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及可再生能源為宗旨的全量收購制度已于7月1日起在日本實施。因為確保利潤的關鍵在于先行,所以以發電業務為中心,其他行業的企業紛紛開始參與。不可能所有企業都成為贏家,日本可再生能源狂想曲的前景尚未可知。
“發電公司都想著趕上頭班車。最近就接到了近20個商談意向。”
開展百萬瓦級太陽能(大規模光伏電站)設備設計和施工業務的明電舍公司能源系統部長鈴木岳夫這樣說道。該公司在山梨縣建設的輸出功率為1萬千瓦(kW)的百萬瓦級太陽能已于2012年1月啟用,相同規模項目的商談意向還在源源不斷地涌來。
日立制作所計劃在茨城縣新建風力發電設備組裝廠。現在的主力產品是發電能力為2000kW的機型,今后該公司計劃為海上發電開發5000kW等大型機型。
可再生能源市場到2020年將擴大到10萬億日元規模——可再生能源全量固定價格收購制度將促使電力公司擴大對于利用陽光、風力、中小水力等能源生產的電力以固定價格收購。但是,根據2012年6月1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最終確定的制度,能夠確保享受到有利的收購價格(如表)的,僅限于在2013年3月之前接受認證,向電力公司提出了申請的發電公司。
由于每年都要調整價格,“說不定只有第一年參與的企業能夠享受到好條件。如果部件和設備的訂單蜂擁而至的話,我們甚至有可能意外收不回訂單上的金額”(大型設備生產商)。
最受關注的是光伏發電。除了太陽能電池廠商之外,軟銀、NTT、近畿日本鐵道等其他行業的企業也都相繼涉足。在二級市場上,表示有意參與售電的企業越來越多,羅森副社長玉塚元一曾經宣稱,“按照現在的收購價格,完全可以盈利”。這是因為與風力和地熱等相比,光伏發電在選址和環境影響評價上比較省事,能在短期內上手。
在預計為250萬kW的2012年度可再生能源之中,相當于8成的約200萬kW預計將是住宅光伏發電。按照太陽光發電協會代表理事片山干雄(夏普會長)的設想,太陽能電池的供貨量“有可能是上年2~3倍,達到250萬kW以上”。
效益之低出乎意料
效益之低出乎意料
不過,與市場的熱鬧對照鮮明,對于發電和售電等業務是否是具有投資吸引力問題,反而是冷靜的看法居多。
就連即將投資約250億日元,在鹿兒島縣建設國內最大級別的7萬kW百萬瓦級太陽能的京瓷都表示“效益還在探討之中。我們預定在15~20年內收回投資,并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該公司)。
在收購制度中,表示投資效益的指標IRR(內部收益率)設定為光伏發電(10kW以上)6%,風力(20kW以上)8%。與動不動就拿10%以上做標準的企業業務投資相比,收益談不上高。
與京瓷合作建設百萬瓦級太陽能的IHI表示,“投資效率低于公司內部標準。參與主要是為了有效利用為造船廠取得的閑置土地”(該公司)。3年間建設了20多處百萬瓦級太陽能的NTT則表示,“主要目的是獲得發電站施工和維護運行的技術經驗”(子公司日本NTT設施公司)。在各公司的背后,似乎也隱藏著提升企業環保形象的意圖和沒有更好的投資對象的實際情況。
前景看好的是向發電站提供材料和設備的企業。就光伏發電而言,就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架臺”、把直流電流轉換成交流的功率調節器(電力轉換裝置)等。
新日本制鐵已經把強化了耐腐蝕性的架臺用高性能鋼材的產能提高到了2.5倍。明電舍也計劃使2014財年電源調節器的銷售額增加到2011財年的4倍。
周邊服務業務的動態也非常活躍。人才派遣公司Intelligence在4月推出了培養有意從事新能源工作的人才并向企業派遣的業務。該公司表示,“多數太陽能企業都發覺缺少銷售員”(業務開發部新業務開發部經理關根隆行),業務的重點將放在向安裝太陽能面板的電氣設備公司派遣銷售員之上。
著名電氣制品性能檢查公司德國萊茵檢測認證服務于4月在大阪市開設了日本國內第三座大型試驗設施。社長兼CEO(首席執行官)Manfred Bayerlein意氣風發地表示,“我們希望在2012年內為大約10座發電設施提供發電量和耐久性等檢測服務。在今后還將涉足風力和地熱相關的性能檢測”。
性能低下、倒閉保險隨之問世
另一方面,稱得上是主角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卻籠罩在不安之中。此前在國內市場上,日本產品因技術水平和品牌而受歡迎,國內面板廠商也確保了一定的收益,但隨著全量收購制度的實施,需求擴大,日本產品與中國生產的低價電池板的競爭激化。受到全球性電池板價格下跌的影響,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的當前業績在不斷惡化。
預定開展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的企業多數都明確表示“以日本廠商為中心挑選,但不排除海外產品”。率先實施這項制度的德國如今已經卷入了價格競爭,該國最大的生產商Q-Cells已于2012年4月破產。
對此,太陽光發電協會代表理事片山表現出了危機感,“不能讓粗制濫造的電池板和施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我們希望產業能夠實現健康發展”。
日本國內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夏普將針對住宅用途,以1萬人/年的規模,開展面向經銷商和施工者的進修,爭取借此提高發電品質。京瓷和昭和殼牌石油子公司Solar Frontier也將強化維護和咨詢服務。此舉雖然是為了避免與中國廠商打價格戰,通過展現品質和服務的優勢確保收益,但勝算還不得而知。
周圍的目光并不樂觀。深知歐洲收購制度實情的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已經在日本推出了應對太陽能電池性能低下、生產商倒閉風險的保險項目。“來自心存不安的發電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咨詢越來越多”(該公司)。
全量收購制度的目的是使可再生能源在未來成為不依靠補貼的自立型產業。收購資金將分攤到企業和消費者的電費之中。但從現實來看,現在可以肯定給出結論的,似乎只有銷售倒閉保險的公司會是“可再生能源狂想曲”的贏家。(記者:田中 深一郎,阿部 貴浩,宇賀神 宰司,飯山 辰之介)
“發電公司都想著趕上頭班車。最近就接到了近20個商談意向。”
開展百萬瓦級太陽能(大規模光伏電站)設備設計和施工業務的明電舍公司能源系統部長鈴木岳夫這樣說道。該公司在山梨縣建設的輸出功率為1萬千瓦(kW)的百萬瓦級太陽能已于2012年1月啟用,相同規模項目的商談意向還在源源不斷地涌來。
日立制作所計劃在茨城縣新建風力發電設備組裝廠。現在的主力產品是發電能力為2000kW的機型,今后該公司計劃為海上發電開發5000kW等大型機型。
可再生能源市場到2020年將擴大到10萬億日元規模——可再生能源全量固定價格收購制度將促使電力公司擴大對于利用陽光、風力、中小水力等能源生產的電力以固定價格收購。但是,根據2012年6月1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最終確定的制度,能夠確保享受到有利的收購價格(如表)的,僅限于在2013年3月之前接受認證,向電力公司提出了申請的發電公司。
由于每年都要調整價格,“說不定只有第一年參與的企業能夠享受到好條件。如果部件和設備的訂單蜂擁而至的話,我們甚至有可能意外收不回訂單上的金額”(大型設備生產商)。
最受關注的是光伏發電。除了太陽能電池廠商之外,軟銀、NTT、近畿日本鐵道等其他行業的企業也都相繼涉足。在二級市場上,表示有意參與售電的企業越來越多,羅森副社長玉塚元一曾經宣稱,“按照現在的收購價格,完全可以盈利”。這是因為與風力和地熱等相比,光伏發電在選址和環境影響評價上比較省事,能在短期內上手。
在預計為250萬kW的2012年度可再生能源之中,相當于8成的約200萬kW預計將是住宅光伏發電。按照太陽光發電協會代表理事片山干雄(夏普會長)的設想,太陽能電池的供貨量“有可能是上年2~3倍,達到250萬kW以上”。
效益之低出乎意料
效益之低出乎意料
不過,與市場的熱鬧對照鮮明,對于發電和售電等業務是否是具有投資吸引力問題,反而是冷靜的看法居多。
就連即將投資約250億日元,在鹿兒島縣建設國內最大級別的7萬kW百萬瓦級太陽能的京瓷都表示“效益還在探討之中。我們預定在15~20年內收回投資,并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該公司)。
京瓷等將在鹿兒島縣建設日本最大級別的百萬瓦級太陽能發電站(上為效果圖)。日立制作所正在研究新建風力發電工廠。下圖為茨城縣Wind Power神棲海上風力發電場 |
在收購制度中,表示投資效益的指標IRR(內部收益率)設定為光伏發電(10kW以上)6%,風力(20kW以上)8%。與動不動就拿10%以上做標準的企業業務投資相比,收益談不上高。
與京瓷合作建設百萬瓦級太陽能的IHI表示,“投資效率低于公司內部標準。參與主要是為了有效利用為造船廠取得的閑置土地”(該公司)。3年間建設了20多處百萬瓦級太陽能的NTT則表示,“主要目的是獲得發電站施工和維護運行的技術經驗”(子公司日本NTT設施公司)。在各公司的背后,似乎也隱藏著提升企業環保形象的意圖和沒有更好的投資對象的實際情況。
前景看好的是向發電站提供材料和設備的企業。就光伏發電而言,就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架臺”、把直流電流轉換成交流的功率調節器(電力轉換裝置)等。
新日本制鐵已經把強化了耐腐蝕性的架臺用高性能鋼材的產能提高到了2.5倍。明電舍也計劃使2014財年電源調節器的銷售額增加到2011財年的4倍。
周邊服務業務的動態也非常活躍。人才派遣公司Intelligence在4月推出了培養有意從事新能源工作的人才并向企業派遣的業務。該公司表示,“多數太陽能企業都發覺缺少銷售員”(業務開發部新業務開發部經理關根隆行),業務的重點將放在向安裝太陽能面板的電氣設備公司派遣銷售員之上。
著名電氣制品性能檢查公司德國萊茵檢測認證服務于4月在大阪市開設了日本國內第三座大型試驗設施。社長兼CEO(首席執行官)Manfred Bayerlein意氣風發地表示,“我們希望在2012年內為大約10座發電設施提供發電量和耐久性等檢測服務。在今后還將涉足風力和地熱相關的性能檢測”。
性能低下、倒閉保險隨之問世
另一方面,稱得上是主角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卻籠罩在不安之中。此前在國內市場上,日本產品因技術水平和品牌而受歡迎,國內面板廠商也確保了一定的收益,但隨著全量收購制度的實施,需求擴大,日本產品與中國生產的低價電池板的競爭激化。受到全球性電池板價格下跌的影響,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的當前業績在不斷惡化。
預定開展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的企業多數都明確表示“以日本廠商為中心挑選,但不排除海外產品”。率先實施這項制度的德國如今已經卷入了價格競爭,該國最大的生產商Q-Cells已于2012年4月破產。
對此,太陽光發電協會代表理事片山表現出了危機感,“不能讓粗制濫造的電池板和施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我們希望產業能夠實現健康發展”。
日本國內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夏普將針對住宅用途,以1萬人/年的規模,開展面向經銷商和施工者的進修,爭取借此提高發電品質。京瓷和昭和殼牌石油子公司Solar Frontier也將強化維護和咨詢服務。此舉雖然是為了避免與中國廠商打價格戰,通過展現品質和服務的優勢確保收益,但勝算還不得而知。
周圍的目光并不樂觀。深知歐洲收購制度實情的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已經在日本推出了應對太陽能電池性能低下、生產商倒閉風險的保險項目。“來自心存不安的發電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咨詢越來越多”(該公司)。
全量收購制度的目的是使可再生能源在未來成為不依靠補貼的自立型產業。收購資金將分攤到企業和消費者的電費之中。但從現實來看,現在可以肯定給出結論的,似乎只有銷售倒閉保險的公司會是“可再生能源狂想曲”的贏家。(記者:田中 深一郎,阿部 貴浩,宇賀神 宰司,飯山 辰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