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能源發電進入到增量和存量并存的時代,平均度電收入的降低與未來預期收入的不確定性大幅上升,使新能源資產持續盈利能力面臨更大壓力。企業不但要保障電站設備的運行質量,使之安全高效運轉,也要在多種應用場景和復雜的電力市場中爭取更大價值。因此,低碳時代的能源資產管理水平、場站運營能力都將成為影響盈利的重要因素。如何看清市場的變化趨勢,把控這些變量要素?怎樣訓練和儲備相應的技能?
北京協合運維風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協合運維”)深耕新能源電站運營已逾十七載,在運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產托管及運營服務經驗。帶著上述問題,《風能》與協合運維董事長兼總經理陸一川展開了對話。陸一川認為:
一旦新能源大面積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電價波動必然會對整個后服務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作為交易主體,運營者需要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科學制定策略,包括創新運營模式、調整運營策略、組建專業團隊等。
電力交易會融入整個運營中,成為資產運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來,市場對運營的內容完整度、綜合能力要求會變得更高。
無人化不是在探索技術,而是在探索一種可行的高效模式。現有的技術不是瓶頸,之所以現在尚未看到其產生效益,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認知進步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情況會有所好轉。
以下為采訪實錄:
《風能》: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風光總裝機容量達到11.8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作為一家在產業發展之初即投身于后服務市場的企業,您認為這一時間節點意味著什么?新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占比的提升,對于我國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實施電力體制改革等具有怎樣的意義?
陸一川: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今年更是首次超過火電裝機容量,反映出我國能源電力結構持續優化。然而,真正有意義的是風光發電量在整個能源電力中的占比。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約為1.47萬億千瓦時,占全年總發電量的15.6%。這一數值增加很快,相信距離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成為具有支撐性的主力電源為時不遠。
我認為,電力體制改革的進程比較及時。電能是一種所謂的“無差別”商品,但它在不同時空中的價值是有差別的,而電力市場就是為反映電能的真實供求關系而設計的市場組織模式。由于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隨機性特點,以及其發電量在整個電能供給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電力供應實時平衡難度和未來供需態勢的預測難度日益增加,供需余缺在一天內交替出現將成為常態。只有現貨市場才能真實反映其實時價格信號,讓供需關系通過價格信號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且這種需求越來越迫切。2015年,我國再次啟動電力體制改革,電力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從甘肅、山東、山西、廣東等幾個先試先行的省份來看,在不遠的將來,全國范圍內都會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配置電力。
《風能》:電力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對新能源投資策略、運營策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您認為資產運營者在管理認知和理念上需進行哪些調整?
陸一川:新能源全面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對新能源的投資和收益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從全國來看,目前的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承載力雖未達到物理上的限制,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局部空間、未來一定時間內容納上的制約。實際上,在某些區域、省份,其電力系統在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的接納能力已接近極限,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資源需求和調節運行成本將顯著上升,相應地在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下,也將反映在各類電源所能獲得的平均成交價格上。
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投資區域變得更加困難,不應再以自然資源好壞來單方面評估未來的盈利性,而是需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地方電力供需趨勢、系統靈活性等要素,且需要重新評估在不同地區的投資模型。對運營者來說,更要具備專業的、體系化的、聯動與協同的資產“運”與“營”的能力,以保障資產長期穩健收益。可以說,新能源資產的投后管理水平、運營能力已成為資產價值勝出的關鍵。
交易策略的精準性則由專業人才成熟度、對市場的理解深度、所依托的數字化支撐體系的輔助決策能力和效率,以及風險管理能力等多種因素決定,且營銷環節的專業度對資產持續性盈利的影響至關重要。基建、生產等環節同樣需要配合營銷,包括機型的選擇、停機試驗和檢修時機的選擇等。
投資者和運營者都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既然是市場化,價格波動必然存在,不過會遵循一定的規律,應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科學制定投資和運營策略。雖然價格變動難以精準預測,但趨勢是可以正確預估的,風險是可管理的。
《風能》:協合運維既有傳統運維能力,也有電力交易能力。在布局電力交易時,協合運維是如何考量的?您認為深處不斷變化的電力市場中,運營者必備的能力是什么?
陸一川:協合運維一直在關注電力體制的改革進程,以及新能源參與市場的發展趨勢,因為一旦新能源大面積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電價波動必然會對整個后服務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需要創新運營模式、調整運營策略、組建專業團隊等,因此,必須提前關注、洞察市場動態,并在適當的時機進入,為客戶、資產的持續盈利提供可信賴的服務。
目前,由協合運維旗下子公司飔合科技提供交易代理服務的裝機容量共計超過600萬千瓦,涵蓋全國5個現貨連續結算運行的省份和20余個市場建設過程中的省份。基于自主研發的聆風電力交易平臺和數十人的專業交易團隊,我們可提供電力交易整體化解決方案、咨詢服務等,保障資產價值。
在不斷變化的電力市場中,系統化地掌握電力交易能力,是資產運營者應對挑戰的第一步。
此外,隨著電力市場化不斷深化,市場對運營的需求會發生變化,具備單一的運維能力或電力交易能力將無法滿足市場的真實需求,未來的運營將是運維、交易,甚至碳資產深度綁定的組合體。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資產的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大量的非電力行業企業,如財務投資人、跨界投資者等。考慮到人員組建、體系構建周期帶來的高額成本,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會選擇把電站運維、電力交易業務委托給第三方企業。然而,在實際的資產運營過程中,運維承包商只關注發電量,交易承包商只關注單價,目標不同導致兩者即使都能做到局部優化,整體結果也很可能遠不是最優的。
因此,電力交易會融入整個運營中,成為資產運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來,市場對運營的內容完整度、綜合能力要求會變得更高。
《風能》:一方面,新能源參與到電力市場中,要承擔“長大”的責任,從而顛覆了資產運營的邏輯;另一方面,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技術迭代加快,進而產生了更多的設備質量問題,您如何看待設備可靠性與新能源運營之間的關系?
陸一川:從總體上看,近年來無論是風電機組還是光伏電站,設備的可靠性都是越來越好,當然兩者的實現路徑并不相同。以風電為例,近年來的新機組,如果不存在設計、生產上比較嚴重的批量缺陷,其在正常運行中的可靠性表現總體上比早年的小機組要好很多。目前較多的故障,如葉片、結構件的批量損壞問題看似比較突出,但早年往往是依靠更高的冗余和更長的產品生命周期內的多次迭代來保障質量與可靠性,而近年來由于大兆瓦機型的更新速度太快,單個機型的批量越來越小,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迭代優化的空間越來越少,使得批量缺陷問題顯得較為突出。
這對后市場的服務帶來了兩種需求變化:一是對設備恢復的及時性要求比原來更高了,因為單臺停運損失變大了;二是同等容量的風電場,其機組的數量減少,單機可靠性提高,該風電場在單位時段內需要維修作業的概率也變低了。如果設備狀態評估和作業交通調度足夠智能、精準,那么無人化運行結合區域化檢修的運檢模式,就可以在降低運檢成本的同時保障設備的可利用率。從某種程度上看,設備原生的高可靠性間接促進資產運營模式的創新,進而帶來效率的提升。
《風能》:在行業大規模發展的過程中,基于成本、環境及智能化工具應用的考慮,現階段以央(國)企為代表的新能源投資者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無人化場站建設,這會不會對第三方服務企業帶來一定擠壓?
陸一川:大概在15年前,無人化模式下的智能化技術在行業中出現,最早應用在電網資產上。其后不久,國內第一個具備無人化條件的集控中心在新能源電站得到應用。歷經十余年,智能化技術在隨著新能源行業發展過程中不同場景的需求不斷迭代。
然而,現階段國內多數無人化電站建設仍處于試點階段,區域之間對無人化場站的接受程度不一,其卡點既有體制因素也有經濟因素。體制因素方面,簡單地說整個電力系統可以被看成制造業中一個連續作業的生產線,生產與消費環節之間是深度耦合的,單個細分環節如電源的運檢事實上獨立性不高,其模式的變化受到其他環節的掣肘因素很多。經濟因素方面,無人化、智能化建設在實際落地過程中表現出的投入產出比并沒有像預期的那么明確和順利。這里面牽涉的因素比較復雜,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投入”環節的各類掣肘因素,“產出”環節的各類價格信號不明,以及兩個環節之間的各種脫節現象。而隨著時間推移、行業認知的普遍進步,以及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這些問題會逐步被理順。
市場化的到來,將對所有資產運營者產生一定的擠壓和倒逼效應。比如,當1千瓦時電只能獲得0.15元的收入,運維成本卻占到一半時,壓力可想而知。這種顯性而不可調和的矛盾會倒逼無人化模式的演化以真正提升全行業效率為目標推進。
《風能》:您認為場站實施無人化管理,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協合運維的無人化與央(國)企的無人化建設的契合點在哪里?
陸一川:在選擇電站無人化改造的對象時,電站本身運行的可靠性水平是首要前提。且不同場景的無人化方案大異其趣,最根本的是要找到人員成本和效益變動之間的平衡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運維管理視角看,風電機組大型化使得人均運維容量提升,其帶來的人員精簡和人力成本縮減,與無人化技術降本增效的初衷一致。因此,對安裝了大兆瓦風電機組的超大型集中式項目,判斷是否要改為無人化運檢模式的經濟性門檻其實是很微妙的,結論很可能是“沒必要”。而對于同樣規模的光伏電站,可能又是另外一套經濟決策模型了。
無人化不是在探索技術,而是在探索一種更具效率的模式。現有的技術不是瓶頸,之所以現在尚未看到其產生效益,如前所述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情況會有所好轉。
協合運維正在為這一市場需求做充分的準備。與央(國)企合作的契合點在于,行業的所有參與者最終都將走到真正提高效率這一條路上來,且協合運維有能力提供成熟完整的服務產品,也可以在分項任務上與央(國)企形成各有優勢的分工。當前,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代表未來發展趨勢、先進運營模式的新能源項目服務好,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智能化、無人化運營體系。包括其中深度融合到運營組織管理過程中的數字化工具、智慧化平臺,在真實場景中,積累大量的數據,再通過多輪的迭代和優化,將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深度嵌入新能源的整個生產運營活動中。
《風能》:在我國新能源的累計裝機容量中,分布式的比例逐漸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分散的資產形態。協合運維提出的“快遞式”運維模式的思考源頭是什么?
陸一川:“快遞式”的運維模式是借鑒快遞行業,以成片小區為中心在方圓幾公里內設置站點進行快遞配送服務,最大化地集約人員,實現降本增效。在新能源行業,這種運營模式是由更小、更分散的資源形態和資產形態推動形成的,最早應用于分布式光伏,當然同樣適用于分散式風電。
從資產持續盈利和行業可持續發展來看,現階段,分布式資產的運營在相當一部分場景下只能作為已建網點的邊際覆蓋面而存在,因此,在線下,天然地需要區域化共享的模式來管理,并以數字化主導整個運營過程,無論是投資者還是運維企業都需要適應這一點。只有當一個區域的資產規模突破一定密度時,“快遞式”的運維模式才會顯示其規模效應,這種情況下或值得建設一個全新的網點專門服務該區域的分布式資產。目前,協合運維在全國范圍內有300多個服務網點,覆蓋170多個地級市,運維人員3000人。隨著服務資產規模的增大,協合運維將會不斷擴充,放大其邊際覆蓋范圍。
來源:《風能》雜志,文: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