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系統市場正迎來一個重要階段,其主要原因是2010年占全球市場8成左右的歐洲市場急劇縮小,而美國和中國市場在一直發展。而且選擇光伏發電系統的用戶的觀點也發生了變化。此前有許多人關注初期成本,但現在重視長期可靠性和盈利能力的用戶日益增多。
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銷量創歷史新高,但銷售額下滑
2011年8月,Solyndra公司等美國3家光伏發電系統企業相繼破產。其原因在于,歐洲市場縮小導致全球光伏發電系統供應開始過剩,單價下滑,進而導致業績惡化。同時,在歐洲市場上份額較高的中國企業也開始向美國市場發起攻勢,以彌補歐洲市場縮小的部分,奪去了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2010年第四季度(10~12月)之后,美國最大的光伏發電系統企業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銷售額也日益減少(圖1)。2011年第二季度的銷量約為483兆瓦,同比增加了40%,創歷史新高,但銷售額與2010年第三季度的最高值相比卻大幅下降,減少了33%。導致營業利潤率從27%下降到了12%。雖然此前通過使用CdTe(碲化鎘)型這一不使用硅的發電元件來降低成本,并以此為武器推動銷售額順利增長,但還是沒能完全避免因中國企業參與而導致的價格下降。
歐洲市場縮小給中國企業帶來沉重壓力
發起攻勢的中國企業也不能說是一帆風順。全球最大光伏發電系統企業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的供貨量從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連續三個季度停滯不前(圖2)。雖然借助進軍美國市場維持了供貨量,但由于單價下降,銷售額也出現下滑。中國企業與歐洲市場同步增長,歐洲市場的縮小迫使中國企業不得不開拓新市場。
2008年之前,以德國和西班牙為中心,借助電力全量固定價格收購(Feed-In Tariff)制度,歐洲市場迅速擴大。當時,由于產量迅速增加,用于光伏發電系統的硅材料出現短缺,導致材料價格暴漲。借市場擴大之機,中國企業也紛紛通過進行巨額投資來提高產能,進一步擴大了規模。
但是到了2009年,西班牙轉變了政策方向,導致該國市場迅速縮小。從全年來看,由于德國市場等進一步擴大,彌補了西班牙市場縮小的部分,維持了歐洲的總需求量。但各企業已經開始在暗中進行激烈的競爭。
例如,曾長期位居德國市場首位的德國Q-Cells公司。雖然德國市場進一步擴大,彌補了西班牙市場縮小的部分,但2009年,該公司第一位的寶座還是被第一太陽能公司奪走。不過,第一太陽能公司的地位也并不安穩。這是因為,中國企業正在其背后虎視眈眈。雖然2010年歐洲市場擴大到了上一年的2倍,但只有尚德公司和晶澳太陽能公司等中國企業的飛速發展比較引人注目。
進入2011年,歐洲市場再次出現急剎車。這是因為,隨著政策的轉變,捷克和德國需求日益下降。雖然企業希望通過法國和意大利的需求增加來維持市場,但情況依然非常嚴峻。
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預測,2011年,歐洲市場將比2010減少36%左右。雖然如果各國政府實施促進采用光伏發電政策的話,可基本維持平穩,但歐洲目前并沒有國家加強促進采用的舉措。同時,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預測,2012年市場將更不樂觀,一般情況下會縮小20%,即使實施相關政策對采用進行扶持,也依然無法擺脫負增長。中國企業如果不在歐洲市場以外找到出路,就無法實現增長。
日本企業增加向歐洲的出口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的銷量卻順利增長。2011年第二季度,以面向日益縮小的歐洲市場的產品為中心,出口進一步增長(圖3)。雖然價格較高,但其長期可靠性和設計經驗受到了很高評價。中國企業把矛頭轉向美國市場,其原因不僅僅在于歐洲市場整體縮小,還因為除了價格之外,歐洲用戶也開始重視質量。這似乎是在產品嚴重短缺的2008年不顧質量只重視供貨的報應。
不過,日本企業面向日本國內的供貨卻有所減少。這是因為,尚德等中國企業除了美國市場之外,還開始進軍重新開始收購剩余電力的日本市場。目前正在以低價格為武器擴大市場份額。如果2012年度日本開始實施全量收購制度,面向百萬瓦級太陽能的投資將日益活躍。
在用戶注重長期可靠性方面,日本與歐洲似乎沒什么不同。不過,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也慢慢開始提高。日本企業如果不能發揮更出色的長期可靠性及維修保養服務等優勢,或許就會重蹈美國企業的覆轍。日經BP清潔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菊池珠夫
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銷量創歷史新高,但銷售額下滑
2011年8月,Solyndra公司等美國3家光伏發電系統企業相繼破產。其原因在于,歐洲市場縮小導致全球光伏發電系統供應開始過剩,單價下滑,進而導致業績惡化。同時,在歐洲市場上份額較高的中國企業也開始向美國市場發起攻勢,以彌補歐洲市場縮小的部分,奪去了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2010年第四季度(10~12月)之后,美國最大的光伏發電系統企業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銷售額也日益減少(圖1)。2011年第二季度的銷量約為483兆瓦,同比增加了40%,創歷史新高,但銷售額與2010年第三季度的最高值相比卻大幅下降,減少了33%。導致營業利潤率從27%下降到了12%。雖然此前通過使用CdTe(碲化鎘)型這一不使用硅的發電元件來降低成本,并以此為武器推動銷售額順利增長,但還是沒能完全避免因中國企業參與而導致的價格下降。
圖1●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的銷售額及銷量變化 |
歐洲市場縮小給中國企業帶來沉重壓力
發起攻勢的中國企業也不能說是一帆風順。全球最大光伏發電系統企業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的供貨量從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連續三個季度停滯不前(圖2)。雖然借助進軍美國市場維持了供貨量,但由于單價下降,銷售額也出現下滑。中國企業與歐洲市場同步增長,歐洲市場的縮小迫使中國企業不得不開拓新市場。
圖2●中國尚德公司銷售額及銷量變化 |
2008年之前,以德國和西班牙為中心,借助電力全量固定價格收購(Feed-In Tariff)制度,歐洲市場迅速擴大。當時,由于產量迅速增加,用于光伏發電系統的硅材料出現短缺,導致材料價格暴漲。借市場擴大之機,中國企業也紛紛通過進行巨額投資來提高產能,進一步擴大了規模。
但是到了2009年,西班牙轉變了政策方向,導致該國市場迅速縮小。從全年來看,由于德國市場等進一步擴大,彌補了西班牙市場縮小的部分,維持了歐洲的總需求量。但各企業已經開始在暗中進行激烈的競爭。
例如,曾長期位居德國市場首位的德國Q-Cells公司。雖然德國市場進一步擴大,彌補了西班牙市場縮小的部分,但2009年,該公司第一位的寶座還是被第一太陽能公司奪走。不過,第一太陽能公司的地位也并不安穩。這是因為,中國企業正在其背后虎視眈眈。雖然2010年歐洲市場擴大到了上一年的2倍,但只有尚德公司和晶澳太陽能公司等中國企業的飛速發展比較引人注目。
進入2011年,歐洲市場再次出現急剎車。這是因為,隨著政策的轉變,捷克和德國需求日益下降。雖然企業希望通過法國和意大利的需求增加來維持市場,但情況依然非常嚴峻。
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預測,2011年,歐洲市場將比2010減少36%左右。雖然如果各國政府實施促進采用光伏發電政策的話,可基本維持平穩,但歐洲目前并沒有國家加強促進采用的舉措。同時,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預測,2012年市場將更不樂觀,一般情況下會縮小20%,即使實施相關政策對采用進行扶持,也依然無法擺脫負增長。中國企業如果不在歐洲市場以外找到出路,就無法實現增長。
日本企業增加向歐洲的出口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的銷量卻順利增長。2011年第二季度,以面向日益縮小的歐洲市場的產品為中心,出口進一步增長(圖3)。雖然價格較高,但其長期可靠性和設計經驗受到了很高評價。中國企業把矛頭轉向美國市場,其原因不僅僅在于歐洲市場整體縮小,還因為除了價格之外,歐洲用戶也開始重視質量。這似乎是在產品嚴重短缺的2008年不顧質量只重視供貨的報應。
圖3●日本企業光伏發電系統各發貨地出口量的變化 |
不過,日本企業面向日本國內的供貨卻有所減少。這是因為,尚德等中國企業除了美國市場之外,還開始進軍重新開始收購剩余電力的日本市場。目前正在以低價格為武器擴大市場份額。如果2012年度日本開始實施全量收購制度,面向百萬瓦級太陽能的投資將日益活躍。
在用戶注重長期可靠性方面,日本與歐洲似乎沒什么不同。不過,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也慢慢開始提高。日本企業如果不能發揮更出色的長期可靠性及維修保養服務等優勢,或許就會重蹈美國企業的覆轍。日經BP清潔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菊池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