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要感謝無錫,感謝尚德!”尚德集團董事長施正榮還是一如既往地振臂高呼。就在上個月,尚德電力的股價已經跌至2005年上市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光伏業要感謝歐美市場,尤其是歐洲國家的補貼政策,是他們的市場給了中國光伏業繁榮的機會。”
在他看來,在歐洲債務危機削減光伏補貼、美國意欲發起“雙反”調查的當下,中國光伏業不過是又回到原點。而多數中國公司“原材料、技術、市場三頭在外”,不過是寄生在歐美市場之上的中國車間,熱衷于賺取快錢。
一度將產業推動得風生水起的外部大潮終究要退去,被留在沙灘上的企業到底在過去這場盛宴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此時越來越一目了然。
光伏企業的這個冬天注定漫長而沉重。
“像投服裝一樣投光伏”
從中國光伏一大集聚地——無錫的情況看,很多企業把光伏作為一個投資項目,而非持續經營的產業在做。
對他們而言,光伏業是像服裝業一樣的加工制造業,只不過生產線更貴一點。比如,一條國產的生產線成本大約在4000萬左右,進口生產線則在6000萬~8000萬;甚至還有許多企業依靠囤積原材料來賺取利潤。
此次歐美市場重挫之下,一些公司投資的生產線就此沉沒,一同到來的原材料價格急劇下跌,也讓許多在2008年高峰時段大批量囤硅的企業損失慘重。
在一些大企業看來,這些投機性十足的外來撈金者本就應該被淘汰。
環特太陽能公司董事長蔣鐘偉就認為,國內的光伏業發展在東南沿海就像當初的“三來一補”式企業。
“東部地區更多是組裝廠,在尚德之類大企業的帶動下,很多小企業進入,生產光伏組件,金融危機前歐美市場好,賺錢容易,大批企業從原來的紡織等主業轉行進入。”
蔣鐘偉認為,對這些貿然從外轉入的企業而言,光伏就像是又一次投資,“只不過設備貴一點”。
市場狀況甫一風云突變,這批轉行進來的小企業大多倉皇而逃。
在無錫一家業內公司老總看來,“沒有核心技術是中國光伏產業的通病,并且在社會浮躁的氛圍中,大家都想著盡快搶占市場,技術研發不為人重視。”他還認為,“光伏企業是個重技術的行業,一次技術變動就足以顛覆整個行業。”
一個直觀的例子是,光伏大蕭條之下,光熱企業卻仍然增長強勁。“光熱企業直接面對消費終端,將太陽能轉化成熱能的效率高,抵抗力強。”
“中國的光伏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終歸會被技術進步顛覆,市場會作出選擇。”上述企業老總對記者表示。
爭建“太陽城”熱度未退
一哄而上的還并不只是企業,建設“太陽城”一度成為許多城市的重要發展目標。
初步估計,全國已經有超過20個地方政府建立了“光伏產業園”。一位長期蟄伏無錫投資光伏業的投資人士稱,以往小企業還可以幫扶一把,如今像尚德一家市值就過百億,政府哪里幫得來。
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說,同樣是光伏產業園,其中也有區別。比如東部的多是組件和組裝廠;內地一些地市資源豐富,更多聚焦于提煉多晶硅,是高耗能工序;電力和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多從上游做起;一些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則已經有部分光伏電廠。
無論在東西部,仍然還在加碼招商,無錫市也不例外。本報記者在當地一個新能源論壇上發現,即使行業整體不景氣,當地政府還在積極組織招商活動。一位負責具體項目落地的光伏產業園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依然看好產業園的發展,好多廠的廠房都是我們提供融資先期建設。”
轟轟烈烈的“太陽城”造城運動背后,是光伏行業幾年之內大規模上馬導致的產能過剩。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預計為22吉瓦,今年全球產量就已經超過30吉瓦。其中,中國光伏組件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60%~70%。
在北京為光伏產業園宣傳的一位山西大同政府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蕭條是蕭條,但像大同這樣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能為多晶硅配套煤炭資源。”此前富士康與保利協鑫宣布,在大同投資900億元,打造垂直一體化的光伏發電項目。
環特公司甚至打算在美國建立太陽能產業園,然后回國內招商,將國內行業上下的廠商都搬到美國。
狂熱的投資潮并未因市場一時挫折被遏制。尚德電力副總裁劉志波對本報記者表示:“以往每年增長200%的時期過去了,任何行業都會經歷波折,但不等于說就會因此破產,通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肯定能挺過難關。”
各地政府主導的投資潮,或許將加快行業洗牌重組,“付出的代價肯定會很大。”一位平安信托基建部門的經理表示。
前景光明內藏隱憂
雖然市場陰云密布,但幾乎所有業內人士均對光伏業前景看好,“太陽能是清潔能源,只要太陽每天升起,就有取之不盡的能源。”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發改委在今年8月出臺了光伏發電標桿電價,外界分析此舉是為了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推動內需。專家則認為每度1.15元的標桿電價,尚不足以鼓勵光伏發電大發展。
目前,西部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但仍然面臨電力運輸問題。且當地政府希望在本地建設完整的產業鏈,“而不是只做組裝電站,把經濟增長都給了沿海地區。”山西大同的一位官員如此表示。
天合光伏的一位內部人士稱,這個標桿電價一來幅度有限,二來規定并不清晰,“這錢誰出,最后落到哪里,都是問題,再說政府現在補貼所有傾向節能減排的技術,使得太陽能的優勢不突出。”
遠水難解近渴。光伏業目前的“寒冬”仍然很真切。一位能源領域資深人士稱,電價涉及到電網企業和電力改革的問題,并不是出一個針對光伏的電價就能解決的。
此外,提煉硅也是一項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序,在環境保護標準勢必日趨嚴格的未來,這也將成為現實問題。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如何挺過這個冬天是當下最關心的問題。整個行業的付款周期都在延長,“至少延長了一個多月。”上述尚德副總裁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光伏業要感謝歐美市場,尤其是歐洲國家的補貼政策,是他們的市場給了中國光伏業繁榮的機會。”
在他看來,在歐洲債務危機削減光伏補貼、美國意欲發起“雙反”調查的當下,中國光伏業不過是又回到原點。而多數中國公司“原材料、技術、市場三頭在外”,不過是寄生在歐美市場之上的中國車間,熱衷于賺取快錢。
一度將產業推動得風生水起的外部大潮終究要退去,被留在沙灘上的企業到底在過去這場盛宴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此時越來越一目了然。
光伏企業的這個冬天注定漫長而沉重。
“像投服裝一樣投光伏”
從中國光伏一大集聚地——無錫的情況看,很多企業把光伏作為一個投資項目,而非持續經營的產業在做。
對他們而言,光伏業是像服裝業一樣的加工制造業,只不過生產線更貴一點。比如,一條國產的生產線成本大約在4000萬左右,進口生產線則在6000萬~8000萬;甚至還有許多企業依靠囤積原材料來賺取利潤。
此次歐美市場重挫之下,一些公司投資的生產線就此沉沒,一同到來的原材料價格急劇下跌,也讓許多在2008年高峰時段大批量囤硅的企業損失慘重。
在一些大企業看來,這些投機性十足的外來撈金者本就應該被淘汰。
環特太陽能公司董事長蔣鐘偉就認為,國內的光伏業發展在東南沿海就像當初的“三來一補”式企業。
“東部地區更多是組裝廠,在尚德之類大企業的帶動下,很多小企業進入,生產光伏組件,金融危機前歐美市場好,賺錢容易,大批企業從原來的紡織等主業轉行進入。”
蔣鐘偉認為,對這些貿然從外轉入的企業而言,光伏就像是又一次投資,“只不過設備貴一點”。
市場狀況甫一風云突變,這批轉行進來的小企業大多倉皇而逃。
在無錫一家業內公司老總看來,“沒有核心技術是中國光伏產業的通病,并且在社會浮躁的氛圍中,大家都想著盡快搶占市場,技術研發不為人重視。”他還認為,“光伏企業是個重技術的行業,一次技術變動就足以顛覆整個行業。”
一個直觀的例子是,光伏大蕭條之下,光熱企業卻仍然增長強勁。“光熱企業直接面對消費終端,將太陽能轉化成熱能的效率高,抵抗力強。”
“中國的光伏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終歸會被技術進步顛覆,市場會作出選擇。”上述企業老總對記者表示。
爭建“太陽城”熱度未退
一哄而上的還并不只是企業,建設“太陽城”一度成為許多城市的重要發展目標。
初步估計,全國已經有超過20個地方政府建立了“光伏產業園”。一位長期蟄伏無錫投資光伏業的投資人士稱,以往小企業還可以幫扶一把,如今像尚德一家市值就過百億,政府哪里幫得來。
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說,同樣是光伏產業園,其中也有區別。比如東部的多是組件和組裝廠;內地一些地市資源豐富,更多聚焦于提煉多晶硅,是高耗能工序;電力和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多從上游做起;一些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則已經有部分光伏電廠。
無論在東西部,仍然還在加碼招商,無錫市也不例外。本報記者在當地一個新能源論壇上發現,即使行業整體不景氣,當地政府還在積極組織招商活動。一位負責具體項目落地的光伏產業園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依然看好產業園的發展,好多廠的廠房都是我們提供融資先期建設。”
轟轟烈烈的“太陽城”造城運動背后,是光伏行業幾年之內大規模上馬導致的產能過剩。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預計為22吉瓦,今年全球產量就已經超過30吉瓦。其中,中國光伏組件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60%~70%。
在北京為光伏產業園宣傳的一位山西大同政府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蕭條是蕭條,但像大同這樣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能為多晶硅配套煤炭資源。”此前富士康與保利協鑫宣布,在大同投資900億元,打造垂直一體化的光伏發電項目。
環特公司甚至打算在美國建立太陽能產業園,然后回國內招商,將國內行業上下的廠商都搬到美國。
狂熱的投資潮并未因市場一時挫折被遏制。尚德電力副總裁劉志波對本報記者表示:“以往每年增長200%的時期過去了,任何行業都會經歷波折,但不等于說就會因此破產,通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肯定能挺過難關。”
各地政府主導的投資潮,或許將加快行業洗牌重組,“付出的代價肯定會很大。”一位平安信托基建部門的經理表示。
前景光明內藏隱憂
雖然市場陰云密布,但幾乎所有業內人士均對光伏業前景看好,“太陽能是清潔能源,只要太陽每天升起,就有取之不盡的能源。”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發改委在今年8月出臺了光伏發電標桿電價,外界分析此舉是為了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推動內需。專家則認為每度1.15元的標桿電價,尚不足以鼓勵光伏發電大發展。
目前,西部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但仍然面臨電力運輸問題。且當地政府希望在本地建設完整的產業鏈,“而不是只做組裝電站,把經濟增長都給了沿海地區。”山西大同的一位官員如此表示。
天合光伏的一位內部人士稱,這個標桿電價一來幅度有限,二來規定并不清晰,“這錢誰出,最后落到哪里,都是問題,再說政府現在補貼所有傾向節能減排的技術,使得太陽能的優勢不突出。”
遠水難解近渴。光伏業目前的“寒冬”仍然很真切。一位能源領域資深人士稱,電價涉及到電網企業和電力改革的問題,并不是出一個針對光伏的電價就能解決的。
此外,提煉硅也是一項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序,在環境保護標準勢必日趨嚴格的未來,這也將成為現實問題。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如何挺過這個冬天是當下最關心的問題。整個行業的付款周期都在延長,“至少延長了一個多月。”上述尚德副總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