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雨生百谷。由世紀新能源網、中國氫能100人論壇主辦,氫能觀察承辦的第三屆世紀氫能大會在京隆重召開。
現場照片
本次會議以“示范引領 協同創新”為主題,邀請氫能產業示范城市代表、行業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共同參會,充分發揮政府及行業龍頭的引領作用,促進氫能產業“政產學研金”的深度融合,推進制、儲、運、加、用等產業鏈各環節全面發展,加強多途徑、多領域、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加大氫能產業科普宣傳力度,為推動氫能產業穩定發展助力。
下面就跟隨小編看看各位專家院士說了哪些吧!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工程院、工程研究院院士張久俊針對車用動力氫能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和挑戰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氫能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車產業化之路面臨著“燃料電池動態運行條件下的耐久性不足”的科學技術挑戰、“燃料電池堆各個部件的高昂價格”的經濟挑戰以及“加氫設施的普及程度太低”的基礎設施挑戰。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已被認為是電動車的終極主力電源,目前提高耐久性、降低燃料電池的成本及發展加氫站是氫能利用的主要努力方向。燃料電池的耐久性主要是由膜組件的催化劑、膜、氣體擴散層所決定,通過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的創新是提高催化劑和膜穩定性的必然舉措。
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白勇談到車載儲氫氣瓶發展情況,針對目前儲氫技術而言,高壓氣態儲氫技術是最為成熟,最主要的儲氫方式,以III、IV型儲氫氣瓶為主,IV型瓶勢必會取代III型瓶,國內車載儲氫瓶多為Ⅲ型、國外車載儲氫瓶多為Ⅳ型,IV型具有低成本、小重容、輕量化的優勢,是今后的發展方向。目前,國內主流氣瓶企業的IV型瓶業務均感受到了來自下游市場的需求催動,開始由實驗研發進入與終端應用協同的產品開發階段。大部分在接下來兩年將聯合合作企業推進IV型瓶產品的應用,到2025年前后國內Ⅳ型瓶發展有望邁入正軌。
Agora能源轉型論壇中國區總裁、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及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涂建軍表示,歐洲能源處在十字路口,俄烏戰爭爆發后,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貿易跌到歷史低谷。歐盟計劃利用發展氫能來擺脫對天然氣的依賴。電解槽是歐洲氫能生產的主流技術路線,工業以及氫谷是歐洲氫能需求的重中之重。
綠氫在中長期內將比藍氫和灰氫更有競爭力,但生產成本的驅動因素不穩定性極高。在所有需要用氫來實現氣候中和的領域中,毫無異議應用氫能十分有限。
ACME集團中國區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趙英朋為與會嘉賓介紹了綠氫與綠氨市場的廣闊前景,他表示,一般來說,目前全球天然氣的儲氣量相當于天然氣年用量的 12% ,BloombergNEF 估計氫能的存儲量需達到年用氫量 15% -20%。按此推測,則全球2030年1.3億噸和2050年4.2億噸的商用氫,對應的存儲需求為2600萬噸和8400萬噸,按照我國占全球的30%計算(僅考慮國內用氫需求,不考慮大規模出口),我國的儲氫需求分別為700噸、2500萬噸,如果這些氫全部轉化為氨,則對應的氨儲量分別為4000萬噸、1.4億噸,約需要水容積為5萬方的雙容罐1000座和3500座, 我國約有2800座縣級城市,相當于在我國的每座縣城建設1-2座5萬方左右(系統造價約1.5-2億/座)液液氨儲罐,即可滿足2050年我國的儲氫需求。
三一重工集團三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長河對氫燃料重型工程車輛的發展提出思考,發展氫燃料重型車輛是3060戰略重要抓手,并且有顯著的技術領先性和經濟效益,內生動力足。氫燃量重型車輛具有補能快、長續航、寬氣候、低能耗、高運載等優勢。氫燃料重型車輛補貼后購車用車成本大幅下降,在示范區有氫源的重載高能耗長運距的場景,甚至跟純電動車型的經濟價值對齊,且表現出較大的技術領先性,值得大力推廣。隨著氫相關部件成本快速降低,氫燃料重型車輛預計TCO成本在2025年后與柴油車相當,2030年與純電動相當,具備競爭優勢。行業應該積極、樂觀布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鐘財富從氫能產業宏觀層面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他表示,未來在我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不僅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要求,而且也是完全經濟可行的。氫消費的占比一方面取決于綠氫成本下降速度,另一方面是碳排放成本,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氫能將作為工業領域深度減排十分重要的手段。
氫能產業萬億風口已經來到,不論是龍頭企業跨界玩轉氫能,抑或是新興企業創新氫能技術,整個產業都在以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再向前邁進。此次論壇凝聚各方代表,聚焦氫能產業痛點問題,共話氫能發展。
本次世紀氫能大會的圓滿舉辦,離不開行業內的支持。氫能觀察積極著眼于產業發展,為各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提供交流合作平臺,期待未來能夠加速推動全行業全產業鏈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