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已是世界第一,卻沒一家“國際大牌”研究機構;也沒標準測試中心,國內樣品只能送出國測試,常被拖延時間而雙腳跳……劉正新回國,心里裝著一個個目標——中科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嘉定分部,一座閑置了30多年的老樓最近被翻新,新成立的新能源技術中心入駐其中,當家人劉正新,是今年國家“千人計劃”引進的太陽能電池專家。
在太陽能電池研發(fā)領域,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日本的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都是國際大牌機構;雖然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已是世界第一,卻還沒有一家這樣等級的研究機構。
全球科學家用不同材料研制出各種太陽能電池,其總體發(fā)展進程可以繪制成一張“版圖”,上面有許多個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旁都標注著發(fā)明機構、發(fā)明人——發(fā)明人里有不少華人,卻找不到一家中國的研發(fā)機構。
劉正新回國,就是想給這張圖添上“中國節(jié)點”,“也讓新能源技術中心擁有世界知名度!”
提高電池效率“等不起”
劉正新在日本工作了16年多,曾把球形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從7%以下提高到12%以上;還曾在厚度為100微米的單晶硅片上,取得了17.3%的轉換效率。他曾承擔和參與過5個日本新能源產業(yè)技術綜合機構(NEDO)的太陽能電池研發(fā)項目,擁有7項日本專利。
“到2020年,研究開發(fā)轉換效率達到25%以上的晶體硅和高效銅銦鎵硒薄膜太陽電池的技術路線。”回國后,劉正新提出工作目標,并做成展板掛在會議室里,隨時提醒每位科研人員。
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研發(fā)設備極其精密復雜,為此新能源技術中心建了兩間一萬級凈化室:一間設置中國第一套薄膜硅/晶體硅異質結(HIT)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中試研發(fā)線,不僅可研發(fā)關鍵技術,還有1兆瓦以上的中試能力;另一間設置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中試研發(fā)平臺,劉正新準備在這里突破最關鍵、最困難的硒化技術。
一般而言,這么大的試驗平臺,安裝調試至少要半年以上,他說“等不起”,硬是在1個多月里就讓實驗室運轉起來了。“那段時間我?guī)缀趺刻於济Φ缴钜箖扇c,”他說,實驗設備要保證安全,還要保證順利運行、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可靠。他親自設計了幾乎所有設備的安放、連接,細致到幾乎每個接點。
設備安裝時,他要求工作人員和學生都必須在旁邊看著,不懂就問——“這可都是基本功!”他說,這樣今后他們操作設備和做實驗才能保證質量,“不管別的實驗室怎么做,我們就是要這樣把每一步都做實在、做好。”
讓太陽能“遍地開花”
這幢小樓的走廊里,堆滿了幾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yè)送來的光伏組件。不但送來產品,有些公司還提供研究經費。
因為劉正新正著手要做的一個課題,可能為這些廠家在市場打拼中贏得先機。這個課題是研究太陽能電池組件在中國各種氣候條件下的可靠性,并且研發(fā)適合不同區(qū)域氣候、環(huán)境特點的“個性化”組件——爭取既讓電池更“長壽”,又降低成本。
東北寒冷多雪、西北干燥多沙、西南潮濕多雨、東部城市汽車尾氣污染嚴重,而沿海灘涂地區(qū)海風中含鹽分……溫度、濕度、空氣中懸浮微粒的多少,都會影響太陽能電池板的發(fā)電性能和使用壽命,劉正新說,他們將分析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及其影響,找出最佳方案,讓落戶到每一地點的太陽能電池都發(fā)揮最大效用。
小樓里有些局部還在裝修,而屋頂上,太陽能電池組件早已布好陣列。他們建了個20千瓦的室外發(fā)電站,晶體硅、薄膜硅太陽能電池已經開始工作,還有別的幾種正待安裝。
劉正新彎下腰,指點記者看電池背后一個黑色小盒子。小盒子負責收集電池板工作的各種數據,通過網線傳到樓內的電腦里,再傳到中央計算機;而屋頂一角,一個自動氣象儀正實時記錄下溫度、濕度、風向、風力。“把這些數據擬合起來,就可以嘗試分析天氣條件與太陽能電池工作效率的關系。”
他說,這個屋頂電站是做試驗的,等把數據采集分析系統(tǒng)調試好,準備把它復制到全國5個不同特征氣候條件的地區(qū)。“在野外,太陽能電池的工作環(huán)境常有想不大到的情況,比如在海島上會落上大量海鳥鳥糞,這該怎么辦?”都是應用課題。
改變“中國器件海外測試”
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已經占到世界一半以上,卻連一家太陽能電池標準測試中心都沒有。
當劉正新準備回國時,有朋友對他說:“你回去一定要為中國建一個測試中心!中國產業(yè)這么大,沒個測試機構怎么行?”
太陽能電池標準測試中心,目前全球有3家,分別在美國、日本和德國。在日本,劉正新碰到過不少中國企業(yè)因測試拖延被急得雙腳跳,心急火燎找他幫忙。“人家的實驗室一般總是先滿足本國的測試需求,有多余能力,再測國外樣品。太陽能產業(yè)發(fā)展迅速,測試一拖兩三個月,誰等得起?”
不過,這樣的中心要達到IEC國際標準、要得到同類實驗室的認可,難度極高;且不說實驗室要恒溫恒濕,測試設備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要高,更得具備強勁的技術實力,能針對不同類型、型號的太陽能器件,研究設定不同的測試參數,太陽能電池在快速升級,測試技術也要不斷發(fā)展……
今年年初,微系統(tǒng)所與日本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簽訂了建立太陽能電池標準測試中心的合作協(xié)議。如今這個測試實驗室剛開始裝修,儀器還在購買,劉正新已派出一名副研究員去日本的測試中心深造,“先去3個月,回來工作一段時間,再去,也要派其他人去、定期請日本專家過來……”他要努力培養(yǎng)一批專才,以國際水平來運營這中國第一個測試中心。
在太陽能電池研發(fā)領域,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日本的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都是國際大牌機構;雖然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已是世界第一,卻還沒有一家這樣等級的研究機構。
全球科學家用不同材料研制出各種太陽能電池,其總體發(fā)展進程可以繪制成一張“版圖”,上面有許多個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旁都標注著發(fā)明機構、發(fā)明人——發(fā)明人里有不少華人,卻找不到一家中國的研發(fā)機構。
劉正新回國,就是想給這張圖添上“中國節(jié)點”,“也讓新能源技術中心擁有世界知名度!”
提高電池效率“等不起”
劉正新在日本工作了16年多,曾把球形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從7%以下提高到12%以上;還曾在厚度為100微米的單晶硅片上,取得了17.3%的轉換效率。他曾承擔和參與過5個日本新能源產業(yè)技術綜合機構(NEDO)的太陽能電池研發(fā)項目,擁有7項日本專利。
“到2020年,研究開發(fā)轉換效率達到25%以上的晶體硅和高效銅銦鎵硒薄膜太陽電池的技術路線。”回國后,劉正新提出工作目標,并做成展板掛在會議室里,隨時提醒每位科研人員。
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研發(fā)設備極其精密復雜,為此新能源技術中心建了兩間一萬級凈化室:一間設置中國第一套薄膜硅/晶體硅異質結(HIT)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中試研發(fā)線,不僅可研發(fā)關鍵技術,還有1兆瓦以上的中試能力;另一間設置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中試研發(fā)平臺,劉正新準備在這里突破最關鍵、最困難的硒化技術。
一般而言,這么大的試驗平臺,安裝調試至少要半年以上,他說“等不起”,硬是在1個多月里就讓實驗室運轉起來了。“那段時間我?guī)缀趺刻於济Φ缴钜箖扇c,”他說,實驗設備要保證安全,還要保證順利運行、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可靠。他親自設計了幾乎所有設備的安放、連接,細致到幾乎每個接點。
設備安裝時,他要求工作人員和學生都必須在旁邊看著,不懂就問——“這可都是基本功!”他說,這樣今后他們操作設備和做實驗才能保證質量,“不管別的實驗室怎么做,我們就是要這樣把每一步都做實在、做好。”
讓太陽能“遍地開花”
這幢小樓的走廊里,堆滿了幾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yè)送來的光伏組件。不但送來產品,有些公司還提供研究經費。
因為劉正新正著手要做的一個課題,可能為這些廠家在市場打拼中贏得先機。這個課題是研究太陽能電池組件在中國各種氣候條件下的可靠性,并且研發(fā)適合不同區(qū)域氣候、環(huán)境特點的“個性化”組件——爭取既讓電池更“長壽”,又降低成本。
東北寒冷多雪、西北干燥多沙、西南潮濕多雨、東部城市汽車尾氣污染嚴重,而沿海灘涂地區(qū)海風中含鹽分……溫度、濕度、空氣中懸浮微粒的多少,都會影響太陽能電池板的發(fā)電性能和使用壽命,劉正新說,他們將分析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及其影響,找出最佳方案,讓落戶到每一地點的太陽能電池都發(fā)揮最大效用。
小樓里有些局部還在裝修,而屋頂上,太陽能電池組件早已布好陣列。他們建了個20千瓦的室外發(fā)電站,晶體硅、薄膜硅太陽能電池已經開始工作,還有別的幾種正待安裝。
劉正新彎下腰,指點記者看電池背后一個黑色小盒子。小盒子負責收集電池板工作的各種數據,通過網線傳到樓內的電腦里,再傳到中央計算機;而屋頂一角,一個自動氣象儀正實時記錄下溫度、濕度、風向、風力。“把這些數據擬合起來,就可以嘗試分析天氣條件與太陽能電池工作效率的關系。”
他說,這個屋頂電站是做試驗的,等把數據采集分析系統(tǒng)調試好,準備把它復制到全國5個不同特征氣候條件的地區(qū)。“在野外,太陽能電池的工作環(huán)境常有想不大到的情況,比如在海島上會落上大量海鳥鳥糞,這該怎么辦?”都是應用課題。
改變“中國器件海外測試”
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已經占到世界一半以上,卻連一家太陽能電池標準測試中心都沒有。
當劉正新準備回國時,有朋友對他說:“你回去一定要為中國建一個測試中心!中國產業(yè)這么大,沒個測試機構怎么行?”
太陽能電池標準測試中心,目前全球有3家,分別在美國、日本和德國。在日本,劉正新碰到過不少中國企業(yè)因測試拖延被急得雙腳跳,心急火燎找他幫忙。“人家的實驗室一般總是先滿足本國的測試需求,有多余能力,再測國外樣品。太陽能產業(yè)發(fā)展迅速,測試一拖兩三個月,誰等得起?”
不過,這樣的中心要達到IEC國際標準、要得到同類實驗室的認可,難度極高;且不說實驗室要恒溫恒濕,測試設備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要高,更得具備強勁的技術實力,能針對不同類型、型號的太陽能器件,研究設定不同的測試參數,太陽能電池在快速升級,測試技術也要不斷發(fā)展……
今年年初,微系統(tǒng)所與日本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簽訂了建立太陽能電池標準測試中心的合作協(xié)議。如今這個測試實驗室剛開始裝修,儀器還在購買,劉正新已派出一名副研究員去日本的測試中心深造,“先去3個月,回來工作一段時間,再去,也要派其他人去、定期請日本專家過來……”他要努力培養(yǎng)一批專才,以國際水平來運營這中國第一個測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