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指數在五月和六月呈震蕩下行形態,指數收為1018.85. 五月相比四月下跌0.27%,六月比五月更是下跌2.1%,同期創業板指數分別下跌2.87%和6.74%。
2024年上半年,儲能指數上升8.67%,同期創業板指數下降10.99%。與2021年初指數創立相比,儲能指數上漲1.88%,創業板指數下降43.25%.在今年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儲能指數表現明顯優于創業板指數,并保持了正收益。
圖1 2021年1月-2024月儲6月能指數運行情況
圖2 同期儲能指數與創業板指數的對比
1、儲能企業增收不增利效應明顯
截至到4月底,所有公司2023年報披露完畢。54只成分股中,剔除在22年進行資產注入與重組,同比不適用的南網儲能,有29家收入增加,占比54.7%,24家收入下降,占比45.3%。22家利潤增加,占比41.5%,31家利潤下降,占比58.5%。企業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明顯,尤其是材料企業。僅21家企業達到收入利潤均同比上漲,占比39%。另外,從反應企業股東權益的盈利能力指標——凈資產收益率上看,僅14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比22年有所增加,占比26.4%。從這些數字,我們不難看出行業整體競爭激烈,盈利水平下降。
2、這樣的競爭環境對頭部企業影響較弱
例如,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23年實現了收入和利潤雙增長,且利潤增長率高于收入增長率。
3、部分領域的淘汰賽已經開始
科創板上市四年的某電池公司連續虧損四年,累計虧損達到40億元。新上市的某電芯企業,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第四,但毛利率從22年的7.4%下降到2.1%。部分企業正式宣布取消或終止之前公布的擴產計劃。另外,與2023年報同期公布的2024一季度年報也不容樂觀。成分指數股中,僅15家企業(占比28%)的2024 Q1收入同比增長率好于2023年報,20家企業(占比37%)的2024年Q1扣非利潤同比增長率好于2023年報。出現企穩跡象的是凈資產收益率變化,39家企業(占比72%)的2024Q1凈資產同比變化好于2023年報。
4、行業企盼良好競爭環境
這也是5月8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行業背景。征求意見稿提到,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市場對該行動呈現出歡迎的態度,在之后的一個交易日,鋰電相關企業整體明顯上漲。
5、海外市場成為企業發力重點
相對于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海外儲能市場相對成熟,產品單價高,疊加一些地區的政策補貼,利潤空間遠高于國內,也成為儲能企業發力的重點。例如某電池企業,收入整體增長37%,而海外市場增長115%,海外市場占比在2024年一季度進一步提升。一些公司的組織架構也隨著海外市場的重要性提升而變化,從傳統的產在國內,銷往海外,轉變為總部國內,產銷海外。多家企業在海外落地產能,和搭建本地化銷售服務體系。這為未來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和抵御風險提前做了準備。
6、中國企業出海的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
6月7日,美國五名共和黨人聯名致函國土安全部,要求行政部門將兩家中國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和國軒高科,列入實體清單,并禁止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雖然在美國大選之年,相關政客針對中國優勢產業進行輿論打壓可以說是慣例,而且這兩家電池公司在美國的收入都很有限,但對市場短期情緒影響較大。
7、地價地量,資金報團避險
截至上周,滬指周線居然出現八連跌。這是非常罕見的,上一次滬指周線八連跌發生在2008年2月15日至4月3日。不過在這之后的五周出現了一波反彈。從估值上看,截至7月5日,申萬一級行業PE-TTM的標準差再度回到接近10附近,接近歷史最低水平,而全A的PB中位數調整值為2.1倍,也是歷史最低區間。近期市場成交量也在5000-6000億徘徊,可見當前市場確實已經處于地量地價狀態。
當下的市場盤面表現和今年1月市場非常相似。即托市資金在上證50和滬深300等大盤指數上發力拉抬,小微盤則被資金拋棄大幅下跌。小微盤的崩塌最終也拖累到了整個市場。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打擊的消息,加劇了小微盤的恐慌,也影響到短線資金的信心。不過當前市場和一月不同的是,在監管強化之后,目前來自雪球等衍生品,券商DMA業務等高杠桿風險已經非常少(或者說已經爆過了),這意味著并不存在跌破2900之后市場因為杠桿爆倉加速下跌達到可能性。當前市場因此產生的恐慌情緒遠不如當初。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消化,恐慌情緒將逐步緩解,利好因素或被重新審視。無需對后市過度悲觀。只是在看到增量資金入場之前,市場弱勢恐怕還難以有效化解。因此資金更趨于抱團避險。
這些資金去哪里抱團呢?從近期倉位測算值來看,資金共識逐步向確定性較強的方向調整。超配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煤炭,有色金屬,電力及公用事業,石油石化等,同時也維持在紅利風格上的較高暴露度。
8、預期落空,冷靜等待
近期市場的弱勢還明顯有預期落空的影子。市場期待能出臺直接刺激消費,提振房地產的政策上。然而更多的分析認為,七月開會政策的核心目標可能還是延續過去幾年的國家戰略規劃。這些長期戰略目標與市場短期期待的消費刺激措施并不匹配。因此市場經歷了一段從高度期待到部分落空的情緒波動,且讓當前市場情緒與風險厭惡達到歷史罕見水平。
越是這種極端情況,越要盡量保持客觀冷靜。從年初到現在,有些資金已經離場。想要改變市場窘境需要外力干預。而急于干預,可能適得其反。市場需要自己走出來,再讓恐慌出現的時候加以干預,效果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