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石油和天然氣巨頭——道達爾公司近期的一個大動作,引起了太陽能各方人士的一陣騷動:其宣布對美國著名太陽能電池組件企業Sunpower斥資13億美元,收購后者60%股份,同時還將提供10億美元作為其信貸支持。
更多有潛力的可再生行業,已經吸引了石化巨頭的目光,接下來的爭奪恐怕將是大資本與技術型企業之間的較量了。
道達爾出手太陽能 未來將可能動搖行業排名
道達爾的此次出手收購,讓人倍感意外。盡管Sunpower的整體業績還不能稱得上驕人,而且其技術也被行業內認為有些過時,很多新晉者可能會追趕上,但人們不得不承認,Sunpower仍然有著較低的生產成本。
一份最新的光伏行業調查數據顯示,在全球前十位的成本最低公司列表里,有兩家美國企業的成本分別列入了第一和第八位,它們是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和Sunpower。其中第一太陽能的組件成本折合為人民幣之后,只有4.89元/瓦,而Sunpower也不過是8.84元/瓦,較之中國的英利、天合、正泰、夏普等稍高,但比中國CSI阿特斯、賽維、晶科等都要低。
道達爾此次拿出了大約13億美元,購買了美國Sunpower 60%的股份,比當時Sunpower的實際股價要高出40%左右。根據兩家公司對外的統一說法,包括總裁Tom Werner在內的SunPower管理團隊將繼續留任。
“出多少錢,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在現在國際原油油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道達爾的現金根本不是問題。”保利協鑫一位內部管理層向記者分析道,“道達爾的到來,說明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而且道達爾的心態,也代表著不少石化巨頭們的想法,就是增加自己在可再生能源市場中的砝碼。”
實際上,盡管中國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三家央企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行業中涉足不深,但是國際石化公司對于太陽能行業早就在布局,但是一直不成功。BP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總部位于英國的BP公司,旗下就有名為BP Solar的分公司。在公司此前宣布與中國電池生產商晶澳集團的一份合作公告中,可以看到其發展的軌跡。該企業既像是一家工程公司(因為它在160多個國家都有安裝項目),又從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其在印度、西班牙、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工廠)。但此前各方媒體的報道也稱,該公司的產能一直徘徊在年產100兆瓦以下,相比之下,中國尚德控股、英利這些年產能突破1000兆瓦的企業,BP Solar的規模實在是太小了。
而由于金融危機的到來,2009年BP Solar還曾宣布要關閉一些位于美國、西班牙等地的組件廠。截至目前,BP Solar的產能情況、安裝項目情況也甚少能從公開渠道中獲取。
前述保利協鑫管理層就表示,有些大型石化企業在前幾年并不是非常重視太陽能這一細分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它們受到了重創,其石油化工產品的收入劇烈下滑,縮減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另外,它們也沒有很好地把可再生能源的人才聚攏來,“它們更多的人才是在石油、天然氣及化工領域,與太陽能是"隔行如隔山"。”
但在太陽能行業,大部分生產企業的特點是,董事長們既懂行業技術,又會投身于市場開拓,這種特點使得2009年之后大批公司能快速抓住需求、擴大生產,因而把其他企業甩得很遠。
但是,道達爾的到來,從長期來看也是行業必然趨勢。尚德控股、保利協鑫等公司高層也在不同場合提到,未來的競爭,很有可能就是大型能源巨頭和中國技術型企業之間的比拼。
從資金上看,一定是前者占據了優勢,“大公司如果想要行動,就會有比較大的動作。它們在等待時機來出擊,而且現在是最好的出擊時刻。”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就表示,“近期光伏組件、多晶硅、硅片等產品的價格在劇烈下跌,企業的市值都在下滑,企業的價值不能被正常反映。因此如果某些石化企業希望趁著低價來購買某個太陽能企業,雙方還能一拍即合的話,對于大公司而言,顯然是最劃算的。”
研發及市場潛力決定行業未來
汪劉勝還表示,僅以太陽能企業的發展來看,最重要的是開發出成本低、品質高的太陽能電池,而往往小公司難以有足夠的研發資金來支撐,而這方面恰恰是大公司所擅長的。
“可能會有人質疑,尚德、英利、天合這些企業不是也從幾百萬、幾千萬做到了十多億、上百億元的銷售規模么,為什么其他公司就不行呢?但提出質疑的人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中國光伏企業的成長路徑是非常特殊的。因為整個市場的開發,與企業成長在同步進行。歐洲落實電價補貼這一巨大的利好政策恰恰是在2005年,那個時候太陽能企業才剛剛起步。大家都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去做大。而如果回過頭來,現在有人想在市場中從小變大,是很困難的。一方面需要有特殊的、可以趕超現有大型太陽能制造商的技術,同時也要有廣泛的人脈、渠道來迅速打開市場,這兩點都不容易做到。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收購已經成熟的企業!”汪劉勝說。
類似道達爾這樣握有一定資金,同時也有一個比較成熟收購團隊的大公司,在全球能源行業中并不多見,能夠與之比肩的只有殼牌、BP、南非沙索、雪佛龍,中國的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也具備一定的實力。有些國家能源企業如沙特阿美、科威特石油等公司,目前還沒有將觸角伸到太陽能行業的想法,這也是基于其現有的石油化工產品能夠獲取豐厚利潤的原因所致。
Tom Werner在談到道達爾的“入主”時也指出,道達爾除了收購公司60%股份之外,還會拿出10億美元用于信貸支持、太陽能研發投資及其全球網絡的布局,“這都會使我們的企業能夠實現持續增長和長期發展。”
而道達爾選擇了美國企業,沒有將占全球電池組件產量60%的中國企業放在其收購目標中,也有另一層含義,那便是看重美國市場。
據Solarbuzz最新發布的三份“地區性下游光伏市場報告”預測,光伏市場的重點將從歐洲市場轉移,而被美國、中國、印度及其他亞洲新興市場取而代之。由于歐洲幾大光伏市場調整了補貼政策,預計2011年歐洲將占全球光伏需求量的65%,而2010年占82%。
前述保利協鑫公司管理層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雖然有著每年1G瓦的安裝目標,但是暫時來看中國的市場啟動速度可能不如美國。因而Sunpower這樣在美國本土作戰的公司,即便其生產成本、人力投入會大于中國,但畢竟更善于在美國進行光伏產品銷售渠道的布局。
英利綠色能源一位高層也向記者指出,美國市場與德國市場不同,德國的政策比較統一,而美國除了國家政府層面有一套政策之外,各個州對太陽能產品的優惠政策、電價補貼以及對太陽能企業的其他扶持措施都會不同,企業需要一個個去談,難度會比較大一些。就在今年6月25日,美國波士頓政府有可能會對普通家庭推出試點光伏補貼項目,其中包括住宅能源購買協議或選擇租賃方式,每個家庭可能會有1000到3000美元的補貼額,但最終方案尚未出爐。
6月27日,另一則關于殼牌集團的消息也傳出:殼牌可能會拿到來自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阿爾伯塔(Alberta)省的8.76億美元投資,用于發展碳捕捉、碳存儲項目。“碳捕捉這一產業現在來說還剛剛開始,各個企業都在關注,而且都處于研究階段,因而相信很多大公司也會關注,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和政府合作,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大部分是因為企業、交通運輸工具而引起的,但是沒有政府層面的推動和優惠政策的施行,相信很多大型能源公司也只不過會予以關注而已,而不會像太陽能行業那樣做出一些大手筆。”
更多有潛力的可再生行業,已經吸引了石化巨頭的目光,接下來的爭奪恐怕將是大資本與技術型企業之間的較量了。
道達爾出手太陽能 未來將可能動搖行業排名
道達爾的此次出手收購,讓人倍感意外。盡管Sunpower的整體業績還不能稱得上驕人,而且其技術也被行業內認為有些過時,很多新晉者可能會追趕上,但人們不得不承認,Sunpower仍然有著較低的生產成本。
一份最新的光伏行業調查數據顯示,在全球前十位的成本最低公司列表里,有兩家美國企業的成本分別列入了第一和第八位,它們是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和Sunpower。其中第一太陽能的組件成本折合為人民幣之后,只有4.89元/瓦,而Sunpower也不過是8.84元/瓦,較之中國的英利、天合、正泰、夏普等稍高,但比中國CSI阿特斯、賽維、晶科等都要低。
道達爾此次拿出了大約13億美元,購買了美國Sunpower 60%的股份,比當時Sunpower的實際股價要高出40%左右。根據兩家公司對外的統一說法,包括總裁Tom Werner在內的SunPower管理團隊將繼續留任。
“出多少錢,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在現在國際原油油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道達爾的現金根本不是問題。”保利協鑫一位內部管理層向記者分析道,“道達爾的到來,說明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而且道達爾的心態,也代表著不少石化巨頭們的想法,就是增加自己在可再生能源市場中的砝碼。”
實際上,盡管中國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三家央企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行業中涉足不深,但是國際石化公司對于太陽能行業早就在布局,但是一直不成功。BP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總部位于英國的BP公司,旗下就有名為BP Solar的分公司。在公司此前宣布與中國電池生產商晶澳集團的一份合作公告中,可以看到其發展的軌跡。該企業既像是一家工程公司(因為它在160多個國家都有安裝項目),又從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其在印度、西班牙、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工廠)。但此前各方媒體的報道也稱,該公司的產能一直徘徊在年產100兆瓦以下,相比之下,中國尚德控股、英利這些年產能突破1000兆瓦的企業,BP Solar的規模實在是太小了。
而由于金融危機的到來,2009年BP Solar還曾宣布要關閉一些位于美國、西班牙等地的組件廠。截至目前,BP Solar的產能情況、安裝項目情況也甚少能從公開渠道中獲取。
前述保利協鑫管理層就表示,有些大型石化企業在前幾年并不是非常重視太陽能這一細分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它們受到了重創,其石油化工產品的收入劇烈下滑,縮減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另外,它們也沒有很好地把可再生能源的人才聚攏來,“它們更多的人才是在石油、天然氣及化工領域,與太陽能是"隔行如隔山"。”
但在太陽能行業,大部分生產企業的特點是,董事長們既懂行業技術,又會投身于市場開拓,這種特點使得2009年之后大批公司能快速抓住需求、擴大生產,因而把其他企業甩得很遠。
但是,道達爾的到來,從長期來看也是行業必然趨勢。尚德控股、保利協鑫等公司高層也在不同場合提到,未來的競爭,很有可能就是大型能源巨頭和中國技術型企業之間的比拼。
從資金上看,一定是前者占據了優勢,“大公司如果想要行動,就會有比較大的動作。它們在等待時機來出擊,而且現在是最好的出擊時刻。”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就表示,“近期光伏組件、多晶硅、硅片等產品的價格在劇烈下跌,企業的市值都在下滑,企業的價值不能被正常反映。因此如果某些石化企業希望趁著低價來購買某個太陽能企業,雙方還能一拍即合的話,對于大公司而言,顯然是最劃算的。”
研發及市場潛力決定行業未來
汪劉勝還表示,僅以太陽能企業的發展來看,最重要的是開發出成本低、品質高的太陽能電池,而往往小公司難以有足夠的研發資金來支撐,而這方面恰恰是大公司所擅長的。
“可能會有人質疑,尚德、英利、天合這些企業不是也從幾百萬、幾千萬做到了十多億、上百億元的銷售規模么,為什么其他公司就不行呢?但提出質疑的人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中國光伏企業的成長路徑是非常特殊的。因為整個市場的開發,與企業成長在同步進行。歐洲落實電價補貼這一巨大的利好政策恰恰是在2005年,那個時候太陽能企業才剛剛起步。大家都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去做大。而如果回過頭來,現在有人想在市場中從小變大,是很困難的。一方面需要有特殊的、可以趕超現有大型太陽能制造商的技術,同時也要有廣泛的人脈、渠道來迅速打開市場,這兩點都不容易做到。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收購已經成熟的企業!”汪劉勝說。
類似道達爾這樣握有一定資金,同時也有一個比較成熟收購團隊的大公司,在全球能源行業中并不多見,能夠與之比肩的只有殼牌、BP、南非沙索、雪佛龍,中國的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也具備一定的實力。有些國家能源企業如沙特阿美、科威特石油等公司,目前還沒有將觸角伸到太陽能行業的想法,這也是基于其現有的石油化工產品能夠獲取豐厚利潤的原因所致。
Tom Werner在談到道達爾的“入主”時也指出,道達爾除了收購公司60%股份之外,還會拿出10億美元用于信貸支持、太陽能研發投資及其全球網絡的布局,“這都會使我們的企業能夠實現持續增長和長期發展。”
而道達爾選擇了美國企業,沒有將占全球電池組件產量60%的中國企業放在其收購目標中,也有另一層含義,那便是看重美國市場。
據Solarbuzz最新發布的三份“地區性下游光伏市場報告”預測,光伏市場的重點將從歐洲市場轉移,而被美國、中國、印度及其他亞洲新興市場取而代之。由于歐洲幾大光伏市場調整了補貼政策,預計2011年歐洲將占全球光伏需求量的65%,而2010年占82%。
前述保利協鑫公司管理層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雖然有著每年1G瓦的安裝目標,但是暫時來看中國的市場啟動速度可能不如美國。因而Sunpower這樣在美國本土作戰的公司,即便其生產成本、人力投入會大于中國,但畢竟更善于在美國進行光伏產品銷售渠道的布局。
英利綠色能源一位高層也向記者指出,美國市場與德國市場不同,德國的政策比較統一,而美國除了國家政府層面有一套政策之外,各個州對太陽能產品的優惠政策、電價補貼以及對太陽能企業的其他扶持措施都會不同,企業需要一個個去談,難度會比較大一些。就在今年6月25日,美國波士頓政府有可能會對普通家庭推出試點光伏補貼項目,其中包括住宅能源購買協議或選擇租賃方式,每個家庭可能會有1000到3000美元的補貼額,但最終方案尚未出爐。
6月27日,另一則關于殼牌集團的消息也傳出:殼牌可能會拿到來自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阿爾伯塔(Alberta)省的8.76億美元投資,用于發展碳捕捉、碳存儲項目。“碳捕捉這一產業現在來說還剛剛開始,各個企業都在關注,而且都處于研究階段,因而相信很多大公司也會關注,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和政府合作,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大部分是因為企業、交通運輸工具而引起的,但是沒有政府層面的推動和優惠政策的施行,相信很多大型能源公司也只不過會予以關注而已,而不會像太陽能行業那樣做出一些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