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浙江武義縣:推進公共建筑、工業園區、居民屋頂等分布式光伏規模化發展

   2024-04-17 武義縣人民政府57270
核心提示:聚焦光伏產業發展,發揮綠色能源新優勢,武義成功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4月16日,武義縣人民政府發布《武義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8年)》。文件指出,全縣允許依規定在設施農業上建設農光互補、菌光互補項目,推進公共建筑、公共設施、工業園區及企業廠房、居民屋頂分布式光伏規模化發展,縣域內桃溪鎮4萬千瓦農光互補項目已經投入運營,王宅鎮10萬千瓦茶光互補、新宅鎮2.5萬千瓦菌光互補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將實現“雙碳”目標行動與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工作相融合,構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及生態價值實現一體化的綠色生態體系,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聚焦光伏產業發展,發揮綠色能源新優勢,武義成功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以節能小切口助力“雙碳”大戰略,公共機構屋頂光伏發電建設項目落地見效,自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共發電量30.07萬瓦時,自用22.92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91.85噸。

原文件如下:

武義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8年)

一、建設背景與意義

(一)建設背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余村考察時,充分肯定了余村關停礦山和水泥廠,復綠復耕的做法,并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余村調研9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專欄寫道:“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安吉余村在“兩山理論”指引下,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聚焦鄉村旅游經濟,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從一個污染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美麗鄉村建設在余村變成了現實,成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樣本。

余村的蝶變是將“兩山”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開始和縮影。2020年3月,時隔15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浙江安吉縣余村考察時強調“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和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余村走向全國,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2023年7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主題定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作為浙江中部的山區縣,多年以來武義始終以“八八戰略”為導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深入實施“工業強縣、科創興縣、文旅富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以“小縣大作為、發展大志氣”的站位格局,迭代“跨越趕超”“興城共富”“源頭智治”三篇文章,全方位推動武義高質量發展蝶變,走深走實共同富裕、現代化“兩個先行”山區縣樣板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將以更高站位將武義多年來在“兩山”轉化的“碎片化”經驗升級為“系統化”模式,探索打造具有武義特色的“兩山”轉化路徑,是武義高質量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為爭當山區縣高質量共同富裕發展排頭兵提供武義樣板。

(二)建設意義

1.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浙江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先行先試和引領示范的作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是武義縣積極落實省市生態文明重大部署,堅持“生態立縣”,忠實踐行“八八戰略”的重要舉措,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為導向,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激發“兩山”轉化內生動力,不斷提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是打通武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關鍵,是展示武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武義唱響“生態曲”,走向生態文明最強音的生動實踐。

2.擘畫“千萬工程”助推美麗鄉村蝶變的需要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決策,“千萬工程、萬村整治”在浙江持續向縱深邁進,造就了千萬美麗鄉村,走出了一條別具浙江特色的示范帶動、整體推進、深化拓展、轉型升級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路徑。“兩山”實踐基地建設,可進一步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充分發揮鄉村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加快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步伐,是進一步深化“千萬工程”,鞏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把武義共富大美圖景刻畫的更為生動的重要舉措。

3.實現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多年來,浙江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核心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2023年9月,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浙江要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武義作為浙江山區26縣中工業“尖子生”,推進“兩山”實踐基地建設,是在生態環境保護中謀發展,積極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的重大舉措;是高水平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一步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率先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內在要求。將充分發揮武義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為武義綠色發展注入新動力,充分彰顯武義共富之美,讓生態環境成為助推武義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最強支撐,構建共同富裕山區樣板,為浙江山區26縣邁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武義經驗。

4.實現普惠民生福祉的必然選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刻詮釋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隨著生態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根本目的,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成為了當代迫切的需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造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切實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需要,是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筑牢綠色發展底色,順應人民新期待,不斷深化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重要實踐。

二、區域概況

(一)區位概況

武義縣地處浙江中部,東鄰永康、縉云,西接遂昌、松陽,北靠義烏、金東、婺城,南界麗水蓮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縣域總面積1577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格局。下轄白洋、壺山、熟溪3個街道辦事處,柳城畬族、履坦、桐琴、泉溪、新宅、王宅、桃溪、茭道8個鎮,大田、白姆、俞源、坦洪、西聯、三港、大溪口7個鄉,各鄉鎮街道共轄258個村、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22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43129人,轄8個建制鎮、7個鄉、3個街道。

(二)自然狀況

1.地形地貌

武義縣自然條件優良,位于仙霞嶺山脈東端,地勢起伏山地和丘陵地形居多,走勢呈北東~南西展布,屬于浙中丘陵盆地和浙南中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境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峰為縣境南部西聯鄉境內牛頭山,最低點為縣境北部履坦鎮范村武義江出境區域。四周山地連綿,中部、北部丘陵平原起伏相間,并在南北兩端形成有宣平、武義兩個河谷盆地。

2.河流水系

境內大小河流密布,源短流急,均屬山區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水量豐沛。由于地質構造的影響,使縣境中部抬升,形成以牛頭山(釵坑表)——桃溪(凡嶺)——泉溪(老鷹窩尖)一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大水系。北屬錢塘江水系,主要有武義江、熟溪、白鷺溪、清溪、白溪等;南為甌江水系,主要有宣平溪、東溪、桃溪、西溪、菊溪等。

3.氣候特征

武義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豐沛,冬夏長、春秋短。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56.2毫米,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臺風雨3個時期。全年日照時數較多,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1891.5小時,年均無霜期240天左右。

4.土壤情況

武義縣土壤因受地質、氣候、植被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加之歷史悠久的農墾,土壤類型多樣。全縣共有5個土類,11個亞類,34個土屬,75個土種。山地土壤主要為紅壤土類及黃壤土類,占比分別為48.2%和18.7%,呈現垂直分布,其間還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巖性土類。河谷盆地平原區多潮土類和水稻土類。

(三)資源狀況

1.森林資源

武義縣立足“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近年來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進國土綠化,森林生態建設成效顯著,15個建制鄉鎮全部跨入省級“森林城鎮”行列,實現省級森林城鎮全覆蓋。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武義持續推動“浙中綠島”建設,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2023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7.78%,森林蓄積量達到631萬立方米。不斷提升森林質量,積極推進油茶、香榧、山核桃特色跡地造林,2023年完成跡地更新2972畝,其中人工更新1551畝,完成省級森林撫育5595畝,中央森林質量提升1465畝,健康森林36000畝。

2023年全縣林地面積108926.28公頃,其中,喬木林地89265.92公頃,占81.95%;竹林地14089.03公頃,占12.93%;灌木林地1444.53公頃,占1.33%;其他林地4126.8公頃,占3.79%。全縣森林面積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83.46萬畝,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5處,是名副其實的“浙中綠島”、“洗肺圣地”。

2.礦產資源

武義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火山巖帶,區域內主要地質構造為斷陷盆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境內已發現礦產22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產地156處。全縣設有采礦權11個,探礦權1個,其中螢石探礦權0個、溫泉探礦權1個。“中國螢石看浙江,浙江螢石看武義”,作為“螢石之鄉”,武義螢石資源分布頗廣,全縣范圍大部分鄉鎮都有大、小不等的螢石礦床分布,且產量多、品位高、質量好,螢石蘊藏量為全國各縣之最,累計查明螢石資源量(CaF2)20925千噸,是全國最早開采和利用螢石的地區。

3.溫泉資源

作為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命名的“中國溫泉之城”,由于武義獨特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溫泉分布廣泛且儲量豐富。目前武義已知地熱異常點有13處,全縣從北至南均有分布,全縣溫泉可開采量每天約為24150立方米。在浙江經過國土資源部門頒證開發的溫泉中,武義占3處。得力于武義豐富的螢石資源,以及螢石中含量極高的氟化鈣成分,武義溫泉屬偏硅酸溫泉且氟離子含量較高,富含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強的輔助理療功效,水溫常年保持在36~45℃左右,水溫適中,是名副其實的“美肌溫泉”。

4.生物資源

武義縣域范圍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已相繼開展了三筍坑-牛頭山區域、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等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境內共有野生及常見栽培高等植物251科1033屬2343種(含種下分類等級),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莼菜等2種,有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長葉榧、胡豆蓮、香果樹等16種。境內有陸生脊椎動物71科342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有穿山甲、黑麂、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白鶴、東方白鸛6種,國家Ⅱ級保護的有中華鬣羚、獼猴、白鷴、畫眉等36種,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打下良好基礎。

5.旅游資源

立足“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武義以生態資源稟賦為核心,加快浙西南大花園千萬級核心景區和長三角一流溫泉康養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設。武義縣被命名為“十佳溫泉旅游目的地”,入選“首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作為浙江省唯一由自然資源部命名的“中國溫泉之城”,圍繞溫泉自然資源稟賦,推動“溫泉康養”核心品牌建設,以溫泉康養為抓手,發揮生態優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境域內有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十里丹霞大紅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熟溪省級濕地公園、壺山省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旅游資源,共有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4A級景區4個,包括清水灣、牛頭山、大紅巖、璟園,3A級景區7個。

表1 武義景點匯總表

6.文化資源

武義深耕文化發揚,推動紅色文化、明招文化、康養文化、畬鄉文化等交融匯聚,已形成具有武義獨特文化氣質和人文內核的文化浙江新名片。作為1988年被省政府授予稱號的“革命老根據地縣”,武義是金華乃至整個浙江紅色資源最為豐富的縣之一。以一軸(武麗線)、兩帶(徐英故里紅色旅游產業帶、棗巖鄉村振興產業帶)、三區(紅脈文化核心區、紅泉民宿集聚區、鄉村產業示范區)深入推動省級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建設,已初步形成紅色引領、民族融合、古村復活、產業振興的新時代紅色鄉村示范樣板。以柳城畬族鎮畬韻底蘊示范引領,深耕畬族深厚文化底蘊,打造畬鄉風情區。境域內工藝美術、非遺文化、建筑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傳承豐富,已有2項國家級非遺、13項省級非遺、44項市級非遺。

(四)生態環境狀況

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優良。2022年武義縣環境空氣達到優、良的天數共340天,優良率占總有效天數(365天)的93.2%,主要空氣質量指標改善幅度全市第一;其中環境空氣質量指數為優、良的天數分別為155天和185天,分別占總有效天數的42.5%和50.7%。2022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26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4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第95百分位數0.7毫克/立方米,臭氧(O3)第90百分位數95微克/立方米,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限值要求。

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武義縣已在武義江沿線重點支流、斷面、排水口建設14個水質自動監控站,科學排查精準治水,已完成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口水庫)水源保護區勘界定標、雙源口水庫一級保護區范圍內防護網設置。2022年武義縣6個市控以上地表水交接斷面、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3個跨市縣行政區域地表水交接斷面達標3個,跨市縣行政區域地表水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為優秀。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100%,水質指數3.27,水質提升5.8%,位居全市第二。

土壤污染防治成效顯著。2022年,武義縣印發實施《武義縣農用地土壤污染源管控與成效評估方案》,全年實現化肥、農藥減量220噸,扎實推進農用地污染源頭防治工作,土壤安全利用率達93.3%。將廢舊農膜回收納入城鄉低價值可利用生活垃圾兜底回收體系。按照“戶投售、村收集、鎮中轉、縣分揀”工作思路和“誰使用、誰收集、誰交售”的原則,在每個行政村設立廢舊農膜回收點,回收廢舊農膜451.44噸,回收率90.15%。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武義縣持之以恒做好綠色生態“加法”和環境污染“減法”,始終堅持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的理念。五次榮獲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連續四年獲評省水利廳“美麗河湖”稱號,先后榮獲全球綠色城市、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示范試點縣、全國“兩山”發展百強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圍繞生態文明創建,武義縣印發實施《武義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修編)(2020-2025年)》、《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武義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圍繞生態文明六大體系建設,實施31項重點工程,為高質量建設新時代美麗武義畫好藍圖、定好路線。2022年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排名全省第11。

(五)經濟社會狀況

近年來,武義通過深入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文旅富縣、科創興縣”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山區26縣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以初步形成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高效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走出了一條生態發展、綠色崛起的后發趕超之路。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5億元;財政總收入50.5億元,總量居山區26縣第三。

工業。武義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縣”,緊抓“兩山”理論轉化機遇,積極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重塑更具武義辨識度的先進制造業體系,鞏固提升特色五金現代產業集群、氟化工新材料現代產業集群和生命健康現代產業集群造三大標志性產業集群。推動新能源、智能裝備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培育。全縣以武義經濟開發區為核心,深入推動打造“一核兩廊多點”空間格局。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加快低效整治,淘汰落后產能,盤活土地資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檔升級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旅游業。圍繞“溫泉康養名城、綠色智造基地”總體目標,武義已形成“3344”發展格局,即三大特色旅游景點、三大特色旅游活動、四大特色旅游產品、四大創新工作成果。“溫泉康養”作為推動武義旅游產業發展的領軍行業,進一步打響了全域旅游發展的旗幟,已連續5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獲評首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鎮。圍繞“康養武義”,武義積極拓展“溫泉+”產業鏈,包括“溫泉+療休養”“溫泉+運動”“溫泉+食藥”“溫泉+文化”等旅游新業態,豐富的旅游產品和獨特的養生資源。2022年實現旅游總收入84.2億元,接待游客441.7萬人次。

特色農業。圍繞打造“有機農業第一縣”戰略,武義深入貫徹落實“有機、品牌、智慧”三大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0000余畝,是“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基地縣”,中藥材產業被認定為“浙江省示范性全產業鏈”。成功培育壽仙谷、更香等農業龍頭企業,榮獲“中國第一有機國藥基地”“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創建示范縣(區)”““中國有機抹茶之鄉”“茶業品牌建設示范縣”等榮譽。2022年全年有機農產品認證規模穩定在5萬畝左右,認證主體數、認證產品數與認證面積金華市第一、全國前列。“武義靈芝”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成功舉辦首屆“武陽春雨”開茶節,獲評2022年全國茶業百強縣。

三、“兩山”實踐探索成效與問題分析

(一)“兩山”實踐探索進展與成效

1.以統籌協調為核心,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全域開展“五水共治”碧水行動。武義以“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和河(湖)長制兩項重點工作為抓手,在全市率先實現河長公示牌標準化設置全覆蓋,并牽頭制訂市級地標《河(湖)長制公示牌的設計與管理規范》,實現河湖治理從水安全向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多維度系統治理升級,實現省級“美麗河湖”四連創,成功將武義江履坦段、熟溪(大田—城區段)打造成省級河(湖)長制提檔升級示范點,入圍全省首批2024年全域幸福河湖建設項目。治水工作六獲“大禹鼎”銀鼎獎勵。成功打造含“一圖統管、污水智治、防洪排澇、節水保供、治水指數”5個場景的“五水智治”綜合應用平臺,獲得省生態環境廳在全省推廣。

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武義以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為重點,強化污染天氣預警。2022年,對未達到年度替代比例70%的企業在臭氧污染預警天氣一律執行錯峰生產。錯峰生產經驗在全市例會上進行交流,作為“武義經驗”在全市推廣。通過現場指導服務和錯峰生產舉措相結合,逐步推進企業源頭替代,2022年完成VOCs源頭替代4家、低效設施提升65家,有效提升環境空氣質量。依托武義自然資源稟賦,全國首個大氣邊界層頂生態環境上黃觀測站落地武義,努力建設國際領先的大氣邊界層頂生態環境觀測站及生態環境交叉研究野外高山平臺。

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武義成立武義縣“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武義通過“一套架構、數字賦能、高壓監管和廣泛宣傳”等做法,實施生態共富“無廢鄉村”,資源循環“無廢農業”,綠色發展“無廢工廠”等示范工程,成功打造生態有機農業循環產業鏈模式、蓮鱉共養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三位一體低(零)碳柳城樣板等武義特色模式。2021年武義入圍全省首批“無廢城市”創建名單,2022年入選浙江省三星級全域無廢城市,截止2023年底,共創建“無廢細胞”139個,全域無廢水平全面提升。

扎實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工作。2021年武義縣成功入選全省首批減污降碳協同試點,通過大氣污染治理、產業、能源、交通等方面全面推動全域減污降碳。2021年、2022年兩批減污降碳試點共獲405萬減污降碳專項省級資金,獎勵金額居全市首位。2023年桃溪鎮澤村村,王宅鎮吳山下村、陶宅村、紫谷村,新宅鎮沿溪村、三坑口村共6個村入選省減污降碳協同試點。武義首創《武義縣碳排放區域協調方案》,在縣域范圍內試行碳排放區域協調。依托當地特色產業、林業資源、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優勢等,武義縣已全方面構建了涵蓋生態、生產、生活領域的低(零)碳先行示范體系,以低(零)碳細胞創建為抓手推動全域低碳轉型,不斷探索武義特色的綠色低碳、生態富民的鄉村發展之路,截止至2023年底全縣共16個鄉村入選低(零)碳村試點。

2.以綠色發展為要點,工業高質量發展提檔升級

武義扎實推進工業攀登,夯實高質量發展產業根基。精準落實“一縣一策”,持續增強工業發展活力,以項目支撐加速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規上工業總產值實現翻番,從2011年的434.22億元到2022年達到704.05億元。

工業企業整治轉型全面升級。武義深入實施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扎實推進淘汰落后、創新強工、招大引強、質量提升等專項行動。開展畝均效益5萬元以下低效工業企業整治,以“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低效工業用地集中連片再開發,加快提升工業容積率,盤活土地、能源等要素資源。以數字賦能低效用地數字化閉環管理,有效提升工業發展效能。創新管理模式,打造全省首個云上企業整治提升服務平臺——“云企服”,走出工業整治提升新路徑。積極推動省級數字化車間、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企業、國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建設。迭代升級“綠色制造”數智管理服務應用。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出臺《武義縣生態工業發展省級試點實施方案》,推進金屬制品業省級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試點建設,旅游休閑、電動工具等6個行業成為國家級制造(出口)基地建設。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堅持傳統產業改造與新興產業培育并舉,深入實施生態工業攀登“十百千”行動。深度推進戰略新興產業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大幅提升。武義先進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成功列入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建名單。積極招引高新“鏈主”企業,做大新材料產業矩陣。

科技創新助力綠色轉型。近年來,武義縣創新指數連續多年居山區26縣首位,2023年最新科技創新指數達171.1,全縣R&D經費投入強度達3.15%,連續五年列全市及山區26縣第一,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占GDP比重、每千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等9項主要科技指標均位居山區26縣第一。2023年武義成功入選省科技特派團第二批試點縣,金華唯一,將連續三年獲得每年500萬省級資金支持。全縣累計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0家,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0家、高校院所技術轉移工作站17家,2023年新增省內首臺(套)裝備認定產品2個。

3.以生態優勢為關鍵,特色產業彰顯綠色新活力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武義縣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有機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獎勵實施細則》《鼓勵有機茶產品銷售獎勵細則》等配套政策,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有機農業的發展。圍繞打造“有機農業第一縣”的戰略目標,深入推進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有機產業發展,引導鼓勵糧油、水果、蔬菜等有機產業基地建設全縣建成國家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6個,通過有機產品認證主體93家、認證產品199個、認證面積達5.13萬畝,認證數量與認證面積均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居全市第一。2022年,獲評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國茶業百強縣,成功入圍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名單。《化生態優勢為有機產業發展勝勢》獲評首批全國區域化有機產業優良實踐案例6個之一。

數字賦能有機農業。武義縣積極推進農業工作信息化、農業生產數字化、場景應用數據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業發展和數字化管理的應用水平。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未來農場+未來工廠”產業協同應用入選金華市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名單。壽仙谷中藥材數字農業工廠等6家企業被認定為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更香有機茶未來農場被認定為浙江省未來農場。已建成4家數字茶廠、3個智慧茶園基地,機采茶園面積約8萬畝,機采率達70%,居浙江省前列。成功上線了“共富工坊”數字化平臺,聯動縣域內共富驛站、入駐企業,打造公益路線推薦、貨物全程監控模塊。武義縣積極推進農業工作信息化、農業生產數字化、場景應用數據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業數字化管理的應用水平。

提標推進全域旅游。以“溫泉”進一步撬動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特色景區+風情小鎮+美麗鄉村”全域旅游大格局,推動全域旅游大發展。立足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和浙中美麗大花園建設,實施了浙江唐風溫泉康養綜合體等項目,在浙江唐風溫泉度假村的基礎上,建成了唐風溫泉康復醫院,唐風溫泉療養院,成為武義康養名城建設的橋頭堡項目,引領著溫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牛頭山入選山區26縣首批“造月工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意向名單,博物館列入4A級旅游景區培育,婺州窯文化遺址公園開放,連續5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獲評首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鎮。截至目前,全縣有國家4A級景區4家,入選全國首批美麗中國·康養名城、獲評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縣。

4.以全域推進為抓手,城鄉風貌煥發靚麗新活力

打造美麗城鎮縣域樣板。以實施舊城改造為抓手,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推進省“基本無違建縣”的創建。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等,積極打造縣景一體的景觀格局,構建便捷通暢的交通主干道。積極推進美麗城鎮建設,緊扣“五美”工作目標,按照“一鎮一特色、一鎮一品牌”的要求,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做深做實加快后發趕超、深化下山脫貧、拓展“后陳經驗”等三篇文章,做好“五美”“提升”文章,打造美麗城鎮武義樣板。

實施全域鄉村振興。近年來,積極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已建成武王線、小白溪線和十白線三條美麗鄉村精品線。深入推進景區村莊創建,截止目前已有王宅鎮紫谷村、白姆鄉白姆村、熟溪聯盟水碓后村等19個村莊獲評為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2022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5.3%,增速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全縣村集體收入達5.84億元,同比增長6.7%;經營性收入達4.47億元,同比增長4.85%。全縣行政村實現經營性收入達到15萬元、總收入30萬元以上全覆蓋;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村數134個,占比51.94%;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上村數82個,占比31.78%。全縣資產合計65.91億元,同比增加6.46%。(2022年核查后我縣村社總收入54754.33萬元,經營性收入42580.43萬元,(無同比值)行政村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村數102個,占比39.53%;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上村數69個,占比26.74%。)在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舉辦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武義縣獲得2022年度浙江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等次。

5.以系統治理為重點,體制機制創新邁上新臺階

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基本建立。印發《武義縣空間治理試點實施方案》,系統開展生態空間保護與利用,深入保障生態環境治理,系統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保護、林業資源保護等生態資源保護工作。推動建立以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壺山省級森林公園等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地管控要求。加強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源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地等重要生態資源的保護工作,落實保護責任。

率先開展VOCs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以經濟杠桿倒逼污染減排,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污染物總量替代和交易制度。在全省率先開展VOCs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VOCs 排污權交易量居全市第一,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成功發放首筆排污權指標抵質押200萬貸款,工作成效獲省級媒體報道。

完善生態補償和綠色獎懲制度。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積極推進機制優化,先后制定了《金華市生態環境局武義分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機制》、《武義縣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資金管理辦法》、《武義縣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追究機制》等長效機制。連續5年,武義縣生態損害賠償案件數及賠償金額均在全市前列,壇頭濕地水生態修復項目成為了浙中生態廊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完善綠色發展獎懲制度,創新生態獎勵機制,印發落實《鄉鎮綠色發展獎補實施辦法》,每年安排5000萬財政資金獎勵環境保護工作優秀鄉鎮。

(二)存在主要問題和挑戰分析

綠色轉化的生態環境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武義縣生態環境質量目前保持在全省前列,但環境質量改善速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仍不匹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基礎還較為薄弱。武義縣地處金衢盆地,受到氣象條件的限制,屬于全市弱擴散區,擴散條件不好,且環境空氣呈復合型污染,臭氧污染治理具有高度復雜性和反復性,PM2.5面臨反彈壓力。整體水環境質量良好,但鄉鎮交界斷面水質還不夠穩定。

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有待進一步推動。近年來,武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第三產業占比仍然較低,工業企業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在整體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龍頭骨干企業數量偏少、集群牽引能力偏弱、產業層次有待提升、土地要素等制約明顯。多重要素制約武義特色產業的發展,綠色轉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五養武義”產業基礎有待進一步深化,需大力支持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同推進,積極促進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轉化的共富效力有待進一步釋放。武義縣已基本形成一套完善的綠色共富發展體系,但許多政策落點、發展模式、推進方式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需進一步加快深化落實,進一步釋放全縣綠色轉化活力,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以進一步激發內在活力。充分發揮生態本底優勢,進一步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逐步實現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將生態經濟打造成為新的增長極。

生態產品價值待進一步深入挖掘。作為后發地區,如何構建“兩山”建設的內生機理和長效機制,迭代升級實現“二次跨越”是武義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重點之一。武義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要素、生態產品蘊藏豐富,生態優勢明顯,但武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還未完全形成。由于生態產品的特殊性,生態產品產權界定和價值核算尚不成熟,導致價值實現進展緩慢。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還不充分,資金、人力和技術保障有待加強。要實現生態優勢變現為產業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必須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突破口,加入文旅融合元素,將打造生態經濟和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

(三)凝練總結已有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以水資源生態優勢書寫武義康養華麗篇章

45年前,螢石礦工駱有潭一鉆下去,一股熱流從石壁上噴出,武義從此與溫泉結下不解之緣。2003年2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視察郭洞、溫泉度假區,欣然題贈“華東一泉”。武義溫泉以量大、水優、溫度適宜著稱,是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命名的“中國溫泉之城”,日出水量2.4萬噸以上,水溫常年保持在36-46℃。武義溫泉含20多種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溫泉水中的氟含量和偏硅酸分別遠超醫療標準值的20倍和3倍,是名副其實的“醫療溫泉”。武義溫泉旅游度假區作為全省首個以溫泉命名的省級旅游度假區,“武義溫泉小鎮”入選浙江省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武義清水灣沁溫泉度假山莊和武義唐風溫泉度假村,也多次在“中國溫泉金湯獎”上斬獲大獎。武義瞄準溫泉度假區和溫泉小鎮建設,突出彰顯武義溫泉特色重塑武義溫泉品牌,大力實施“溫泉+”產業,打響溫泉康養名城城市品牌,推進溫泉康養旅游大通道建設,實現“兩山”理論的生動轉化。

一是做足“溫泉+”產業文章。大力實施“溫泉+”產業發展提速行動,形成溫泉康養、運動休閑、歷史文化、酒店民宿、生態旅游五大特色產業。積極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大力推動溫泉博物館等旅游特色項目投入運營,培育發展滴水潭等省級三星以上農家樂。堅持園林化布局,完善旅游綜合設施配套,堅持一體化營銷,打響康養品牌。積極開展“溫泉+”模式豐富溫泉旅游業態,延伸“溫泉康養”產業鏈,聯合農場、燒烤、景區推出“溫泉+采摘”“溫泉+燒烤”“溫泉+運動”“溫泉+食藥”等“溫泉+”套餐。大力研發推廣溫泉美容、溫泉醫養、溫泉美食等獨具武義特色的溫泉系列產品,推動康養產業鏈向有機農業、有機國藥、健康運動、康養教育延伸,挖掘培育“旅游+”新熱點,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跨界。依靠“離溫泉景區近、價格親民、房間溫馨”的優勢,溫泉小鎮溪里村打造起“綠谷湯鄉·時光溪里”村宿聯盟,民宿全由村民改造自建房而成,目前村民開辦的民宿接近30家,帶動當地居民就業200余人,增加年收入六百多萬元。

二是打通以溫泉康養為核心的全域旅游通道。武義持續深化“溫泉+”項目推進工作,把“溫泉康養”作為推動武義旅游產業發展的龍頭,作為深化全域旅游發展的旗幟,全面打響“溫泉康養”品牌,竭力打造長三角一流“溫泉康養”旅游度假目的地。瞄準目標市場,構建以溫泉為核心的特色化、高端化的大康養產業體系。在空間塑造方面,通過溫泉度假區、王宅有機國藥基地、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大核心板塊,塑造區域頂級康養金名片,引領武義縣溫泉康養產業發展,打響溫泉康養名城城市品牌。

武義作為“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溫泉之城”,將生態資源優勢積極轉換為發展優勢,不斷提升“溫泉康養名城”的氣質魅力,致力構建生態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有效推進康養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全力拓展“溫泉+”生態經濟化轉化途徑,最大限度激發綠水青山的無限價值。隨著建設的不斷推進,產業上“特而強”、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小而美”、體制上“新而活”的溫泉小鎮正在逐漸崛起。春品茶香,夏賞蓮韻,秋登牛頭,冬沐溫泉,武義憑借得天獨厚的康養資源,拓寬溫泉旅游的產業鏈,推動富民增收,“溫泉+”模式遍地開花,溫泉水潤澤武義。武義溫泉小鎮已形成“3344”發展格局,即三大特色旅游景點、三大特色旅游活動、四大特色旅游產品、四大創新工作成果。2022年,溫泉小鎮實現旅游總收入145507.1萬元,累計實現稅收16600萬元,同比增長176%。一個集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等多功能為一體,能居、能游、能產出的現代產業小鎮正在成形,溫泉小鎮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順利創成省級特色小鎮,獲得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創作基地、長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鎮、首批浙江省職工療休養基地等榮譽稱呼。“溫泉康養”核心品牌全面打響。武義溫泉以其獨特的原生之態和康養之效,成為一張不可或缺的“金名片”。

案例二:牛頭山以生態為本繪就“浙中桃花源”美麗畫卷

武義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素來有著“江南九寨溝”的美稱,位于有“江南華清池,浙中桃花源”之美譽的浙江省武義縣境內,總面積1327.69公頃,距武義縣城60公里。公園屬中山地貌,峰巒疊嶂,高聳云霄,千米以上山峰林立,作為“金華八婺第一峰”的牛頭山,海拔1560米,不僅由仙而名,更因水而靈。公園內保存有集中連片的萬畝天然闊葉林資源,擁有植物153種,野生動物265種,森林覆蓋率達99%。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8種、動物36種,并保存有大量的古樹,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一是下山脫貧,騰出“金山銀山”。二十多年以前,山區村民一直過著“砍砍柴火燒燒飯、砍砍木頭燒燒炭”的艱苦生活,山林受到嚴重破壞。為守護青山綠水,守護生態的“純度”,牛頭山實施村民“下山脫貧”工作,從源頭上杜絕了亂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大大緩解了資源環境壓力。以綠繪景,在村民原宅基地、荒田、荒地上實施“退宅還林、退耕還林”,牛頭山森林覆蓋率穩步回升到99%,騰出了一個綠水青山的牛頭山。依托森林資源和生態優勢,大力開發森林旅游景點。通過引入民營資本,將已無人居住的150平方公里的牛頭山建設成國家級森林公園。

二是“村景聯建”,帶動經濟“壯”起來。武義致力于“挖渠引水、筑巢引鳳”,不斷優化軟硬投資環境,長出了浙江牛頭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吸納了上百名村民,占員工的九成,帶動農民變員工。從牛頭山上搬遷下來的西聯鄉16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原集體經濟基本為零,為增加村民收入,采取16個村與牛頭山景區合作模式,建立為期20年的合作關系,分批整合幫扶資金640萬元,以入股形式取得牛角山莊酒店30間客房的產權及經營收益權,并享受景區不低于投資額10%的分紅。在“村景聯建”的新模式下,牛頭山景區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村民的“轉型”,1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打開了壯大集體經濟新路子。

三是特色基地,撐起生物多樣性“保護傘”。依托于牛頭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打造浙江省內第一家個人植物標本館——武義縣牛頭山植物標本館,標本館有豐富的館藏,可提供自然科普、文創手工、民俗活動等服務,致力于成為推動生物多樣性知識普及和民眾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標本館與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設立中草藥野外鑒定實訓基地。每年組織中小學生開展研學夏令營活動,讓小朋友們能夠探索植物世界蘊藏的奧秘和哲理,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是推進產業融合,帶動“美麗富民”。產業興旺是脫貧致富的重點,武義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加強農村產業融合,增強造血功能,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與旅游、健康、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作,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打造農村特色產業示范區。以牛頭山牌鐵皮石斛、牛頭山黃茶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培育十億級的農業全產業鏈經濟;開發農家樂、民宿等旅游項目;實施農村電子商務增效行動和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青山伴綠水,農村變景區,紛至沓來的八方游客,也讓村民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牛頭山依托森林資源和生態優勢,通過下山脫貧、引入民營資本,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從過去致富需砍樹,到現在致富需護樹,從“賣山頭” 、“賣木材”到“賣生態”、“賣景觀”,牛頭山景區的保護開發成為武義文旅富縣、旅游富民的樣板典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范本。這一成功的實踐經驗,為其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022年從事旅游業及相關行業的當地居民數量已達到2萬人以上。這些就業機會的提供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社區的發展和繁榮。

案例三:以保護為先,串珠成鏈激發畬族千年文化底蘊

“千年古城、人文薈萃”,柳城畬族鎮地處武義縣南部、甌江支流宣平溪上游,是武義南部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距武義縣城37公里。風貌區舊時也叫做宣平,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設立縣治,柳城畬族鎮作為原宣平縣治所在地達500多年,留下了諸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孕育了以唐代道教葉法善為代表的養生文化,涌現了工筆畫大師潘絜茲、新文化運動先驅潘漠華等一批杰出人物。風貌區中現有祠堂、古橋、石刻等文物保護點120多處,國家級傳統村落9個。2021年,柳城畬族鎮入選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城復興試點建設名單。風貌區中的柳城畬族鎮是浙江省18個民族鄉(鎮)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民族鎮,擁有畬族人口3600余人,至今還傳承演繹著多種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其中,元宵節“擎龍燈”、農歷五月十六“擎抬閣”等民俗活動獲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柳城通山聚水,荷塘連綿。風貌區內山清水秀,生態資源稟賦優越,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兼備,4A級景區牛頭山、大嶺頭、湯山背等奇山秀峰聳峙,東溪、西溪雙溪匯流至宣平溪,形成了通山聚水的山水景觀格局。風貌區內荷塘連綿,包含3A級景區祝村十里荷花、鄭迴村東、金山尖村南、柳城畬族鎮北、西聯馬口等多處荷塘景觀。發源于西聯鄉壺源村的宣蓮,是國家地理標志性農產品,顆大粒圓、飽滿肉厚、肉酥味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是清嘉慶六年(1802年)的三大貢蓮之一。柳城重點圍繞“畬”“蓮”二字,通過全域風貌提升、農文旅深度融合、低碳發展先行試點,做好“畬韻蓮香”共富基本單元建設,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致富、鄉村振興的道路,成為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的轉型發展之路的生動實踐。

一是厚植本土特色,堅持做美揚長,全面推進風貌提升。柳城是浙江省最大的民族鄉鎮,但受漢化影響較大,畬族文化元素并不多見,近年來,武義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美麗城鎮建設,對畬族村落結構和建筑外貌進行了改造復原,極大地提升了硬件設施。2022年,武義更是投資3000余元,重點突出畬族特色,結合“蓮廉”文化,開展十里荷花景觀提升、鄭迴村西聯鄉沿線外立面改造等11個工程項目,對重點地段、節點進行改造,做足“蓮”文化,使古鎮建設更具“畬韻”。

二是深耕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經濟,全民共享共富成果。為進一步做好文化資源、文化優勢、文化實力的活化、轉化文章,柳城堅持把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融入百姓生活,融入鄉村“千萬工程”建設,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打造有景、有境、有文化的民族鄉村振興“百里廊道”示范帶。除了打造“網紅項目”,武義先后承辦2屆浙江省畬族風情旅游文化節,持續舉辦28屆畬族“三月三”及豐收節、蠶桑節等民俗活動,放大民族節慶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畬族文化從上墻到入心,“文旅融合、產業發展、品牌打造”多點開花,“住畬居、品畬味、玩畬寨、游畬鄉”成為新風尚。積極實施“畬紅”培育計劃,以“畬鄉主播”“畬鄉經理人”隊伍建設為抓手,借助全省“好畬匠”培育工程、鄉村振興講堂,推動直播經濟、網紅經濟發展,擴大畬鄉知名度。非遺傳承人藍曉燕直播教做、銷售畬族手工藝品,推廣畬族文化。畬鄉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一批熱心畬族文化傳播、以直播拓寬畬鄉多元致富路的“畬鄉主播”獲表彰,“山里+山外”“線上+線下”的產銷鏈條進一步拓寬。

依托柳城千年古城的歷史底蘊,以及畬族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將文農旅深度融合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成功創建柳城—西聯“畬韻蓮鄉”省級樣板,入選美麗城鎮省級樣板,成功獲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深挖資源,激活潛能,以“綠色”為底色,以“共享”為追求,以“旅游”為主業,以“古韻”為傳承,以“和諧”為目標,實施了文物保護修繕、古城風貌整治、歷史文化挖掘、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快產城景一體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業等農村新興業態,推進農、文、旅全域融合發展,成功創建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省級農業特色強鎮、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AAAA級景區鎮、省級旅游風情小鎮、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打通山區民族鄉鎮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繪就“畬漢共富”美麗圖景。2022年以來,各大景區累計接待游客70.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230萬元。全聯盟90余家農家樂、民宿接待量32萬余人次,營業額達3400萬元。

案例四:千年蓮子綻放“共富之花”,聚力打造荷花經濟帶

武義宣蓮距今已有1360多年的歷史,“天賜宣平黃金土,地育宮廷白玉蓮”是世人對武義宣蓮的不吝贊美之詞。武義宣蓮主要產自武義南部山區的柳城區域發展聯盟和桃溪區域發展聯盟(柳城畬族鎮、桃溪鎮、西聯鄉、坦洪鄉),得益于地理環境獨特,水源豐富,土壤肥沃,晝夜溫差較大,所產蓮子以顆大粒圓、飽滿肉厚、肉酥味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而聞名。宣蓮是武義響當當的名特優農產品,從壺源村的“一畝方塘”開枝散葉,如今宣蓮已經鮮艷了整個武義南部山區,遍布柳城、西聯、桃溪等鄉鎮,全縣宣蓮栽培面積8000余畝,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物,武義宣蓮從200多年前的貢蓮演變成了整個武義南部山區的“致富蓮”。

一是打造“蓮產業”,激活富民新動力。通過引進選育優良種,動員農戶連片種植,推動蓮花產業產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面實現增效增收。大力培育示范性農業龍頭企業、科技示范基地、來料加工經紀人和農村種養大戶,積極鼓勵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戶宣蓮種植和生產組織化程度,走出促進農戶就業和增收的新路子。安排專項資金對連片新種植宣蓮、有機認證、設備引進等進行獎補,支持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和產品的認證工作,幫助農戶降低勞動成本。創新打造宣蓮種植風險財產保險,根據宣蓮生長期內所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種子、灌溉、機耕成本等),設置畝均不同程度的保額,為種蓮小農戶增收保駕護航。

二是創新“蓮技術”,探索共富新模式。全力支持蓮子腐敗病防治、連作障礙難題等技術攻關,積極摸索“蓮鱉共養”立體套養新思路,推動實施“蓮鱉”綜合種養實驗示范,依托優質水源、良好生態,打造“豆腐渣-黑水虻-中華鱉-蓮花”生態農業循環體系,通過無公害生產鏈,有效控制宣蓮連作障礙,有機宣蓮和中華鱉品質、數量均有進一步提升,助力蓮農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以新業態大大激發了宣蓮產業的活力,為宣蓮的產業提升和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農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寬。蓮漁綜合種養是實現宣蓮產業升級、共同富裕的一個抓手,在“蓮鱉共養”模式下,每年畝增經濟效益達5000元以上,整村收入增加50萬元以上。

三是聚焦“蓮文化”,推動共富新發展。深耕宣蓮資源,通過把宣蓮產業發展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聚力打造優勢明顯、地方特色鮮明的現代蓮產業基地,助力形成集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十里荷花長廊”風景,成功打造“荷花經濟帶”。十里荷花景區已經成為國內荷花觀光、詩詞創作、影視拍攝、繪畫寫生等最具代表性的基地,株株荷花水中挺立,屢屢荷香迎面而來,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構建賞荷花、蓮餐飲、特色民宿的旅游業態,也帶動村域餐飲、土特產銷售等消費行業,“賞花經濟”風生水起,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豐收,“十里荷花長廊”年接待觀光體驗游客可達20萬人次以上。

四是深挖“蓮產品”,拓寬致富新路徑。以蓮為媒,深挖宣蓮文化價值和藥用價值,把宣蓮有機融入食養、藥養文化中,開發蓮茶、蓮宴、水果蓮、蓮子土燒酒等一批獨具特色的蓮產品,創新研究以荷花作為原材料提取精油等,實現單一宣蓮產品到多元化“蓮產品”的發展,打響武義宣蓮品牌。為進一步打開蓮子銷路、提高宣蓮產業知名度,以直播為抓手,發展線上銷售,在天貓、拼多多、抖音、小紅書等電商平臺銷售試水荷花、蓮蓬鮮切、水果蓮蓬和宣蓮子蓮等產品,實現“賞花經濟”向“賣花經濟”跨越,蓮農收入渠道不斷擴寬。

武義作為“中國宣蓮之鄉”,種植宣蓮面積穩定在8000畝,“武義宣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鄉雨宣蓮”、“湯記宣蓮”等品牌深受游客喜愛,宣蓮年產值達6000萬元。擁有1000多個荷花品種的十里荷花景區,被評定為AAA級國家旅游景區、“浙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多彩浙江——最美賞花勝地”等諸多榮譽,被農業農村部授予“中國美麗田園”“省級重要濕地公園”等稱號。以荷花濕地公園為龍頭,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真正實現了生態農業與旅游、文創進一步融合,從賞荷花、收蓮子、收荷葉,到蓮蓬、荷花、蓮藕售賣、制售荷花宴,形成“產、供、銷、加工”一條龍,讓小荷花變成大產業,用宣蓮制作的冰糖宣蓮入選了“百縣千碗”美食名錄。蓮產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8000人,“蓮經濟”已經成為武義農民增收最重要的優勢拳頭產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助推器”。通過生態產品的轉化和助推,農文旅有機結合,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是“兩山”理論實踐的標桿。

案例五:有機農業創建賦能綠色轉化

作為全國第一個有機茶之鄉,20多年間武義持續發力做強產業,探索有機發展綠色轉化路徑。2021年1月,武義成功入選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示范縣。2021年4月23日,在中國有機茶之鄉武義,召開了2021年中國有機茶生產貿易合作會議。參會的有來自全國17個省的地方茶產業主管領導、有機茶生產企業等共計260多人。當天,武義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授予“中國有機茶產業發展示范縣”,全國僅此一家。全縣有機產業蓬勃發展,現有有機生產經營主體93家,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6家,有機生產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2020年有機全產業鏈產值達8.15億元,實現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雙提升,成為綠色生態助力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一是規劃引領,推動產業高質發展。2000年武義縣成立有機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致力打造“有機農業第一縣”。2008年為做強做大有機產業,編制實施《武義縣有機農業發展規劃》,根據資源優勢對茶葉、畜禽、大米和蔬菜、經濟特產四大產業模塊有機產品開發進行總體規劃和布局。2018年根據產業發展趨勢,修編有機產業發展規劃,引領有機農業全域發展。

二是政策扶持,加大產業資金支撐。2017以來,武義縣以3億“兩山”資金帶動農業投入13億,每年安排2000萬專項資金扶持有機農業發展,邀請有機農業專家,組織轄區內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有機產品生產主體進行有機產品生產技術培訓,著力提高從業者生產管理水平。出臺產業政策培育壽仙谷、更香等農業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全縣建成縣級有機農業示范鄉鎮2個、有機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11個,有機認證產品數達200個。

三是產研合作,加強產品創新競爭力。依托浙江大學等專家團科研力量,制定出供銷合作行業標準《武陽春雨茶》,制定發布金華市地方標準《武義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聯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國家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舉辦“中國有機抹茶發展論壇”,拉長產業鏈條,推動融合發展。與省農科院共同承擔實施國家、省級食用菌科技項目20多項,選育新品種2個、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項。

四是宣傳展銷,著力提升品牌形象。建立武義有機產品展銷中心,發展“互聯網+”的新型營銷模式,建立“武義供銷一家”網上平臺,線上線下同步宣傳有機生態理念、展示有機產品品質,提升有機產品知名度、美譽度。積極組織企業參加農產品博覽會、國際茶博會,舉辦中國國際(武義)養生博覽會、金華市萬人品茶會暨武陽春雨茶文化節、武義有機產品品嘗推介會等活動。

通過有機產業的發展,武義縣不斷發展延伸綠色產業鏈條,大力研發推廣藥養、茶養、食養等獨具武義特色的系列產品,推動產業鏈向有機農業、有機國藥等全產業鏈發展。農旅結合發展生態旅游,拓寬有機產品銷售渠道。浙江更香有機茶業在武義縣建設、聯結有機、無公害茶園30000多畝,帶動縣域33000多戶山區農戶生產就業,年戶均增收約2000元。2023年全縣有機茶園認證面積1.5萬余畝,有機茶產值1.2億元。截至2023年底帶動6萬余茶農增收。

案例六:百年“壽仙谷”走實鄉村振興“致富路”

壽仙谷藥號始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于1997年在武義成立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為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和藥材的道地性,在武義白姆鄉源口水庫大壩腳下建立壽仙谷有機國藥基地,基地水質優良,灌溉便利,四面青山環繞,風景秀麗,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極其優異,是4800畝七大標準化栽培基地之一。基地和產品通過了歐盟、美國、日本、中國四重有機產品認證,通過了國家中藥材GAP認證。在這片生態凈土之上,壽仙谷人精心培育著“仙草”鐵皮石斛、赤靈芝、西紅花等珍稀名貴中藥材,以及杭白菊、三葉青、絞股藍、紅豆杉等道地藥材。

一是創新技術發展,精心打造有機國藥品牌。獨家種源,源頭質量突出。建立繁育技術平臺實現可持續育種,選育九大自主知識產權優質種源,靈芝育種有效成分含量高,鐵皮石斛育種石斛多糖含量遠超《中國藥典》25%的標準,從源頭為標準化種植提供了保障。運用道地藥材與現代栽培技術相結合,建立標準化產業示范栽培基地,栽培1700余種藥材,栽培中經篩選、改良、訓化和培育的優良品種,采用獨創仿野生有機栽培技術,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傳感器+智能化系統實現種植全過程追溯,保證道地種植、質量純正。創新的“破壁”“去壁”技術,提升有效成分含量8倍以上。

二是踐行“無廢”理念,助推綠色轉型。打造“生態有機農業循環產業鏈系統”,形成“靈芝-鐵皮石斛-西紅花-中藥炮制-家禽飼料-有機肥”全方位全鏈條的農業循環系統,真正實現了從源頭到末端的循環利用。注入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建成全球唯一一條達到高精度裝量要求的五列STICK自動化粉劑生產線,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藥渣用于基地堆肥,實現固廢減量。賦能藥品生產全產業鏈數字化協同,在育種、栽培、深加工、銷售等環節實現了全產業鏈數字化協同,構建智慧控制、智能生產、質量管控、數字管理、聯動服務等五大場景,使靈芝生產過程透明化,源頭控制污染。

三是“龍頭”帶動,壯大產業發展。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源遠流長的人文底蘊,武義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有力推動,中醫藥產業蓬勃發展,方興未艾。以壽仙谷有機國藥基地為中心,海興藥業、萬壽康生物、匯美中藥材等一大批骨干企業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大溪口、西聯等南部山區連片種植基地初現雛形,共同組成了熠熠生輝的全產業鏈“金字塔”。現已形成以壽仙谷醫藥為龍頭,其他企業為骨干的集育種、栽培、生產、加工、銷售、旅游觀光及臨床研究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并承擔制定了靈芝IS0國際標準。靈芝、宣蓮、黃精、杭菊、姜、三葉青、鐵皮石斛這“武七味”地道中藥材,香飄大江南北,“靈芝孢子粉”“鐵皮石斛汁”等新產品,深受消費者親睞。

四是荒山變“金山”,走出鄉村共富路。白姆鄉依托“壽仙谷”國藥產業發展種植基地,結合本地山林土地資源,致力于打造以中藥材種植、研發、銷售為體系的“國藥小鎮”。通過將山林流轉用于中藥材種植,走出了富民強村的第一步。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全村村民參與出讓山林行動,中草藥材可為村集體增收,村民可以每年獲得分紅,同時也帶動了留村勞動人口就業增收,有效實現了山林土地資源的生態價值。白姆鄉的中藥材種植,促使這片山林“華麗變身”。

五是“研學+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新業態。壽仙谷有機國藥基地作為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營地)和浙江省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依托著百年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主動承擔起青少年中醫藥科普及實踐教育,開展中醫藥主題研學。基地為堅持“傳承、創新、健康、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傳統旅游、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相結合,積極開辟科普觀光路線與相關研學課程,建成中醫藥文化館、靈芝、鐵皮石斛等智能化全產業鏈種植區、靈芝、石斛種質資源庫和百草園科普觀光區、教學展示區,不斷豐富研學內容,深化啟蒙精神內涵,促進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壽仙谷藥業憑借有機鐵皮石斛、赤靈芝、藏紅花等名貴藥材生產,蜚聲國內外,被譽為“中國第一有機國藥基地”。武義靈芝、武義鐵皮石斛屬新浙八味、武七味之一,武義靈芝曾獲“中國靈芝十大品牌”榮譽稱號,全國科技創新成果獎。武義靈芝-鐵皮石斛栽培系統入選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一批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單。2022年武義鐵皮石斛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鐵皮石斛、靈芝獲生態原產地產品,鐵皮石斛、靈芝獲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四重有機產品認證,白菊花、絞股蘭、西紅花、水稻獲中國有機產品認證。壽仙谷有機國藥基地主要種植面積5067畝,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村企聯動方式,即企業免費提供種苗、技術及產品回收,促進中藥材產業實現了數字化成果共享,讓更多農戶趕上“數字快車”奔共富方式,共帶動農戶9949戶,帶動農民就業1.5萬人。同時,壽仙谷有機國藥健康園的研學發展,吸引游客12.6萬人次,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民宿產業收入超3000萬元。

案例七:“雙碳”先行示范,“碳”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作為全省首批減污降碳協同試點,武義緊緊圍繞“中國溫泉名城、東方養生勝地”總體目標,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綠色崛起為要求,聚焦聚力低碳產業、能源結構優化、綠色交通培育、綜合循環利用、碳匯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大力推進低碳重點項目實施,低碳試點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向低碳要效益,為綠色發展添動能,協同推進減污降碳。

一是示范引領,樹立綠色低碳標桿企業。武義縣圍繞“再造一個武義工業”發展目標,以減污降碳作為工業再發展的基礎,源頭做減法、節能做加法,政策引領打造綠色低碳轉型標桿企業,擴大全縣綠色發展空間和容量。加快實現八大細分行業等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做大做強新材料、大健康等特色產業園,規劃67.4公頃面積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園。積極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制造業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培育創建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綠色工廠。加大宣傳力度,放大壽仙谷藥業等成熟企業的示范帶動效應,多渠道把綠色低碳工廠的好經驗、新成效向上推、向外推,爭取更多企業加入,助力制造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二是逐綠而行,助推綠色低碳交通轉型。武義以“綠色轉型、美麗富民”為導向,以智慧停車項目、公共自行車項目及非機動車停車管理工作為抓手,高質量推進“綠色交通圈”建設,一批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交通出行項目得以實施,“停車難、亂停車”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城市交通秩序不斷改善。大力倡導“綠色出行”理念,使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進一步加快“共享單車”引進步伐,在城區引進“共享單車”以彌補公共自行車布點不完善的缺陷,實現點對點綠色出行服務,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進一步提高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完善“綠色交通圈”建設。

三是低碳改革,深耕綠色低碳金融支持。武義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發展,推進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融資對接,加強政銀企互動。以綠色金融為牽引,共推綠色低碳發展,基本建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綠色金融實施、監測、考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建成。加大清潔能源產業支持,積極給予配套的專項信貸產品,為碳減排項目儲備和加快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凝聚綠色金融系統性合力,強化溝通協作和信息共享,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和人才保障力度,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加快綠色轉型、創新發展。

四是創新發展,解鎖綠色低碳亮點項目。充分挖掘森林碳匯潛力。武義積極與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森林碳匯研究,推行以增強碳匯能力為目的的森林經營模式,建立上黃碳匯林試驗基地,彌補我國森林碳匯研究及監測數據的不足。全國首個大氣邊界層頂生態環境觀測站——中國科學院大氣邊界層頂生態環境上黃監測落戶武義,實現對區域空氣質量、大氣結構、溫室氣體排放等進行綜合性高精度監測,為國家“雙碳”目標提供關鍵實驗平臺和基礎研究數據,重點推進分布式光伏整縣開發。全縣允許依規定在設施農業上建設農光互補、菌光互補項目,推進公共建筑、公共設施、工業園區及企業廠房、居民屋頂分布式光伏規模化發展,縣域內桃溪鎮4萬千瓦農光互補項目已經投入運營,王宅鎮10萬千瓦茶光互補、新宅鎮2.5萬千瓦菌光互補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將實現“雙碳”目標行動與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工作相融合,構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及生態價值實現一體化的綠色生態體系,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武義聚力打通“兩山”雙向轉化通道,以“碳”引擎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越邁越寬闊。浙江省發改委組織相關專家對首批省級低碳試點開展了中期評估中,武義縣獲評優秀等級。聚焦工業低碳轉型,打造“綠色低碳企業”新標桿,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連續三年居全市首位,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4家,成功引進高聚光纖、國際數字貿易港等重大產業項目,涌現了張氏包裝、嘉益保溫、偉明環保、盤升科技、滬江線業和創新食用菌等綠色轉型示范標桿企業,成功創建6家綠色工廠。聚焦光伏產業發展,發揮綠色能源新優勢,武義成功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以節能小切口助力“雙碳”大戰略,公共機構屋頂光伏發電建設項目落地見效,自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共發電量30.07萬瓦時,自用22.92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91.85噸,減少SO2排放量約8.89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約4.45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約295.39噸。柳城畬族鎮入選低(零)碳鄉鎮(街道)試點,柳城畬族鎮上黃村、新宅鎮大萊村、桃溪鎮章岸村入選低(零)碳村(社區)試點,是金華唯一一個具備村、鄉、縣三級試點的地區。

四、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忠實踐行“八八戰略”,高水平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積極擴寬“兩山”轉化通道,探索“兩山”轉化武義模式,積極推動“兩山”轉化在武義的生動實踐,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兩個先行”,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貢獻武義力量。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生態立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全面推動全縣生態產業發展,積極擴寬“兩山”轉化通道,推動生態資源向生態經濟的有效轉化。

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充分結合武義“兩山”轉化基礎優勢,因地制宜科學制定“兩山”轉化重點方向,全方位統籌“兩山”重點任務以及重點工程推進,穩步推進“兩山”基地建設,探索形成具有武義特色的“兩山”轉化典型模式。

創新驅動,改革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引領“兩山”轉化機制效能,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理念,健全“兩山”基地建設機制保障,創新機制保障對“兩山”轉化的成效提升,探索“兩山”轉化體制機制領域的先行示范。

富民惠民,共建共享。以全民共享共建為核心,進一步提升公眾參與“兩山”基地建設積極性。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與生態產業優勢,將鄉村振興發展與“兩山”轉化緊密結合,進一步擴寬轉化通道,提升富民效益,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兩山”基地建設美好格局。

(三)總體目標

打造半城山水的浙中生態大屏障。充分發揮大花園核心區重要門戶的區位優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一屏、三廊、四源、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以“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格局和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努力打造全省乃至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以“仙霞—括蒼天然山脈屏障”為依托,構建武義江、熟溪和宣平溪三大生態廊道,以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源口水庫、清溪口水庫和中心城區公園綠地為基礎,推動形成中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多個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生態節點,推動浙中全域美麗花園縣建設,努力成為金義乃至長三角的生態后花園。

打造泉韻千年的長三角溫泉康養名城。武義縣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高水平保護,依托溫泉、森林河湖、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動生態資源的轉化,融合發展生態保護與旅游產業,加快推進全域生態旅游發展。以“溫泉康養”為武義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深化打造武義“溫泉康養”金名片,進一步深化全域旅游,高品質推動生態康養業發展,加快康養產業向有機農業、有機國藥、健康運動等的延伸,全面打響“五養武義”品牌,書寫“五養武義”在長三角地區的生動實踐。

打造美麗富民的山區縣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為核心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山區生態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生態富民潛力,依托溫泉、森林河湖、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動生態資源的轉化,融合發展生態保護與旅游產業,重點推進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現代化建設,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山區縣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尋找新路徑、增添新動力。

(四)建設指標

結合“兩山指數”評估指標及武義特色指標,設置“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指標,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指標

五、重點任務

(一)保護修復護美綠水青山,執筆刻畫武川山水生態底色

1.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格局。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和規劃,加強對大紅巖國家風景名勝區、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壺山省級森林公園、熟溪省級濕地公園和十里荷花省級濕地公園、源口水庫等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點片區實行特殊保護制度。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布局,結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保護等的分布,加大對重點片區空間布局和開發建設的引導和管控。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圍繞“一屏、三廊、四源、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圍繞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對縣域重要生態空間,嚴格實行保護政策,牢筑重要生態屏障功能。強化“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的剛性和約束性,落實三類管控單元(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一般管控單元)在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和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異化管控要求。將環境管控單元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作為區域內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的重要依據。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和規劃,守牢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正面清單管理,嚴格落實“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強化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嚴格推進森林空間管控,推動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到2028年,森林覆蓋率穩定提高。按“宜建則建、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方式,持續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深化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構建集約高效綠色的美麗國土空間。持續推進武義江、熟溪、宣平溪等重要河道的河湖岸線保護與修復,以退耕還濕,逐步恢復河湖水系自然連通,開展履坦濕地公園水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地監管體系,嚴格落實《武義縣關于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監管的實施方案》,整合大紅巖國家風景名勝區、牛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壺山省級森林公園、熟溪省級濕地公園和十里荷花省級濕地公園等,完善構建以自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全面鋪開全域生物多樣性及重要生物資源調查,健全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數據庫。以本底調查數據為核心,科學分析武義生物多樣性情況,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監管工作開展提供科學支撐。嚴格落實《武義縣關于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監管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監管工作。圍繞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全面布局全域生物多樣性生態監測點。

2.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

全力推進工業企業廢氣治理。持續推進大氣環境綜合管控,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工業爐窯、柴油貨車、揚塵和露天焚燒等五大專項治理行動。實施重點行業VOCs治理,開展木質家具、燒結磚、化工行業污染整治提升,推進門業、保溫杯等金屬制品行業涂裝工序低VOCs 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全面提升行業污染治理水平。強化道路揚塵監控與治理,加強建筑施工工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工礦企業堆場等揚塵治理,加大各類工地揚塵污染問題管控力度,構建過程全覆蓋、管理全方位、責任全鏈條的建筑施工揚塵治理體系,到2028年,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穩定。

穩步提升水生態環境。高標準推進污水零直排建設,建立“污水零直排區”長效運維機制,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和標準化運維,進一步加強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完善建立印染、化工、電鍍等重點行業廢水長效監管機制,深入推進重點河流、湖庫、水源地、農田等環境敏感區域周邊企業污染綜合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形成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檔”和問題排口“一口一策”。實施幸福河湖工程,2025年基本完成全域幸福河湖建設任務,2027年全面完成全域幸福河湖建設,推進全流域河道綜合治理,持續開展水生態修復工作。嚴格落實河湖生態緩沖帶管理,對飲用水水源地等區域的河湖生態緩沖帶實施優先保護,深入推進河湖健康評估以及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強化土壤風險管控。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推進農用地土壤分類精細化管理。強化土壤污染重點企業管控,推進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溯源排查整治,加強疑似污染地塊聯動監管,滾動推進受污染耕地周邊工礦污染源排查,形成污染源清單,科學推動污染地塊風險管控以及治理修復。嚴格農用地分類管理,因地制宜開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到2028年,初步建立符合土壤污染防治實際的本土化技術體系。

加快“無廢城市”建設。以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為載體,建立健全精準化源頭分類、專業化二次分揀、智能化高效清運、最大化資源利用、集中化統一處置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集體系。加快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等固廢綜合利用處置設施建設。緊盯源頭減量環節,開展綠色產品設計、綠色產業鏈、綠色供應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積極推動“綠色工廠”建設。推廣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資源化利用方式,培育固體廢物高效利用示范企業。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多元處置體系,進一步加強固體廢物監管,逐步實現固體廢物全過程的信息化閉環式監管。

提升減污降碳協同效能。實施VOCs和NOx協同減排,探索建立以VOCs減排為重點的多污染物協同控制體系。推動PM2.5和O3“雙減雙控”,常態化開展O3和PM2.5源清單、源解析工作。以工業涂裝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三年行動為抓手,推動大氣污染協同防治。持續推動清潔能源替代,推進整縣分布式光伏建設,持續推進“菌光互補”建設,謀劃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以及山區旅游和風電融合建設項目,提高能源利用綠色低碳化。嚴格落實《武義縣碳排放區域協調方案》,激活減污降碳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加快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管理體制。加大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科技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研發及應用綠色低碳技術,鼓勵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標桿企業。

(二)生態環境賦能生態產業,加快構建“五養武義”轉化路徑

氣養——深化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加強以森林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系統建設,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核心,發揮森林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利用良好的森林空氣資源,打造武義天然氧吧。持續深化壺山省級森林公園、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提升森林康養基礎配套設施,充分利用森林空氣資源延伸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以森林康養帶動豐富全域“康養+”產業,撬動全域發展,打造山水武義重構“城市之肺”。到2028年,森林康養旅游人次達到37萬人次。

水養——加快“中國溫泉康養名城”建設。依托“溫泉名城,康養武義”的金名片,深度挖掘武義溫泉歷史文化內涵,做好“溫泉+螢石”文章,建設高端旅游度假休閑酒店和系列特色溫泉旅游產品,打造形成集生態、休閑、養生為一體的大型溫泉文旅綜合體,為武義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提升以溫泉康養為核心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推動“溫泉+”產業發展提速工作,逐步構建溫泉康養、運動休閑、歷史文化、酒店民宿、生態旅游五大特色產業,以溫泉康養助推全域旅游發展,高水平建設長三角一流溫泉旅游度假目的地,努力打造成為展示武義“溫泉康養名城”的重要窗口。到2028年,“溫泉+”產業全產業鏈提質升級,基本形成以“溫泉”為核心的全域康養產業體系,“溫泉+”旅游總收入達到3020萬元。

藥養——推動特色中藥產業發展。以武義縣大健康產業園為核心,推動有機生態產業帶、林下仿生產業帶和宣蓮(荷花)產業帶建設,打造一核三帶多節點產業格局。加強本地道地藥材保護,提升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推進道地種質資源有序開發,打造道地資源保護利用樣板地。積極培育中藥新業態,鼓勵開展武義特色中藥材品種種植,積極推動中藥材公用品牌“武七味”培育工作,逐步建設武義道地藥材產業發展體系,不斷提升“武七味”公用品牌影響力。推動中藥材生態有機種植、標準規范加工、集約合規經營,持續擴大以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帶頭引領作用,依托浙江壽仙谷中藥材產業化發展聯合體,推動靈芝育繁推上中下游產業融合+農旅結合的新型科創園建設,建設靈芝數字化菌種場、數字設施化大棚等,逐步形成農旅產業帶,帶動農民、農創客實現共同富裕的新格局,到2028年,累計培育5家中藥材龍頭企業,中藥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9億元。

食養——推動有機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發揮武義涉茶資源豐富的特點,推動茶產業、食用菌等主導產業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全面實施智慧農業云平臺信息化管理,積極推動全產業鏈智慧化種植與管理,爭當數字農業示范前沿。加快推進茶產業集中連片標準生產基地建設,打造集茶葉種植、加工和經營全產業鏈于一體的茶產業基地,推動種植及生產的智能化轉型,擴寬茶產業增收渠道,推動超6萬茶農增收致富,到2028年,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億元。加強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及推廣,開展“菌-糧輪作”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示范,推進“雙百共富”香菇工廠化生產模式,不斷推動食用菌產業向專業化、規模化、生態化轉型,加快釋放工廠化香菇菌棒生產產能,推動扶持主產鄉鎮建立規范化料棒生產線超20條。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以及認證,到2028年全縣綠色食品認證數超50家,成功打造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家,創建省級精品綠色農產品基地,頒證面積1.68萬畝,打造特色農業培育武義樣板。

體養——豐富體育產業業態。立足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定位,以實施“文旅富縣”戰略為核心,通過體育事業發展助推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培育體育產業市場。積極推動體育休閑項目落地,健全體育休閑項目功能性,健全包括會員射擊、國防教育培訓和黨政培訓等功能,提升體育休閑項目吸引力。推動包括中國武義射擊運動營地等體育場地建設,作為承接重大體育賽事的重要載體,到2028年,承接多項重大體育賽事,延伸體育產業鏈,進一步推動“體養”武義發展。推動體育元素進景區,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步伐,以“體育+旅游”豐富全域旅游內涵,做大戶外休閑經濟,初步構建多點開花的體育發展新格局,體育產業總規模實現大幅增長。

(三)文化資源承載發展內涵,奮力奏響“兩山”文化品牌樂章

挖掘保護生態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武義縣特有的古村落文化、隱逸文化、養生文化、農耕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等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元素、生態基因,開展傳統生態文化資源普查,梳理生態文化脈絡,總結提煉生態文化核心價值,構建武義特色的生態文化資源體系,建立傳統生態文化資源庫等。進一步推動生態文化價值的傳承,推動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統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利用。加大古城保護建設力度,以保護古城歷史建筑、街巷機理為關鍵,推動古城的合理利用開發。加強郭洞、俞源等古村落以及婺學發源地明招寺、俞源村古建筑群、延福寺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深度挖掘非遺背后歷史人文底蘊,探索武義非遺與現代元素跨界融合發展模式。持續推動古村落、古建筑與旅游業發展的有機融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利用,最大程度發揮非遺資源社會效益。進一步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效改善革命文物保存現狀,為紅色旅游發展賦能。

深入推動文體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武義紅色文化、明招文化、養生文化、農耕文化、畬鄉文化等深厚文化內涵,積極推動文化宣傳推廣,講好武義故事,將文化內涵融入文旅建設中,包括文藝作品、旅游產品等,充分彰顯武義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旅體驗以及獨特的養生資源。以武義歷史文化傳承為載體,培育發展節會經濟,打響武義溫泉節、畬族三月三、圓夢節等節慶活動品牌,打造涵蓋文化體驗、體育賽事、自然生態、康體養生多板塊綜合性節慶活動,充分利用節會的帶動作用,加快旅游、體育、文化等產業發展壯大。

(四)體制機制護航轉化道路,深度激發縣域發展綠色動能

深入實施武義縣碳排放區域協調機制。為進一步落實省市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部署,圍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統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清廢持久戰,制定出臺武義縣碳排放區域協調方案,建立科學的二氧化碳排放分領域核算方法,逐步摸清各鄉鎮(街道)碳排放底數,科學分配碳排放指標。通過區域碳排放水平評估,進一步加強武義縣碳排放管理和考核。以全域碳排放協調為核心,以林業碳匯資源為載體,推動建立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同時實現全縣碳排放總量穩步下降。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碳排放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武義綠色低碳發展。

探索推進“兩山合作社”試點推進機制落地。根據《武義縣“兩山合作社”試點實施方案》,成立武義縣兩山生態資源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作為“兩山”轉化工作專業運營平臺開展工作,通過行使資源匯總、生態資產保護收儲、資源評估、資產整合提質、招商引資、產業對接導入、市場交易和全過程風險控制等功能,全盤高效利用全縣自然資源資產,逐步推動全縣生態資源價值變現,實現生態富民、惠民、利民。以“兩山合作社”試點整合轉化武義生態資源優勢,逐步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資源資產開發運營管理體系,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持續深化綠色獎補創新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改變以往財力分配“北多南少”的局面,圍繞生態做文章的新體制促成“保護生態—獲得獎補”的良性循環,以綠色獎補補充鄉鎮基本公用支出不足。完善構建“基礎補償+激勵考核”的指標模式和“一般性補助+專項補助”的分配辦法。基于武義南北鄉鎮發展不均現狀,激勵考核則按生態環境質量、經濟收入水平、綠色發展、其他事項等四方面結果進行評價。同時結合武義縣實際情況,選取空氣質量、出境水質和綠化造林面積,以及村集體收入等指標作為分配因素,以進一步改善環境空間,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將各鄉鎮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居民人均經濟收入水平、人口聚集遷移數等指標納入機制考核,壓實鄉鎮主體責任,形成完善的獎補激勵機制。發揮機制的牽引作用,加快閑置林田流轉,解決土地拋荒和農民務工的問題,促進當地居民就業、拓寬增收渠道,為各鄉鎮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穩步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推進工作機制。嚴格按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充分利用國土調查成果,對武義縣域內江河湖泊、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重點國有林區等具有完整生態功能的自然生態空間和全民所有單項自然資源開展統一確權登記,逐步實現對水流、森林、山嶺、荒地自然資源登記全覆蓋。清晰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逐步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劃清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劃清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劃清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的邊界,推進確權登記法治化,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以及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提供基礎支撐和產權保障。啟動非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推動實現全縣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

完善構建武義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體系建設機制。進一步構建武義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系統架構圖,圍繞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石、縮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公共服務優質共享重點領域和基層治理現代化有力支撐的“1311”工作體系,明確清晰的共富發展定位。以“武川共富”攻堅行動為抓手,持續形成一批具有武義辨識度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深入實施“一縣一策”“一縣一業”,加快武義特色生態產業平臺建設,推動新能源材料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努力打造行業技術領先、集群效益顯著的新能源材料產業集群。持續推動鄉村全民振興,打造“強村富民”品牌。充分調動政府和社會各界資源,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個人共建共富的強大合力,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山區縣樣板。

全面構建縣域生態警務機制。穩步推進“生態警長”“生態共治”“生態義警”三支隊伍建設,以高標準執法落實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優化完善生態警務運行機制,推進“生態警務+”載體建設,發揮基層生態治理作用,將生態治理融入社區警務職能范圍,推動茭道鎮和柳城鎮2個生態警務聯勤工作站規范化建設工作,推動實現縣域社區警務室100%落實“生態警務”職能。探索建設“生態警務驛站”,以武義縣壇頭濕地公園為試點,打通精準管理“最后一米”,打造集生態警務、景區文化、生態修復等于一體的壇頭生態警務驛站,進一步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以生態警務全面護美綠水青山,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推動協同共治成效提升,打造武義縣生態修復成果展示宣教中心,全方面展示武義特色生態警務建設成效。

(五)形成的典型轉化模式

模式一:護美綠水青山,續寫武川山水生態底色的保護模式

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夯實生態環境基礎優勢。以“森林城市”創建為契機,持續推進森林質量提升,高標準推進“美麗廊道”建設。持續推進生數字賦能態環境治理,以數字賦能河湖治理以及生態修復,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打造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治理武義樣板,為生態產業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模式二:扮靚生態顏值,激活全域旅游發展活力的轉化模式

立足武義優良的生態環境本底,以大花園示范縣為目標,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高水平保護。依托溫泉、森林河湖、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動生態資源的轉化,融合發展生態保護與旅游產業,加快推進全域生態旅游發展。以“溫泉康養”為武義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深化打造武義“溫泉康養”金名片,進一步深化全域旅游,高品質推動生態康養業發展,加快康養產業向有機農業、有機國藥、健康運動等的延伸,全面打響“五養武義”品牌,書寫“五養武義”在長三角地區的生動實踐。

模式三:厚植生態優勢,唱響生態農業共富樂章的轉化模式

發揮武義涉茶資源豐富、有機特色明顯、產業龍頭集聚、產品品類健全等優勢,以“一區兩帶”空間格局為重點,大力開展茶園生產能力、茶葉加工水平提升工作,努力提升茶葉生產智能化水平,持續推進茶葉全產業鏈建設,全面構建現代茶業體系。依托武義中藥資源稟賦,進一步加強中藥資源保護,開發武義道地藥材,打造形成集中藥資源多形態保護、中藥材多模式種植、中藥產品多層次制造、中藥產業多業態融合于一體的武義現代中藥產業體系,全面推進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模式四:拓寬共富路徑,打響武義特色區域品牌的發展模式

大力實施武義生態品牌發展戰略,以浙江名牌農產品品牌建設為抓,積極引導武義龍頭企業推動武義農業品牌發展。以生態產品賦能品牌發展,進一步推動武義宣蓮、武陽春雨、桐琴蜜梨、武義鐵皮石斛等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建設,加快探索具有武義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整合提升“武陽春雨”“宣平小吃”等區域公用品牌,構建武義農產品品牌形象矩陣,強化品牌推廣運營,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將武義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農業形象高地。

模式五:深化機制改革,增強區域發展內生動力的保障模式

武義縣以體制機制護航綠色發展,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經濟,積極推進綠色獎補、碳排放區域協調等機制,逐步完善共同富裕體系建設,全面構建縣域生態警務機制,以體制機制建設護航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打通,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穩步提高,生態產業保障力度更加強勁,形成創新、有效、完善的“兩山”轉化體制機制,為綠色共富添磚加瓦。

六、工程項目

針對武義縣“兩山”建設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提出相關具體工程項目,包括“護美綠水青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類項目、“點綠成金”共富生態產業發展類項目,具體如下:

表3 “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重點項目工程表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成立武義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主管領導為成員,負責組織“兩山”基地建設部署、管理工作,建立各部門協同推進機制。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實施方案任務分解落實、跟蹤推進工作,統籌推進“兩山”各項重點任務與重大項目,形成縣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協同推進的“兩山”基地建設推進局面。

(二)落實目標責任

健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目標責任制,明確各部門責任分工,動態跟蹤任務及項目推進情況,定期形成工作總結報告。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兩山”基地建設推進會,各部門定期匯報任務推進情況,對各項重點任務推進情況進行總結,及時解決推進存在問題。各部門做好“兩山”基地建設推進計劃,定期開展內部考核,將“兩山”相關工作任務納入各部門年度績效考評,進一步落實責任考核制。

(三)嚴格監督考核

細化分解“兩山”轉化重點任務以及重點項目,壓實各實施主體責任。健全監督考核機制,實行分級分類考核,從重大決策部署、重點任務完成、突出矛盾解決等方面開展考評,建立考評檔案。完善建立“兩山”基地建設全過程監管機制,定期開展“兩山”基地建設會議,對重點任務推進情況、重大項目實施情況等進行匯報總結,對存在問題主體加強監督管理,敦促問題及時解決,完善監督考核結果反饋。

(四)加強資金保障

全面建立重點項目保障機制,加快推進“兩山”基地建設前期工作,夯實項目實施基礎,統籌安排相關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大資金在“兩山”轉化涉及重點方向以及重點項目的傾斜,以資金保障進一步撬動“兩山”轉化成效突顯。創新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兩山”基地建設。以資金保障進一步提升“兩山”轉化效能。

(五)加大宣傳教育

充分利用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多渠道對“兩山”基地建設進展和成效進行宣傳推廣。開設“兩山”基地專欄,系統介紹武義“兩山”轉化歷程以及亮點工作。定期公開“兩山”基地建設階段性成果,提升全民對“兩山”基地建設的了解。開設公眾互動渠道,包括“兩山”基地建設熱點知識、亮點成效、問題發現等模塊,提升全民參與“兩山”基地建設積極性,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抄送:縣委各部門,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辦公室,縣人武部,縣監委,

縣法院,縣檢察院,各群眾團體。

武義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4月15日印發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四屆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 發展研討會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 年 人 黄 色 大 片大 全|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成人a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粗一硬一长一进一爽一a级|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 久久9精品区-无套内射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播放|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婷婷|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香蕉|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无广告| yw尤物爆乳网站点击进入| 亚洲成人娱乐网|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69|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一本大道加勒比久久综合|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欧美牲交| √天堂资源中文www|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日韩黄色视频|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色综合伊人色综合网站无码|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