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美國國務卿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結束了為期6天的訪華之旅,在此期間,耶倫與中國就電動汽車(EV)、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電池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進行正式對話,稱華盛頓不會接受美國工業再次被“摧毀”,不過,中方則發表聲明否認了“產能過剩”的說法。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周一在巴黎與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舉行的圓桌會議上表示,美國和歐洲關于產能過剩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并補充說,中國在這些行業的崛起是由技術創新和完整的供應鏈等因素推動的。
歐美則認為,中國通過補貼壓低生產成本,在國內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將過剩產能輸出全球,進而壓低了市場價格,并破壞歐美等地區本土制造業。
中國發言人則表示,中國企業依靠的是自身技術競爭優勢來獲得利潤,而非補貼,實際上,恰恰是歐美當前正在通過大量補貼支持本土制造業。
西方則指出,中國還提供了低利率貸款、土地使用、巨額基礎設施投資和其他一體化產業鏈等支持方式,認為中國通過國家主導、投資密集型的制造業模式是不公平的。
雙方均表示有堅實的、有數據支持的論據,不會退縮。
那么,電動汽車(EV)、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電池是否真的產能過剩呢?
關于產能過剩的爭論
中國方面表示,工業產能過剩并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獨有。
“所謂的'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的表現,供需失衡往往是常態,”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告訴媒體。
“這可能發生在任何市場經濟體系中,包括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
另外,中國的工業產能利用率盡管低于美國或歐洲,但幅度不大。
“我也對這種產能過剩的說法持懷疑態度,”彼得森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在香港的一個金融論壇上說。
“你仔細想想,如果每個國家都應該只生產自己消費的東西,這意味著沒有外貿,全球經濟又從何談起?”
關于產能過剩不是一場新的討論,十多年前,美國曾抱怨稱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并以非常低的價格傾銷鋼鐵并導致美國的鋼鐵產業癱瘓。
但相關研究則表明,當時的鋼鐵產出更符合全球需求,在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幾年里,中國的庫存水平有所上升,但仍遠低于2010年代的水平。
電動汽車、鋰電和太陽能產能是否過剩?
中國將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新三樣”產業視為其發展的關鍵,被視為取代房地產經濟的新興產業,也被稱之為新質生產力。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三樣”出口總額為1.06萬億元人民幣(1466億美元),同比增長29.9%。但去年,它們僅占出口總額的4.5%,因此,中方認為歐美對此的關注是不合理的。
在汽車行業,中國認為產能過剩集中在內燃機汽車而不是新能源汽車上,并表示市場機制最終將淘汰落后技術。
此外,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BYD)的一些車型在德國的售價是中國的兩倍多,因此認為廉價出口、不公平定價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中國還表示,其許多公司更具創新性,因此更具競爭力,在專利申請方面,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先者。
不過對于太陽能行業,海內外則普遍認為確實存在產能過剩的跡象。
悉尼氣候能源財經(Climate Energy Finance)中國能源政策分析師估計,到2024年,中國硅片、電池和組件的產能將足以滿足從現在到2032年的全球年度需求。
“如果你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政府正在補貼整個世界的綠色轉型,”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說。“這與公平競爭是一個不同的問題。”
“話雖如此,即使西方提高關稅,我仍然預見到中國將在這些行業占據主導地位。”
(來源:路透社 編譯:SOLARZ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