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集團公司科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平臺,華電科工按照做強做優華電“五個平臺”的定位,深入實施“2345”發展戰略,傳承弘揚華電奮進文化和公司“同·創”精神,開啟了打造“百年老店”、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型平臺企業新的征程。為進一步宣傳華電科工為國家能源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一路開拓、一路探索和不懈追求,特推出“科工足跡”紀實探訪類欄目,近距離追蹤公司全面助力華電綠色轉型發展、在科技興國、工程報國中貢獻華電科工力量的探索與實踐,同時用鏡頭介紹項目駐地周邊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全視角展示更自信、更堅定的美好未來。
本期“科工足跡”,我們來到浙江玉環,探訪由華電科工承建的浙江省臺州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華電玉環1號海上風電場項目。
“海上千春住玉環”。玉環,宛若一塊形狀如環的美玉,鑲嵌在遼闊的東海之濱,浙江省黃金海岸線中段,《太平寰宇記》中有著“晨霧繞島、形狀如環”的詩意描述。它是徐霞客筆下的“海中一抹”,是謝靈運詩中的“海上仙山”。
浙江華電玉環1號海上風電項目位于披山島西北側近海海域,是浙江省臺州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華電集團在浙江區域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總裝機容量229MW。是國內首個采用66千伏電壓等級集電線路、直接連接陸上集控中心的項目,摒棄了傳統的海上升壓站,大幅降低了建設和運維成本。該項目由華電科工所屬的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展現了華電科工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創新精神,對華電集團布局海上風電領域,實現綠色轉型意義重大,也是公司響應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助力地方經濟和環保事業的具體體現。
項目分為南北兩區,均已完成并網,整體年發電量6.65億千瓦時,與同規模燃煤機組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1.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7.4萬噸,有效解決了當地的清潔能源需求,同時對推動鄉村振興、打造綠色生態循環產業、踐行綠水青山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與大海為伴 與風機共舞
在玉環一號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有這樣一群默默無聞、樂于奉獻的技術骨干。他們來自不同崗位,匯聚一起,為了我國海上風電建設的發展,揮灑汗水,貢獻智慧。
雖然做的是技術工作,但在海洋風電技術中心的工位上卻很少能見到他的身影,他就是華電重工海洋風電技術中心的王懷明,一個始終以項目為家,扎根項目一線的技術工作者。2019年臨近“五一”假期,華電玉環項目還未簽訂,為推進項目盡快落地,王懷明放棄休假奔赴項目所在地,協助業主單位進行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成為華電玉環項目駐扎現場第一人。玉環項目部成立后,王懷明擔任起了項目的技術重任。面對采用高樁承臺基礎結構型式的玉環項目,僅用139天就完成了176根鋼管樁的沉樁工作,整個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因技術問題導致的施工延誤。然而,挑戰并未結束。2021年6月,當北區風機吊裝主作業船“華電博強01”抵達現場時,場區深厚的淤泥地質使得船體晃動明顯,整整一個月未能成功進行一次吊裝。面對這一困境,王懷明與項目部同事連續兩個多月吃住船上,不斷研究解決方案。他們嘗試了多種方法,最終采用了“坐底船輔助樁系統”,有效減輕了船體晃動,解決了吊裝難題。
“忠誠于自己的職業,敬業于自己的工作”。尹智波,一位曾在大海上航行了十載的船員,將航海歲月中的堅韌與從容帶入了華電重工海洋工程事業部船機管理部。從洶涌的大海到復雜的陸地項目,他以航海者的毅力和勇氣,面對新的職業挑戰。2021年11月,華電玉環1號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北區)項目正處在關鍵時期,距離“搶裝潮”截止日期不足2個月,而風機吊裝任務尚未完成一半。尹智波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前往項目現場,肩負起船機管理重任。他利用豐富的航海經驗,與浙江省海事局緊密合作,確保了船舶的安全和項目的順利執行,先后組織增加3個風機吊裝作業面及8條運輸船進場施工,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展,尹智波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得到了臺州海事局的高度認可。
2021年12月31日,這個看似普通的日期,對于華電玉環海上風電項目來說,卻是一條生死攸關的底線。宋元軍,這位項目的副經理,肩負著海纜敷設的重任,這是連接風機與陸地電網的關鍵一步。然而,挑戰接踵而至:材料的多樣性、施工隊伍對塔基吊機的不熟悉、機位的不規則分布……每一個問題都足以讓工程進度受阻。面對這些困境,宋元軍決定采取非常策略。他提出“集中突擊”的計劃,將所有終端材料和安裝人員集結到一起,統一調度。他自己指揮交通船,不僅安頓好大家的食宿,更在船上設立了臨時的指揮中心。每天清晨六點,他便帶領第一批工人登風機,啟動臨電系統,操作塔基吊機運送材料。隨后,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風機,確保每個環節都在高效運轉。夜間,當大部分人休息時,宋元軍卻忙碌著對完成的工作進行仔細檢查。他帶著試驗設備,親自對每個終端進行核相、絕緣等交接試驗,確保萬無一失。直至深夜十一點,他才將三組人員安全送回交通船,自己則繼續留在現場,為第二天的工作做準備。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持續了整整15天。宋元軍幾乎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在各個風機之間穿梭。他的堅守和努力,最終確保了北區項目在截止日期前順利并網,為華電玉環海上風電項目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榮譽。
在華電玉環1號海上風電項目的南區,作為00后的專業工程師李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項目關鍵時期,需使用萬噸級運輸船,單航次裝載15支龐大的風機葉片。之前最多只裝6支,這次的難度和風險倍增。特別是玉環南區風場海域淤泥層厚,只能用坐底式安裝船“華能博強01”,這艘船甲板僅18米高,而裝載好的葉片最高點達26米,遠超甲板高度。更棘手的是,葉片組裝支架位于船的一側,使得葉片在主作業船上的布局異常復雜。面對技術難題,李鑫不退縮,組織團隊進行了無數次的推演模擬,最終確定了可行的吊裝方案。然而,葉片廠家碼頭未按計劃裝載,導致運輸船第三層的三支葉片位置偏離,給吊裝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在困境中,李鑫展現出卓越的領導力和專業能力,經過精密計算和調整,確保了葉片在運輸船上的新布局能夠安全吊裝。小吊吊機在極限工況下,成功將最后一支葉片精準吊裝到位,葉輪順利組裝完成。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技術和勇氣的考驗,更是華電玉環項目團隊協作精神的體現。
隨著玉環海上風電項目南區的圓滿完成,華電玉環項目的團隊成員們為我國的可再生能源事業又增添了一座里程碑。這些骨干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他們不僅是技術的探索者,更是堅定的環保倡導者,為國家的綠色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后續他們又將一起投身溫嶺石塘200MW灘涂光伏項目的建設中,這又將是一個新的挑戰和一個新的故事。
綠島藍灣 熔古鑄今
浙江省玉環市,擁有豐富的海島資源和悠久的海洋文化,自古以來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不僅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更是一片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的土地。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到如今的國際商貿交流,玉環始終承載著歷史與未來的雙重使命,展現出獨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自信。
中國首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驗潮站
坎門驗潮所
坎門驗潮所,位于浙江玉環縣坎門街道燈塔社區平石岙,自1929年建立以來,作為中國首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驗潮站,見證了中國海洋科研的發展歷史。占地約2000平方米,該設施利用獨特的天然地形,精確記錄海洋潮汐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堅韌精神。作為國際潮位資料交換站,其包括回瀾閘三道、驗潮井等設施。2013年3月5日,坎門驗潮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彰顯了其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今,它繼續為全球海洋學研究貢獻著力量,展示著中國的科技進步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坎門花龍
坎門花龍,一種流傳于玉環縣坎門漁鄉的龍舞,俗稱“滾龍”或“挵龍”。這種舞蹈只在海邊岙口居住的從事捕魚的閩籍漁民中流傳。花龍龍口銜珠而舞,被漁民認為是“海龍”,是“已經成正果的海里的龍”,舞花龍有著漁民“祭海”“祈佑”的意蘊。坎門花龍的形成與發展源于漁民抗擊海盜以及戚繼光抗倭,已有500多年歷史。2011年6月9日,浙江省玉環縣申報的龍舞(坎門花龍)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漲潮落 云卷云舒
探索 開發 利用 創新
以可持續為理念 以綠電為動力
華電科工將海上風電帶入這片海域
共同打造玉環更加綠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