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點把電荷載體限制在它們的微小空間內,可以獲取多余的能量,否則這些能量會散發為熱。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研究人員報道,他們的首款太陽能電池可產生一種光電流,外部量子效率大于100%,因為產生光子激發的光子來自高能段太陽光譜。
這些電池表現出顯著的能量轉換效率,產生的總功率除以輸入功率,高達4.5%。
來源: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來源: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
光電流外部量子效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是指每秒流過太陽能電池外部電路的電子數量,除以每秒進入太陽能電池的光子數量,這些光子具有特定的能級或波長。迄今為止,沒有一種太陽能電池的外部光電量子效率,在任何波長的太陽光譜上都可達到100%以上。
外部量子效率達到了高峰值114%。新報道的工作標志著可喜的一步,可開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既可用于太陽能發電,也可用于太陽能燃料,都具有競爭力,或者成本更低,勝過化石燃料或核能燃料。
多激子生成(MEG: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是成功的關鍵。有一篇論文介紹這一突破,發表在12月16日一期的《科學》雜志上。題為《峰值外部光電量子效率超過100%源自多激子生成采用量子點太陽能電池》(Peak External Photocurrent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100 percent via MEG in a Quantum Dot Solar Cell)。
這里的機制是,使量子效率超過100%,需要用太陽光子,依靠的一種工藝稱為多激子生成,就是吸收單個適當的高能光子,可以產生一個以上的電子-空穴對(electron-hole pair),每吸收一個光子都是這樣。
2001年,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科學家阿瑟J. •諾基科(Arthur J. Nozik)第一次預測,多激子生成采用半導體量子點會更有效,勝過采用塊狀半導體。量子點是微小晶體半導體,尺寸范圍是1-20納米,1納米等于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在這樣小的尺度,半導體表現出一些強烈的效應效果,都是因為量子物理學,這些效應比如:
迅速增加帶隙(bandgap)并縮小量子點尺寸;
室溫下形成相關電子-空穴對(稱為激子);
增強耦合電子粒子(電子和正空穴),這需要庫侖力(Coulombic forces);
促進多激子生成過程;
量子點約束電荷,獲取多余能量;
量子點把電荷載體限制在它們微小的體積內,可以獲取多余的能量,否則這些熱量會散發為熱,因此,這樣就可以大大增加效率,把光子轉換成可用能量。
研究人員達到了114%的外部量子效率,他們采用一種分層電池,這種電池中包含抗反射鍍膜玻璃,一層薄薄的透明導體,一層納米結構的氧化鋅(zinc oxide),一層硒化鉛(lead selenide)量子點,這一層經過乙二硫醇(ethanedithol)和肼(hydrazine)的處理,還有一薄層黃金,用于上電極。
這項新的研究結果報道的多激子生成,首次表現出100%以上的外部光電流量子生成率,測量采用了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是在弱光下進行;這些電池表現出顯著的能量轉換效率,產生的總功率除以輸入功率,高達4.5%,這是采用了模擬太陽光。雖然這些太陽能電池未經優化,表現出相對較低的能量轉換效率,都是采用光電流和光電壓,但是,演示的多激子生成,在太陽能電池光電流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開辟了一些新的未經開發的方法,可以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這項新成果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們符合以前采用時間分辨光譜測量的多激子生成,從而驗證了這些早期的多激子生成研究。出現完美相符,是因為外部量子效率糾正了光子數,這些光子確實被吸入電池光敏區。在這種情況下,確定的量子產量就被稱為內部量子效率。內部量子效率大于外部量子效率,這是因為,入射光子中很大一部分散失了,有些被反射,有些被吸入電池中非光電流生成區。內部量子效率峰值達到了130%,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考慮了這些反射和吸收的損失。
本文為麻省理工《科技創業》原創文章,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使用。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研究人員報道,他們的首款太陽能電池可產生一種光電流,外部量子效率大于100%,因為產生光子激發的光子來自高能段太陽光譜。
這些電池表現出顯著的能量轉換效率,產生的總功率除以輸入功率,高達4.5%。
來源: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來源: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
外部量子效率達到了高峰值114%。新報道的工作標志著可喜的一步,可開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既可用于太陽能發電,也可用于太陽能燃料,都具有競爭力,或者成本更低,勝過化石燃料或核能燃料。
多激子生成(MEG: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是成功的關鍵。有一篇論文介紹這一突破,發表在12月16日一期的《科學》雜志上。題為《峰值外部光電量子效率超過100%源自多激子生成采用量子點太陽能電池》(Peak External Photocurrent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100 percent via MEG in a Quantum Dot Solar Cell)。
這里的機制是,使量子效率超過100%,需要用太陽光子,依靠的一種工藝稱為多激子生成,就是吸收單個適當的高能光子,可以產生一個以上的電子-空穴對(electron-hole pair),每吸收一個光子都是這樣。
2001年,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科學家阿瑟J. •諾基科(Arthur J. Nozik)第一次預測,多激子生成采用半導體量子點會更有效,勝過采用塊狀半導體。量子點是微小晶體半導體,尺寸范圍是1-20納米,1納米等于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在這樣小的尺度,半導體表現出一些強烈的效應效果,都是因為量子物理學,這些效應比如:
迅速增加帶隙(bandgap)并縮小量子點尺寸;
室溫下形成相關電子-空穴對(稱為激子);
增強耦合電子粒子(電子和正空穴),這需要庫侖力(Coulombic forces);
促進多激子生成過程;
量子點約束電荷,獲取多余能量;
量子點把電荷載體限制在它們微小的體積內,可以獲取多余的能量,否則這些熱量會散發為熱,因此,這樣就可以大大增加效率,把光子轉換成可用能量。
研究人員達到了114%的外部量子效率,他們采用一種分層電池,這種電池中包含抗反射鍍膜玻璃,一層薄薄的透明導體,一層納米結構的氧化鋅(zinc oxide),一層硒化鉛(lead selenide)量子點,這一層經過乙二硫醇(ethanedithol)和肼(hydrazine)的處理,還有一薄層黃金,用于上電極。
這項新的研究結果報道的多激子生成,首次表現出100%以上的外部光電流量子生成率,測量采用了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是在弱光下進行;這些電池表現出顯著的能量轉換效率,產生的總功率除以輸入功率,高達4.5%,這是采用了模擬太陽光。雖然這些太陽能電池未經優化,表現出相對較低的能量轉換效率,都是采用光電流和光電壓,但是,演示的多激子生成,在太陽能電池光電流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開辟了一些新的未經開發的方法,可以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這項新成果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們符合以前采用時間分辨光譜測量的多激子生成,從而驗證了這些早期的多激子生成研究。出現完美相符,是因為外部量子效率糾正了光子數,這些光子確實被吸入電池光敏區。在這種情況下,確定的量子產量就被稱為內部量子效率。內部量子效率大于外部量子效率,這是因為,入射光子中很大一部分散失了,有些被反射,有些被吸入電池中非光電流生成區。內部量子效率峰值達到了130%,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考慮了這些反射和吸收的損失。
本文為麻省理工《科技創業》原創文章,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