萬甚至跌破5萬,那么硅料企業的日子會怎么樣呢?
成本控制最優的企業,估計仍然可以賺錢。筆者判斷,在光伏領域已經不太可能出現全行業集體虧損的極端現象;因為光伏市場需求一直存在,而且巨大;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光伏裝機市場。
具體哪些企業可以賺錢?這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過去某段時間,新老玩家之間曾出現兩至三萬元/噸的成本差距。但筆者最近了解到,新玩家技術起點其實普遍較高,工藝水平和老玩家的差距并不大。弘元綠能在公告中提到,5萬噸多晶硅料的單位成本,將降低至5.04萬元/噸。
新手和老玩家之間的差距,可能還是在財務方面: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硅料價格維持在相對高位,老玩家獲得超額收益,企業的負債率低、財務成本低。而不少新玩家舉債或是加杠桿跨進硅料行業,財務壓力更大。
另外,在客戶方面,老玩家通過股權、電池片產能、長單等鎖定硅片用戶。硅料新手若想拓展客戶,要么價格壓得更低,要么就是開辟全新戰場。
新老玩家的上述差距看似并不大,但硅料行業資金技術密集、市場集中度高、運營與成本管控能力要求極強,各個方面一點點差距累積下來,到最后就能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假如硅料卷到5萬以下,有的人日子仍然能過,有的人卻會跳樓。
硅料企業比拼,各家有各家的家底和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就拿老玩家們來說,新特能源哪怕是成本最高的一家,但是新特能源也絕不會在競爭中垮掉。這是因為,它有一個實力大股東——特變電工。
別的不說,單只是煤礦儲量,特變電工就稱得上是中國第一煤老板,中國民營能源企業中的扛把子。根據公開信息,特變電工的煤炭基地位于新疆準東煤田。新疆準東煤田是我國最大的整裝煤田,預測資源量達3900億噸,目前累計探明煤炭資源儲量為2136億噸。特變電工公告,公司在準東擁有兩座露天煤礦,儲量120億噸。這是什么概念?即使以180元/噸的保守價格,這塊資源的價值,竟然高達21600億!以當前年產能5000萬噸計算,可以開采240年;以未來三年的年產能擴產為7000萬噸計算,可開采171年!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3年的最后一個月,通威和大全兩大巨頭雙雙宣布逆勢擴產。
12月13日晚,大全能源公告:擬投資150億元在新疆石河子建設硅基新材料產業園項目。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計劃投資人民幣75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多晶硅及配套15萬噸工業硅、120萬支圓硅芯項目;二期計劃投資人民幣75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多晶硅及配套15萬噸工業硅、100萬支圓硅芯項目。
12月25日晚,通威股份公告擬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準格爾經濟開發區投資280億元,建設綠色基材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包括年產5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4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及配套設施。一期建設2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力爭2025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產。二期建設3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根據市場條件擇機啟動。
兩家企業都選擇逆勢而上,且都選擇向多晶硅的上游擴產,以降低生產成本。這是基于他們對更長期硅料行業需求的判斷,也是基于行業競爭的判斷——未來一定是成本的競爭。
在技術難以拉開巨大差距的情況下,硅料企業的競爭可能成本的競爭焦點,當然會聚焦于能源(電費)、工業硅等原材料成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