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光伏發電給人以明亮的印象,但在最近卻時常看到黯淡的報道。太陽能電池板的供求失衡導致價格暴跌,電池板企業正飽受大幅虧損之苦。美國的主要企業接連破產。4月2日,長期引領世界、可謂是德國象征的Q-Cells公司已經宣布破產。
與此同時,世界市場在繼續擴大,即將實施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的日本也成為了全球關注的成長市場。百萬瓦級太陽能受到的期待異常高漲。
筆者計劃分幾次介紹光伏發電的動向。這一次要介紹的是急劇變化的世界市場動向。
盡管歐洲經濟危機,世界市場2011年依然擴大
2010年,全球建設的光伏發電約為1700萬千瓦。產業規模約為8萬億日元。在市場規模之中,需求方面,歐盟占8成;電池板生產方面,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占6成,日本占1成(資料1)。大多數企業雖然總部設在歐美,但工廠都在亞洲。處于亞洲制造歐洲銷售的格局。從種類來看,晶體硅類占9成,以化合物類為主的薄膜類占1成。2011年,受到歐洲經濟危機的影響,需求低迷的傳言不脛而走,但快報值顯示,當年建設的容量約為2600萬千瓦。
進入2000年以后,光伏發電的建設量一直維持著高增長。從年建設量來看,2006年為158萬千瓦,2007年為251萬千瓦,2008年為617萬千瓦,2009年為726萬千瓦,2010年為1663萬千瓦,增長十分迅速。2010年,德國共建設容量741萬千瓦,以驚人的數字占到了整體的44%,繼2009年(381萬千瓦,增幅52%)之后繼續發揮了帶頭作用。截至2010年底,總建設量已經達到了3953萬千瓦(資料2,出處EPIA:European Photovoltaic Industry Association)。
EPIA對2011年到2015年的建設量進行了預測,低增長型預計年增長7.6%,政策指導型預計年增長21.5%。前者為2011年1333萬千瓦,2015年2115萬千瓦,后者則為2011年2393萬千瓦,2015年4390萬千瓦。
2011年,專業雜志《PVeye》根據各種快報值進行了推測,推測的建設量為2610萬千瓦(26.1吉瓦),遠高于EPIA的預測。最初雖然曾有低迷的報道,但隨著電池板價格急劇崩盤,需求受到激發,最終實現了大幅增加。德國繼續維持7.5吉瓦的高水準,意大利達到8吉瓦,美國翻番到1.8~1.9吉瓦,首次突破了100萬千瓦大關。除此之外,日本、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呈現增勢。2011年雖然最終增幅較大,但這種增加是因為企業為解決龐大的庫存增加而實施降價,在下半年,尤其是12月實現的突飛猛進。
另一方面,以中國企業為主的積極投資還在繼續,供應陷于過剩。第一太陽能公司的資料顯示,世界的模塊產量以8.1吉瓦(2009年)、20.7吉瓦(2010年)、24.2吉瓦(2011年)的速度推移,產能也從13.6吉瓦(2009年)逐漸增加到了26.1吉瓦(2010年)、36.3吉瓦(2011年)(資料3)。
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雖然存在需求停滯的因素,但投資和生產明顯過多。因此,電池板價格正在驟降。2年間跌了5成左右。有報道稱,在主戰場德國,僅2011年1年,價格就下跌了約5成。當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各地企業都面臨著虧損,今后必將進入消耗戰,導致行業進行重組。
至于今后,正如EPIA的預測,市場有望繼續擴大。在提供FIT援助,以現場(在用電場所發電)為主導的歐洲,由于形勢隨政策動向而變,預測比較困難,但估計會呈現出收購價格降低與成本降低的對立格局。
美國在聯邦政府的投資減稅和州政府的RPS制度下,提出了許多住宅用途以及發電站規模的大規模投資計劃,需求有望穩定增加。
中國雖然是世界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但國內市場小,逾9成產品需要出口,在對歐出口難以指望的情況下,中國已經采取了拉動內需的措施(金太陽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即將實施FIT的日本市場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電池板價格下跌的明與暗
下面來進一步介紹最近的形勢。光伏發電和風力一直引領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經濟效益和潛力方面,風力率先表現出了穩定增長,但光伏也緊隨其后,實現了快速發展。根據彭博社的推算,2010年,光伏發電的投資額力壓風力榮登榜首。
光伏發電具有以下特征:(1)只要日照時間達到一定程度,隨處都可建設;(2)從小規模現場發電到發電站,模式多樣化;(3)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也可建設;(4)可在短期內建設;(5)作為基礎設備的太陽能電池板趨于大眾化,隨著眾多企業參與市場,價格已經驟跌。
雖然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社會負擔沉重,在政策延續方面存在不穩定性,但是,世界的各個角落隨時都會有龐大的需求產生。光伏發電在不斷更換先導者的同時,整體維持著大的發展。2004年,隨著德國推行大膽的FIT制度,歐洲引領的高速發展時代到來了。在歐洲,主角也在發生改變,其中反映了政府扶助力度的強弱。
德國率先推行FIT,成為了歐洲的示范。之后,西班牙的需求激增,但是,由于扶持措施過于激進,需求很快銳減,被稱為“西班牙沖擊”,導致電池板庫存激增。
而隨著低價產品流入相對有利的德國,該國的需求出現暴漲。以現場發電為主,德國在2010年和2011年創下了建設700萬千瓦的驚人紀錄。如今,負擔激增正在逐漸成為社會問題,圍繞援助方式已經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其間,意大利、法國、捷克發展迅速,有推算認為2011年意大利的建設量達到800萬千瓦,已經超過了德國。在歐洲,經濟危機、財政危機雖然形成了制約,但低價格產品如洪水一般涌入相對有利的國家,最終帶來了高增長。
受經濟危機影響,需求增加低于預期;以中國企業為主,持續的大規模投資造成供應能力增加過度,在這兩個側面的相互作用下,大約2年間,電池板價格已經跌到了一半左右(資料4)。
目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絕大多數企業都陷入大幅虧損,呈現出了消耗戰的態勢。行業重組勢必到來。從現實來看,在美國和歐洲,被迫倒閉、關閉、縮小的企業已經成為談論的重點。在美國,Solyndra、Evergreen Solar、BP Solar等企業陸續破產、撤退,行業豪杰SunPower公司也接受了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出資。德國的Q-Cells、Solon等企業也陷入了經營危機。
而另一方面,降價效果巨大,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的業務在多樣化的同時呈現出活躍勢頭,已經愈發貼近百姓生活。在電費高的地區,光伏建設成本已經降低到了與電力零售價格相當的程度,達到“電網平價”的地區越來越多。在美國,夏威夷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部分地區已經達到。而且,在5年內,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也將加入進來,有的推算認為,如果采用分時段收費制度,正確評估高峰時的價格,達到“電網平價”的州將達到14個。一些看法還認為,德國的家庭也已經達到了“電網平價”。經過行業重組,規模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光伏發電的飛躍式普及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歐洲帶動了市場的擴大,美國、中國、日本、新興市場國家也緊隨其后。美國通過奧巴馬政府的綠色新政擴大支持,再加上價格驟跌的幫助,在綠色新政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011年,年建設量加倍,突破了100萬千瓦的大關。日本從自民黨政府時代就對光伏發電實施特殊優惠,國內需求穩步增加,成為了全球關注的成長地區。中國、印度、中南美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借助降價實現了快速增長。總而言之,這2~3年的電池板價格大跌激發了需求。
即使收購價格下降,建設量依然堅挺的德國
在此,筆者要談一談曾經通過光伏發電的普及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引領世界,但日后受到中國企業的排擠,而且面臨沉重財政負擔等問題的德國。
德國依然是光伏產業的主角。2004年通過加強FIT使光伏發電產業的形態從根本發生了變化,這已經成為歷史。雖然西班牙通過實施大膽的優惠政策一度搶走首位的寶座,但德國幾乎穩坐建設量榜首。這2年700萬千瓦的年建設量令人吃驚。繼2010年之后,2011年的建設量也達到了700萬千瓦。在收購價格日益低下,已經相當之低的情況下,這一成績可謂壯舉(?)。雖然一些消極看法認為增長已經停止,但對于日照條件并不優越的德國,如此高水準理應得到稱贊。憑著上述成績,在發電需求量中所占比例提高到3%,在2020年之前提高到10%,實現這一目標亦有可能。
對于上面驚人的數字,大多數看法認為這是收購價格下調前的搶購需求(每半年修改一次收購價格),因為從基本上來說,家庭等建設方已經在電池板的價格大跌中獲利。電池板價格下跌的速度要高于收購價格下調的速度。電池板價格在這1年間降到了2分之1,而系統價格在6年間下調了6成(資料5)。
以中國企業為主的產能擴張競爭催生出龐大的庫存,消化庫存的地方自然是建設余地相對最大的國家,也就是德國。
短期的消化主體是自家發電,也就是家庭和工廠房頂等現場發電。有定期投資性質的實用規模的電源開發缺乏即效性、即時性。按照彭博的推測,可再生能源2010年的意外亮點是“小規模分散電源”的飛躍式增加,電源是光伏發電,地點是德國。2011年的格局估計也基本相同。僅12月的需求就達到了200萬~300萬千瓦。
德國國內的評價出現分歧
超出預計的大量建設在德國引發了諸多討論。討論圍繞財政負擔和電費漲價的負擔過重展開。認為光伏發電的建設成本高、利用率低,作為可再生能源推進措施效率差的意見增多。光伏占可再生能源補貼的6成,但在電力中卻只占3%。2011年,可再生能源占電力的比例達到了2成。
由于中國企業的進軍和大幅降價,以生產商為主,關于光伏發電相關企業經營低迷也是議論紛紛。以4月3日宣布申請適用《公司更生法》的Q-Cells為首,多年前活躍在市場上的企業倒閉、關閉營業所、停業的情況頻發。而且,在低壓地區大量建設會增加供電的不穩定性,這一點也在逐漸成為現實。
在這種形勢下,進入2012年后,關于光伏發電,有意見提出應廢止電力收購、進一步大幅下調價格。其內容是廢止家用以外的收購,大幅下調家用價格。這項制度修改的詳情將公開發表,征求國民的意見。
日本的報道著重強調的是德國FIT制度的失敗,但這基本上是光伏發電的問題,畢竟家用還將延續。而且,聯邦環境部長羅特根對援助可再生能源態度積極,反復表示“得到了多數國民的支持”。
強力的德國產業高度化政策
只要在本國內建設光伏發電,就會發生安裝和維護等業務。如今,開發外設、控制技術和降低成本已經初具成效。光伏發電不只是光伏單元和模塊。把產生的直流電轉變成交流并進行控制的逆變器是附加值更高的功率電子產品。在開發此類控制技術方面,德國走在世界前列。
此類控制技術不僅是光伏,還是風力發電和有望普及的所有分散型系統的關鍵。在蓄電池開發中也處于有利位置。在某些地區,網絡供求控制技術的開發環境即將得到完善。這可能會被稱為產業技術和系統的高度化。
而且,以電池板的生產設備為首,全球通用的研究開發很多,技術正在向世界的生產基地——中國等亞洲地區大量輸出。之所以受到中國廉價電池板的沖擊,卻不指控其傾銷,大概是因為降低成本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而且德國正在銷售生產設備等高附加值的相關產品。在某種意義上,二者屬于互惠(更密切?)關系。關于這一點,有看法指出,大多把技術囤積在集團內部的日本企業正在逐漸喪失技術實力。
如上所述,(也有看法認為)光伏發電之所以在收購價格降低的局面下爆炸式增加,這不僅是因為搶購需求,也是因為隨著電池板降價、電費漲價,距離電網平價已經越來越近。在這種情況下,普及有望自發進行。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不僅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歐洲的逆變器等高附加值的周邊產品也在逐漸進入日本。雖然探討可再生能源的課題無可厚非,但不能忘記的是,為了追求進一步的高度化,世界已經走在了前頭。(《日經商務在線》特約撰稿人:山家公雄)
與此同時,世界市場在繼續擴大,即將實施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的日本也成為了全球關注的成長市場。百萬瓦級太陽能受到的期待異常高漲。
筆者計劃分幾次介紹光伏發電的動向。這一次要介紹的是急劇變化的世界市場動向。
盡管歐洲經濟危機,世界市場2011年依然擴大
2010年,全球建設的光伏發電約為1700萬千瓦。產業規模約為8萬億日元。在市場規模之中,需求方面,歐盟占8成;電池板生產方面,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占6成,日本占1成(資料1)。大多數企業雖然總部設在歐美,但工廠都在亞洲。處于亞洲制造歐洲銷售的格局。從種類來看,晶體硅類占9成,以化合物類為主的薄膜類占1成。2011年,受到歐洲經濟危機的影響,需求低迷的傳言不脛而走,但快報值顯示,當年建設的容量約為2600萬千瓦。
![]() |
資料1.太陽能電池產量(2010年) (資料)PV News.2011.5以及PV News.2011.7 (出處)經濟產業省 |
進入2000年以后,光伏發電的建設量一直維持著高增長。從年建設量來看,2006年為158萬千瓦,2007年為251萬千瓦,2008年為617萬千瓦,2009年為726萬千瓦,2010年為1663萬千瓦,增長十分迅速。2010年,德國共建設容量741萬千瓦,以驚人的數字占到了整體的44%,繼2009年(381萬千瓦,增幅52%)之后繼續發揮了帶頭作用。截至2010年底,總建設量已經達到了3953萬千瓦(資料2,出處EPIA:European Photovoltaic Industry Association)。
![]() |
資料2.世界的光伏發電建設量變化和預期 (注)各國的2015年預測值為Moderate值與Policy-Driven值的平均值 (資料)EPIA Global-Market-Outlook2015(2011/5) (出處)Solar Frontier株式會社 |
EPIA對2011年到2015年的建設量進行了預測,低增長型預計年增長7.6%,政策指導型預計年增長21.5%。前者為2011年1333萬千瓦,2015年2115萬千瓦,后者則為2011年2393萬千瓦,2015年4390萬千瓦。
2011年,專業雜志《PVeye》根據各種快報值進行了推測,推測的建設量為2610萬千瓦(26.1吉瓦),遠高于EPIA的預測。最初雖然曾有低迷的報道,但隨著電池板價格急劇崩盤,需求受到激發,最終實現了大幅增加。德國繼續維持7.5吉瓦的高水準,意大利達到8吉瓦,美國翻番到1.8~1.9吉瓦,首次突破了100萬千瓦大關。除此之外,日本、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呈現增勢。2011年雖然最終增幅較大,但這種增加是因為企業為解決龐大的庫存增加而實施降價,在下半年,尤其是12月實現的突飛猛進。
另一方面,以中國企業為主的積極投資還在繼續,供應陷于過剩。第一太陽能公司的資料顯示,世界的模塊產量以8.1吉瓦(2009年)、20.7吉瓦(2010年)、24.2吉瓦(2011年)的速度推移,產能也從13.6吉瓦(2009年)逐漸增加到了26.1吉瓦(2010年)、36.3吉瓦(2011年)(資料3)。
![]() |
資料3.世界的光伏模塊產量和產能的變化 (出處)第一太陽能 |
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雖然存在需求停滯的因素,但投資和生產明顯過多。因此,電池板價格正在驟降。2年間跌了5成左右。有報道稱,在主戰場德國,僅2011年1年,價格就下跌了約5成。當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各地企業都面臨著虧損,今后必將進入消耗戰,導致行業進行重組。
至于今后,正如EPIA的預測,市場有望繼續擴大。在提供FIT援助,以現場(在用電場所發電)為主導的歐洲,由于形勢隨政策動向而變,預測比較困難,但估計會呈現出收購價格降低與成本降低的對立格局。
美國在聯邦政府的投資減稅和州政府的RPS制度下,提出了許多住宅用途以及發電站規模的大規模投資計劃,需求有望穩定增加。
中國雖然是世界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但國內市場小,逾9成產品需要出口,在對歐出口難以指望的情況下,中國已經采取了拉動內需的措施(金太陽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即將實施FIT的日本市場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電池板價格下跌的明與暗
下面來進一步介紹最近的形勢。光伏發電和風力一直引領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經濟效益和潛力方面,風力率先表現出了穩定增長,但光伏也緊隨其后,實現了快速發展。根據彭博社的推算,2010年,光伏發電的投資額力壓風力榮登榜首。
光伏發電具有以下特征:(1)只要日照時間達到一定程度,隨處都可建設;(2)從小規模現場發電到發電站,模式多樣化;(3)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也可建設;(4)可在短期內建設;(5)作為基礎設備的太陽能電池板趨于大眾化,隨著眾多企業參與市場,價格已經驟跌。
雖然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社會負擔沉重,在政策延續方面存在不穩定性,但是,世界的各個角落隨時都會有龐大的需求產生。光伏發電在不斷更換先導者的同時,整體維持著大的發展。2004年,隨著德國推行大膽的FIT制度,歐洲引領的高速發展時代到來了。在歐洲,主角也在發生改變,其中反映了政府扶助力度的強弱。
德國率先推行FIT,成為了歐洲的示范。之后,西班牙的需求激增,但是,由于扶持措施過于激進,需求很快銳減,被稱為“西班牙沖擊”,導致電池板庫存激增。
而隨著低價產品流入相對有利的德國,該國的需求出現暴漲。以現場發電為主,德國在2010年和2011年創下了建設700萬千瓦的驚人紀錄。如今,負擔激增正在逐漸成為社會問題,圍繞援助方式已經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其間,意大利、法國、捷克發展迅速,有推算認為2011年意大利的建設量達到800萬千瓦,已經超過了德國。在歐洲,經濟危機、財政危機雖然形成了制約,但低價格產品如洪水一般涌入相對有利的國家,最終帶來了高增長。
受經濟危機影響,需求增加低于預期;以中國企業為主,持續的大規模投資造成供應能力增加過度,在這兩個側面的相互作用下,大約2年間,電池板價格已經跌到了一半左右(資料4)。
![]() |
資料4.美國的晶體硅模塊價格變化(2009~2011) (出處)GTM Research |
目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絕大多數企業都陷入大幅虧損,呈現出了消耗戰的態勢。行業重組勢必到來。從現實來看,在美國和歐洲,被迫倒閉、關閉、縮小的企業已經成為談論的重點。在美國,Solyndra、Evergreen Solar、BP Solar等企業陸續破產、撤退,行業豪杰SunPower公司也接受了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出資。德國的Q-Cells、Solon等企業也陷入了經營危機。
而另一方面,降價效果巨大,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的業務在多樣化的同時呈現出活躍勢頭,已經愈發貼近百姓生活。在電費高的地區,光伏建設成本已經降低到了與電力零售價格相當的程度,達到“電網平價”的地區越來越多。在美國,夏威夷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部分地區已經達到。而且,在5年內,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也將加入進來,有的推算認為,如果采用分時段收費制度,正確評估高峰時的價格,達到“電網平價”的州將達到14個。一些看法還認為,德國的家庭也已經達到了“電網平價”。經過行業重組,規模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光伏發電的飛躍式普及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歐洲帶動了市場的擴大,美國、中國、日本、新興市場國家也緊隨其后。美國通過奧巴馬政府的綠色新政擴大支持,再加上價格驟跌的幫助,在綠色新政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011年,年建設量加倍,突破了100萬千瓦的大關。日本從自民黨政府時代就對光伏發電實施特殊優惠,國內需求穩步增加,成為了全球關注的成長地區。中國、印度、中南美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借助降價實現了快速增長。總而言之,這2~3年的電池板價格大跌激發了需求。
即使收購價格下降,建設量依然堅挺的德國
在此,筆者要談一談曾經通過光伏發電的普及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引領世界,但日后受到中國企業的排擠,而且面臨沉重財政負擔等問題的德國。
德國依然是光伏產業的主角。2004年通過加強FIT使光伏發電產業的形態從根本發生了變化,這已經成為歷史。雖然西班牙通過實施大膽的優惠政策一度搶走首位的寶座,但德國幾乎穩坐建設量榜首。這2年700萬千瓦的年建設量令人吃驚。繼2010年之后,2011年的建設量也達到了700萬千瓦。在收購價格日益低下,已經相當之低的情況下,這一成績可謂壯舉(?)。雖然一些消極看法認為增長已經停止,但對于日照條件并不優越的德國,如此高水準理應得到稱贊。憑著上述成績,在發電需求量中所占比例提高到3%,在2020年之前提高到10%,實現這一目標亦有可能。
對于上面驚人的數字,大多數看法認為這是收購價格下調前的搶購需求(每半年修改一次收購價格),因為從基本上來說,家庭等建設方已經在電池板的價格大跌中獲利。電池板價格下跌的速度要高于收購價格下調的速度。電池板價格在這1年間降到了2分之1,而系統價格在6年間下調了6成(資料5)。
![]() |
資料5.德國的光伏發電價格變化 -100kW以下的房頂系統均價- (出處)Greentech Media |
以中國企業為主的產能擴張競爭催生出龐大的庫存,消化庫存的地方自然是建設余地相對最大的國家,也就是德國。
短期的消化主體是自家發電,也就是家庭和工廠房頂等現場發電。有定期投資性質的實用規模的電源開發缺乏即效性、即時性。按照彭博的推測,可再生能源2010年的意外亮點是“小規模分散電源”的飛躍式增加,電源是光伏發電,地點是德國。2011年的格局估計也基本相同。僅12月的需求就達到了200萬~300萬千瓦。
德國國內的評價出現分歧
超出預計的大量建設在德國引發了諸多討論。討論圍繞財政負擔和電費漲價的負擔過重展開。認為光伏發電的建設成本高、利用率低,作為可再生能源推進措施效率差的意見增多。光伏占可再生能源補貼的6成,但在電力中卻只占3%。2011年,可再生能源占電力的比例達到了2成。
由于中國企業的進軍和大幅降價,以生產商為主,關于光伏發電相關企業經營低迷也是議論紛紛。以4月3日宣布申請適用《公司更生法》的Q-Cells為首,多年前活躍在市場上的企業倒閉、關閉營業所、停業的情況頻發。而且,在低壓地區大量建設會增加供電的不穩定性,這一點也在逐漸成為現實。
在這種形勢下,進入2012年后,關于光伏發電,有意見提出應廢止電力收購、進一步大幅下調價格。其內容是廢止家用以外的收購,大幅下調家用價格。這項制度修改的詳情將公開發表,征求國民的意見。
日本的報道著重強調的是德國FIT制度的失敗,但這基本上是光伏發電的問題,畢竟家用還將延續。而且,聯邦環境部長羅特根對援助可再生能源態度積極,反復表示“得到了多數國民的支持”。
強力的德國產業高度化政策
只要在本國內建設光伏發電,就會發生安裝和維護等業務。如今,開發外設、控制技術和降低成本已經初具成效。光伏發電不只是光伏單元和模塊。把產生的直流電轉變成交流并進行控制的逆變器是附加值更高的功率電子產品。在開發此類控制技術方面,德國走在世界前列。
此類控制技術不僅是光伏,還是風力發電和有望普及的所有分散型系統的關鍵。在蓄電池開發中也處于有利位置。在某些地區,網絡供求控制技術的開發環境即將得到完善。這可能會被稱為產業技術和系統的高度化。
而且,以電池板的生產設備為首,全球通用的研究開發很多,技術正在向世界的生產基地——中國等亞洲地區大量輸出。之所以受到中國廉價電池板的沖擊,卻不指控其傾銷,大概是因為降低成本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而且德國正在銷售生產設備等高附加值的相關產品。在某種意義上,二者屬于互惠(更密切?)關系。關于這一點,有看法指出,大多把技術囤積在集團內部的日本企業正在逐漸喪失技術實力。
如上所述,(也有看法認為)光伏發電之所以在收購價格降低的局面下爆炸式增加,這不僅是因為搶購需求,也是因為隨著電池板降價、電費漲價,距離電網平價已經越來越近。在這種情況下,普及有望自發進行。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不僅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歐洲的逆變器等高附加值的周邊產品也在逐漸進入日本。雖然探討可再生能源的課題無可厚非,但不能忘記的是,為了追求進一步的高度化,世界已經走在了前頭。(《日經商務在線》特約撰稿人:山家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