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歐洲“全村的希望”的瑞典電池巨頭 Northvolt,于 11 月底申請破產保護,此消息震驚業內。
該事件宣告了歐洲打造本土電池產業夢想的破碎,也有力地論證了 “動力電池還得靠中國”這一觀點。
Northvolt 從被寄予厚望到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實力不足,面對中國鋰電在資源、人才、產業鏈等方面的優勢,其創新已全面滯后。
類似的衰落局面在 2024 年的光伏行業中亦反復上演,海外知名老牌企業不斷失去昔日榮光。
美國老牌光伏企業SunPower申請破產保護,并將部分業務以 4500 萬美元出售給 Complete Solaria,其在美國戶用光伏市場停滯、太陽能市場需求急劇下降的背景下,無法獲得新資本,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逆變器龍頭SolarEdge Technologies 計劃關閉能源存儲部門,裁員約 12% 以應對市場挑戰;Enphase Energy宣布著手重組,裁減約 500名員工和承包商,裁撤墨西哥部分業務,同時削減成本、提高效率;SMA Solar 推出重組轉型計劃,以穩定財務狀況,調整中長期業務戰略。
歐洲廠商在衰落的同時試圖轉向美國尋求機會,如歐洲單晶硅錠及硅片制造商NorSun宣布,永久關閉其位于挪威 ?rdal 的工廠,并申請破產。供過于求和歐洲市場的政策缺失促使其全面轉向美國市場,其5GW的硅片工廠預計將于2025年啟動建設,2026 年投產。
但歐洲廠商赴美也并非一帆風順,如德國制造商 Meyer Burger 就因無法獲得資金,導致在美2GW工廠失去經濟性被迫叫停,不久后,美國大客戶也終止了5年5GW的光伏組件合同,其未來走向仍懸而未決。
企業運營模式面臨挑戰、資金緊張、融資渠道有限早已是歐美光伏企業的共性問題。加上中國企業強勁的競爭,這場衰落成為必然。
不過,海外企業也在利用政治手段試圖挽回局面。
而在這場光伏全球戰役中,2024 年及 2025 年無疑是中國光伏企業開疆拓土的關鍵時期。
First Solar成IRA最大受益者
在海外企業的一片倒閉聲中,美國光伏最后的榮光“First Solar(第一太陽能)”在今年締造了高光時刻。
6月First Solar股價曾摸高到306.77美元/股,市值高達328億美元(合2328億元人民幣),超越一眾中國光伏企業躍升為全球第一。不過如今,陽光電源已奪回了這一地位。
瑞銀、高盛曾發布報告指出,First Solar 是 AI 驅動電力需求增長中 “被忽視的直接受益者”。美國政府的補貼政策以及其在美國市場的優勢地位,共同推動股價上揚。
數據來源:Companies market cap
眾所周知,First Solar極為依賴政府補貼,2023年凈利暴增20倍,達到8.3億美元,其中80%來自補貼。曾有美國媒體報道,First Solar有望在十年內獲得高達10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補貼。
今年第三季度,在國內廠商普遍盈利不佳的情況下,First Solar 累計凈利潤8.99億美元,同比增長86.68%。
截至2024年6月底,其未交付訂單量仍維持在74.6GW的高位。為了應付旺盛的需求,First Solar全力加速擴產。
年中宣布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新建一座3.5GW垂直一體化光伏工廠。隨著最新工廠的啟動,First Solar 將其美國國內制造能力(包括阿拉巴馬州工廠和俄亥俄州的三個運營工廠)提高到近11GW,而一旦阿拉巴馬州工廠的投入工作全面啟動,其全球年產能將超過21GW。
此外,其還斥資11億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設一座裝機量為3.5GW的工廠,預計將于202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屆時,First Solar的美國本土銘牌制造能力超過14GW,到2026年底,其全球產能將超過25GW。
First Solar 的市場并非僅局限于美國,今年年初First Solar 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開設了一座 3.3GW工廠,生產其最新推出的 Series 7 碲化鎘組件,用以滿足印度等市場需求。
就在不久前,印度獨立發電商(IPP)Juniper Green Energy與其簽署了一份達1GW的 Series 7 碲化鎘組件供應協議。
根據其官網顯示的,該組件最大功率僅為550W,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為19.7%,而中國廠商早在多年前便已突破這一數值。
在我國,僅有少數企業推動碲化鎘研發,且主要聚焦于建材領域。
例如成都中建材致力于用碲化鎘發電建材替代傳統建材,應用于城市廣場、公園、圍墻、樓宇等場景,并于今年 12 月在湖南省郴州市投資年產 300 兆瓦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項目。
中國建材旗下子公司凱盛集團在株洲投資的年產 300 兆瓦碲化鎘發電玻璃項目也于 12 月投產。此為碲化鎘方面為數不多的布局。
作為碲化鎘領域的龍頭,First Solar還在下半年向中國一線企業發起了晶硅專利戰。對此,中國一線企業反應平平,僅有晶澳科技在互動平臺回復不存在其所述侵權行為,公司經營正常。
實際上,隨著 TOPCon 技術逐步全面取代 PERC,龍頭企業間的競爭已引發一系列專利訴訟,“專利戰”不僅在保護自身權益,更成為企業競爭、爭奪海外市場的“利器”。
核心戰場正是美國。例如,天合光能在美國對阿特斯發起的337調查正式被立案。晶科能源向加州北區地方法院起訴日本公司旗下VSUN Solar USA, Inc.Toyo Co.,Ltd.及其在美國和海外的相關實體侵犯晶科能源的專利。
“美國本土制造”重返市場
上文提到的Juniper 與 First Solar 的合作極具針對性。Juniper 公司宣稱,此交易有助于通過從其他國家采購組件,降低對中國進口組件的依賴程度。
該公司還著重指出First Solar 組件被列入組件和制造商批準清單(ALMM),這是印度太陽能行業的一項重要立法,指定公司可以從哪些供應商處采購組件,以便有資格獲得政府對項目的支持。
據媒體報道,12月份,印度可再生能源部(MNRE)更新了立法,從2026年6月1日起,ALMM計劃下的所有太陽能項目必須分別從立法清單I和清單 II 批準的印度制造商處采購組件和電池。
這一舉措與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和歐洲的《凈零工業法案》(NZIA)等政策相呼應。顯示出印度欲大幅削減光伏電池進口,企圖憑借自身光伏電池產能支撐后續產業鏈發展,甚至謀求出口至其他市場。
然而,印度對我國光伏產品的依賴短期內難以被替代。今年 1 - 10 月,我國對印度電池出口額占據出口總額的近半壁江山。
長期以來,印度光伏產能的滯后與抵制進口以保護本土產能的發展戰略相互沖突。
若要擺脫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印度本土電池產能需在未來 18 個月內跟上本國迅猛增長的下游市場需求。
這對于“迷之自信”的印度來說,無疑是任重而道遠。
保護本土企業無可厚非,如何在合理保護的同時激勵企業憑借自身核心競爭力去拓展國際市場、掌握行業話語權才是關鍵。
美國政府在過去十年間用盡各類貿易手段封堵中國光伏,卻收效甚微,亦未能阻擋美國本土企業的衰落。
《通脹削減法案》中的制造補貼政策,使在美制造光伏具備經濟性,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既保住了 First Solar 這棵獨苗,也助力了少數企業的復蘇。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企業被迫奔赴美國,填補美國本土制造業的空缺。
據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 (SEIA) 和 Wood Mackenzie 發布的《2024 年第四季度美國太陽能市場洞察》報告數據,美國在 2024 年第三季度新增 9.3GW 太陽能組件產能,創歷史新高。在滿負荷生產的情況下,美國太陽能組件工廠的產量足以滿足美國對太陽能的幾乎所有需求。
此外,第三季度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得以恢復,其電池生產能力自 2019 年起已停滯 5 年。
經查詢,恢復生產的企業為美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 Suniva,其位于佐治亞州的太陽能電池工廠于 11 月已啟動生產并開始向客戶供貨。據當地媒體報道,Suniva 是美國本土首家恢復硅基組件商業生產的太陽能公司。
其恢復生產的工廠原產能僅450MW,也并未透露何時將達到滿負荷生產。按照計劃,Suniva將分兩階段將產能提升至1GW、 2.5GW。
整體而言,美國在建電池產能相較組件產能仍明顯不足。有業內專家表示,美國制造業全面崛起并具備國際競爭力似乎并不現實。
外媒一致認為,太陽能電池制造于第三季度的恢復,標志著美國太陽能制造業回流迎來關鍵節點。此表述頗為樂觀。
高度警惕并分散出海風險
表面是美國光伏制造業的復興,實際離不開中國企業的發力。
美國也捕捉到了這一漏洞,為了不讓中國的企業得到實惠,一些美國的政客寧愿“自廢武功”,要求暫停美國的45X先進制造生產稅收抵免(PTC)。
近日,渣打銀行(中國)行長魯靜的一番言論引發行業矚目。“我們研究了美國的法律,幫助一家大型太陽能企業在美國德州投資并落地,同時確保該企業能夠長期獲得融資。我們進行了可行性測試——如果特朗普上臺后取消補貼,該企業是否能繼續生存?”
最終,渣打銀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企業非常強大,生產成本比美國市場上的太陽能組件制造商更低,效率更高,并且為當地創造了1500個就業機會。”
另外,美國補貼政策一旦取消,將給生產企業帶來經營壓力。但根據渣打銀行的評估,中國企業依然能保持盈利空間。
這一結論有力地印證了一個事實:往昔,供應鏈主要著眼于提升效率、附加值并降低成本;而如今,地緣政治因素致使部分發達國家筑起的 “壁壘” 愈發高聳。但全球清潔能源轉型的進程,終究無法繞開中國供應鏈。
但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仍是多重挑戰:既面臨融入當地,打造本土形象的挑戰,又需要積極探索延續品牌,保護自身利益的路徑。
更多出海模式在涌現。
如天合光能此前宣布以組件資產置換紐交所公司FREYR的股份。此番在美業務布局調整的背后,正是中國光伏企業對出海新模式的探索之舉。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投資正遍地開花。除美國之外,沙特、阿曼、埃及、法國、羅馬尼亞等諸多國家均已成為中國光伏企業邁向世界的新征程。
頭部企業正在快步前行。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服務型制造是光伏制造業的下一個階段。沙特工廠的成功將是晶科2025年的重要指標,一旦這個模式在沙特獲得成功,晶科就會在更大的范圍內去推廣全球制造模式。
在光伏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善于應對變數的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中搶占先機、收獲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