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電力系統保持實時連續可靠供電的技術要求不會改變。因此,新型電力系統離不開新型儲能強有力的支撐。我們要遵循電力系統運行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適應系統不同發展階段和運行場景的需求,分步驟差異化發展新型儲能,助力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36屆主席舒印彪在“第12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 2024)”上表示。
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低碳綠色轉型的背景下,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在積極推動新型儲能發展。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術與我國的能源安全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發展新型儲能等。
舒印彪認為,新型儲能是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可靠經濟運行的重要技術手段。在電源側,提升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頻率電壓支撐能力和涉網安全性能。在電網側,發揮調頻、調峰等多種功能,增強系統供電保障能力。在負荷側,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供電可靠性和用戶側靈活調節能力。
按照功能定位,舒印彪將新型儲能分為三個主要類型,一是自發自用型,主要配置在負荷側,以“分布式新能源+儲能”的形式,滿足用戶綠電需求,通過峰谷電價、尖峰電價等價格機制降低用能成本;二是系統保障型,主要配置在電網側,以大容量新型儲能作為系統調節性資源,增強系統韌性,通過容量電價、輸配電價等價格機制獲取準許成本+合理收益;三是市場經營型,主要配置在電源或負荷側,新型儲能可獨立或與其他電源打捆,接入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參與市場交易,通過研判市場價格走勢和優化競價策略獲取收益。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儲能處于由研發示范大規模進入商業化應用的階段。舒印彪指出,要關注新型儲能安全性、利用率等問題。
如何科學發展新型儲能,舒印彪認為,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需求,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優化調度運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突破長時儲能關鍵技術,加快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建設,更好發揮新型儲能支撐保障作用。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制定我國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和重點任務。加強新型儲能與配電網、新能源、電動汽車等產業發展規劃的聯動和銜接。政府牽頭,組織電網企業根據新能源資源特點、調節需求、網架結構和負荷特性,預測并及時向全社會發布新型儲能的需求,以市場手段引導各類儲能的投資建設。
二是優化調度運行。完善新型儲能調用機制,明確調度技術要求、調度關系、功能定位和運行方式,持續提升儲能的使用率。依托“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實施規?;瘍δ芗褐腔壅{控和分布式儲能聚合調控,適應源網荷儲協調互動需求,推動儲能向“隨充隨放”運行模式轉變。
三是完善市場運營機制。加快現貨市場建設,完善新型儲能電站參與電能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有關細則,通過實施尖峰電價、適度拉大峰谷價差、合理擴大現貨市場限價區間、提高輔助服務補償水平等方式,促進新型儲能電站“一體多用、分時復用”。綜合考慮系統調節需求和終端電價承受能力,健全儲能電量+容量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電網替代性儲能成本納入輸配電價回收等機制。
四是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融合的新型儲能新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提升安全性、循環壽命、能量密度等關鍵技術指標,加強電化學儲能熱穩定性、系統集成、梯次利用、納米材料等技術研發,探索鈉離子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路線。發展氫儲能、機械儲能、熔鹽儲熱等超過6~10小時的儲能技術。發展主動構網型儲能,增強儲能對系統頻率、電壓的支撐能力,提高供電保障能力。推廣“光儲直柔”建筑,實現柔性用電。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非技術成本,在并網調度、運行考核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穩定產業發展預期。支持將新型儲能納入綠色金融體系,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新型儲能項目。依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培育和延伸上下游產業,吸引更多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向新型儲能產業聚集。
六是加快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強化標準的規范引領和安全保障作用,建立健全新型儲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重點推進安全、質量、環保等標準研制,完善接入電網系統的安全設計、測試驗收、應急管理等標準。加快構建新型儲能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定期更新發布國家、區域、省級電網排放因子,建立碳足跡基礎數據庫。加強雙邊、多邊能源國際合作,與主要貿易伙伴建立碳足跡檢測認證機構資質互認機制,促進電力綠色價值國際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