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西極,有一處震撼心靈的建設奇跡——國家能源集團龍源烏恰風電項目。它宛如一顆閃耀在祖國邊陲的明珠,鑲嵌在昆侖山與天山南脈的交匯處,那神秘而雄偉的帕米爾高原之上。
龍源烏恰風電項目
追風之旅,探索自然饋贈
追風的旅程,是一場與自然的浪漫之約,也是一段充滿挑戰的征程,更是烏恰龍源風電項目邁出的關鍵一步。
那是一個初春的清晨,隊員們背著沉重的測風設備,沿著陡峭的山路向預定的測風塔位點艱難前行。隊員小趙是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第一次參與山地測風項目。
他們來到了一處視野開闊的山脊,這里將豎起第一座測風塔。然而,安裝測風塔并非易事。在搬運塔材的過程中,山路濕滑,一名隊員不小心滑倒,手中的塔材掉落,差點砸到自己的腳。大家連忙放下手中的東西,檢查他是否受傷,幸運的是只是一些擦傷。安裝過程中,又遇到了螺栓和螺孔不匹配的問題。隊長老王經驗豐富,他仔細檢查后,發現是運輸過程中塔材有些變形。他帶著隊員們用簡單的工具對塔材進行微調,經過兩天的努力,終于成功將測風塔安裝起來。
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分析風功率預測數據
追風者們如同勇敢的探險家,深入烏恰地區的山川峽谷,在廣袤的天地間尋覓著風的足跡。他們憑借著專業的儀器和敏銳的洞察力,在那片粗獷的土地上,追逐著風的氣息,仔細分析每一處地形地貌對風速風向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考察與數據積累,那些風速穩定且資源豐富的區域被一一標記,為后續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之艱,鑄就綠色奇跡
在確定了最佳的風電選址后,建設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然而,山地風電項目的建設困難接踵而至。那是一座又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仿佛是大自然設下的重重關卡。運輸設備上山,如同螞蟻搬家般艱難,大型機械在崎嶇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行,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
在一個陽光熾熱的夏日午后,一輛輛裝載著巨大風機葉片的特種運輸車輛在山腳下集結。這些葉片每一片都長達近百米,就像一個個沉睡的巨人。運輸隊隊長老葉皺著眉頭看著眼前陡峭的山路,他知道這次運輸任務絕不輕松。
運輸開始后,車隊緩慢地爬行在崎嶇的山路上。在一個急轉彎處,由于山體的遮擋,司機的視線受到極大限制。盡管有引導員在前方指揮,但車輛龐大的身軀和超長的葉片讓轉彎變得異常困難。車輛后輪開始打滑,隨時有側翻的危險。老葉當機立斷,指揮工人迅速搬來沙袋和石塊,墊在車輪后方增加摩擦力。經過緊張的搶險,車輛終于安全轉過了彎道。
運輸葉片上山過程
在復雜的地形條件下,他們精心設計每一次設備運輸方案,細致地澆筑每一臺風機基礎,確保其能夠承受巨大的風機重量以及狂風的考驗。一根根高聳的塔筒拔地而起,巨大的風機葉片被精準地安裝在塔頂。每一道工序都嚴格遵循高標準,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建設者們的心血與汗水。在建設過程中,他們克服了物資運輸困難、惡劣氣候影響等諸多挑戰,將一片片荒蕪之地變成了綠色能源的生產基地。
運行之穩,守護清潔之光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終于迎來了并網運行的那一刻。夜幕漸漸降臨,但站內卻是燈火通明,人影忙碌。大家都知道,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反送電工作,否則會影響整個風電場的并網進度。
負責此次反送電工作的周工正全神貫注地指揮著各個小組。一組人員在對高壓設備進行最后的檢查,他們拿著檢測儀器,仔細地檢測每一個設備的絕緣情況、連接是否牢固等;另一組人員則在緊張地核對二次回路的接線,由于線路復雜,他們拿著圖紙,一根線一根線地對照,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在核對過程中,發現有兩條控制線的標記有些模糊,為了確保無誤,他們順著線路一直排查到源頭,重新做好標記。
現場工作人員進行風機巡視工作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到了深夜,大家都有些疲憊,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周工不斷地給大家打氣,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和操作規范,終于,在所有工作人員長達36小時的連續奮戰后,升壓站的設備依次啟動,燈光閃爍,升壓站送電成功。隨后風機調試人員抓緊時間登塔調試,當風機的葉片開始緩緩轉動,那呼呼的風聲仿佛是勝利的歡呼。在主控室,工作人員們全神貫注地盯著監控屏幕,實時關注每一臺風機的運行參數。風速、功率、設備溫度等數據不斷跳動,工作人員們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素養,對這些數據進行快速分析和判斷。一旦發現異常,維護團隊立即行動,迅速奔赴現場排查故障。無論是在寧靜的深夜還是在喧囂的白晝,他們始終保持警惕,確保風機能夠穩定運行。
風,這大自然的精靈,被人類巧妙地馴服,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那潔凈的能源,從中國的西極出發,沿著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點亮了無數的燈火。
龍源烏恰風電項目,不僅僅是一個能源工程,更是一座人類挑戰自然、征服困難的精神豐碑。它見證了中國建設者們在祖國最西端的拼搏與奮斗,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作鍥而不舍,什么叫作迎難而上。在那片遙遠的土地上,他們創造了屬于中國的風電奇跡,讓世界為之驚嘆。在未來的日子里,烏恰龍源風電將繼續追隨風的腳步,在清潔能源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