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陰雨。
在相繼遭遇了美國和歐盟的“雙反”之后,我國光伏行業又遭打擊。近日,印度反傾銷局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將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部分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外表示,印度市場狹小,去年安裝量尚不足1吉瓦,因此對中國企業影響不大,但也有多位業界人士表示,印度的跟風可能導致中國光伏企業在全球遭遇全面圍剿。
影響甚微
“我覺得即便印度政府立案,最后的結果也很可能是不了了之。”福能集團(Fire Energy)市場拓展總監袁華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她正負責該公司的印度市場業務。
在袁華看來,印度市場去年的光伏電站安裝量為700兆瓦,其中本國產的組件只占150兆瓦左右,另有200兆瓦左右來自美國等其他國家,而剩余近350兆瓦皆來自中國,“印度2011年的產能只有1吉瓦,實際產量則更小,若把中國、美國等通道
堵死,其國內的產量根本不可能滿足目前的安裝需求。”
“從另一方面來看,即便印度堵死了中美進口渠道,歐洲的產品也不可能進來。”袁華說,她表示,從價格來看,印度本土產品比中國產品貴10%左右,而歐洲產品則要比中國產品貴上30%左右,若大量采購歐洲光伏組件,則意味著印度政府需要增加大量財政補貼,這顯然不切合實際。
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裁謝瀟拓認為,印度光伏產品質量差價格高,與中國產品相比沒有任何競爭力,一般來說,中國產多晶硅組件轉化率能達到15%左右,而印度產品普遍在12%到13%左右,而其耐用度也遠不如中國產品,“如果沒有政府在扶植,印度本土光伏企業很難生存”。
印度政府此前曾力推光伏發電,在該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中,把其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從6%提高至15%,預計在2022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吉瓦。但同時也規定從2013年起,項目運營商必須采購其國內生產的光伏電池。
在江蘇一家光伏組件企業高管看來,印度“雙反”無論成功與否都對中國光伏產業影響很小,據他表示,目前在印度市場出貨量前三位的國內光伏企業分別為尚德、阿特斯和中電,這些出口總量加在一起不過十多億元,與歐洲的上千億元相比微乎其微。“印度政府的用意,顯然更多是想引導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廠,實現本地化生產和銷售。”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們是不可能去建廠的。”上述人士說,他認為,一方面印度的投資環境比較惡劣,缺電嚴重、土地昂貴、政府管理水平也較為低下,也無配套產業鏈,若投資建廠盈利基本無望;而另一方面來說,目前中國國內產能就已嚴重過剩,庫存嚴重,根本無能力再去國外擴張。
“印度市場充滿誘惑,但也面臨風險。”袁華說,她表示,印度目前人口眾多,經濟增速較快,同時電力缺口嚴重,這些都為光伏發電帶來機會,但同時,印度地方政府保護嚴重,政策壁壘繁多,也存在合同不履行等不誠信行為,因此會為投資帶來風險。
袁華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印多年以來一直存在貿易順差,印度政府一直嘗試扭轉貿易逆差,這無非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擴大對中國的出口,另一個是減少中國的進口,“如今看來,印度政府采取了減少進口這個消極措施,光伏行業則淪為了犧牲品。”
全面圍剿
眾多國內光伏企業們擔心,印度的“雙反”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會導致巴西等新興市場紛紛效仿,導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四面楚歌境地。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巴西很有可能跟風。”袁華說,她認為巴西一向會在貿易方面跟著美國的腳步走,若美國“雙反”終裁結果下來,巴西則有可能跟進,在她看來,印度和巴西已成為目前最受國內光伏企業熱捧的兩個新興市場,主要是因為目前這兩個國家的光伏發電剛剛起步,容易取得成倍的增長,但同時,兩者相似的地方都是,配套設施不全、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等,從而導致投資環境兇險。
早在2011年10月,美國對中國光伏“雙反”立案、歐盟“雙反”醞釀之時,中國光伏企業就開始尋找能替代歐美的其他新興市場,各大光伏巨頭曾紛紛表示將發展印度、巴西、非洲等市場,但目前來看收效甚微,數據顯示,目前歐美市場幾乎仍占據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80%,國內市場約占10%,而包括印度、巴西等在內的所謂新興市場只占10%,遠沒有達到企業們的預期。
與印度市場相比,巴西市場則更為狹小,根據巴西電力監管機構(ANEEL)報告,目前巴西光伏裝機量為20兆瓦,其中絕大多數被安裝于偏遠地區,屬于離網系統,而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鑒于高昂的成本,巴西的光伏產業將進展緩慢,預計至2017年新增光伏裝機量僅為700兆瓦,這只及印度2011年的安裝量。
另外曾被寄予希望的日本市場,目前發展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因為日本有眾多實力很強的本土光伏企業,日本政府在一些項目招標時優先選擇本土企業,排外現象屢現,而近期的釣魚島爭端更為中國光伏產品在日本未來的前景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謝瀟拓說,目前中國光伏產品已占全球總產能的50%,難免陷入各國的包圍戰之中,而面臨全球圍剿之下,光伏行業依靠的只能是國內市場的崛起。他表示,3年前,國內市場的安裝量幾乎為零,而到了去年則猛增到2吉瓦,而今年有望達到5吉瓦,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已遠高于歐美和印度等其他市場,“而且目前有消息說,原先到2015年的光伏安裝量有可能從20吉瓦調整到40吉瓦,這幾乎翻了一倍。”
“若根據這個計劃,從明年起,每年的安裝量有可能突破10吉瓦,這將極大地緩解國內光伏行業的過剩現狀。”謝說,不過他也認為,因為這些安裝量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幾年時間,因此很多企業已經等不起,在未來一兩年內仍將會有大批光伏企業倒掉,整個行業將重新整合。
“若2015年的國內安裝量能達到40吉瓦,屆時產能將從目前過剩的數倍減少到50%左右,這便是比較合理的區間,到時,國內市場則能占據企業銷售的一半以上,這樣中國光伏產業即便再次遭遇貿易戰,也能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謝瀟拓說。
中國光伏企業出口印度市場的情況
2011年,中國出口印度市場光伏組件總量為 346兆瓦,約16億元人民幣;
2011年,中國出口歐洲市場光伏組件金額則為1300億元人民幣。
2012年,印度市場光伏安裝量預計為1吉瓦;
2012年,中國光伏市場安裝量預計將超過5吉瓦;
印度規劃,到2022年光伏裝機容量將為20吉瓦;
中國最新規劃,到2015年或將從20吉瓦提升到40吉瓦。
在印度擁有市場份額前三名的中國企業分別為尚德、阿特斯、中電,印度市場出貨量尚不足這些企業總出貨量的5%。
在相繼遭遇了美國和歐盟的“雙反”之后,我國光伏行業又遭打擊。近日,印度反傾銷局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將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部分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外表示,印度市場狹小,去年安裝量尚不足1吉瓦,因此對中國企業影響不大,但也有多位業界人士表示,印度的跟風可能導致中國光伏企業在全球遭遇全面圍剿。
影響甚微
“我覺得即便印度政府立案,最后的結果也很可能是不了了之。”福能集團(Fire Energy)市場拓展總監袁華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她正負責該公司的印度市場業務。
在袁華看來,印度市場去年的光伏電站安裝量為700兆瓦,其中本國產的組件只占150兆瓦左右,另有200兆瓦左右來自美國等其他國家,而剩余近350兆瓦皆來自中國,“印度2011年的產能只有1吉瓦,實際產量則更小,若把中國、美國等通道
堵死,其國內的產量根本不可能滿足目前的安裝需求。”
“從另一方面來看,即便印度堵死了中美進口渠道,歐洲的產品也不可能進來。”袁華說,她表示,從價格來看,印度本土產品比中國產品貴10%左右,而歐洲產品則要比中國產品貴上30%左右,若大量采購歐洲光伏組件,則意味著印度政府需要增加大量財政補貼,這顯然不切合實際。
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裁謝瀟拓認為,印度光伏產品質量差價格高,與中國產品相比沒有任何競爭力,一般來說,中國產多晶硅組件轉化率能達到15%左右,而印度產品普遍在12%到13%左右,而其耐用度也遠不如中國產品,“如果沒有政府在扶植,印度本土光伏企業很難生存”。
印度政府此前曾力推光伏發電,在該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中,把其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從6%提高至15%,預計在2022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吉瓦。但同時也規定從2013年起,項目運營商必須采購其國內生產的光伏電池。
在江蘇一家光伏組件企業高管看來,印度“雙反”無論成功與否都對中國光伏產業影響很小,據他表示,目前在印度市場出貨量前三位的國內光伏企業分別為尚德、阿特斯和中電,這些出口總量加在一起不過十多億元,與歐洲的上千億元相比微乎其微。“印度政府的用意,顯然更多是想引導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廠,實現本地化生產和銷售。”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們是不可能去建廠的。”上述人士說,他認為,一方面印度的投資環境比較惡劣,缺電嚴重、土地昂貴、政府管理水平也較為低下,也無配套產業鏈,若投資建廠盈利基本無望;而另一方面來說,目前中國國內產能就已嚴重過剩,庫存嚴重,根本無能力再去國外擴張。
“印度市場充滿誘惑,但也面臨風險。”袁華說,她表示,印度目前人口眾多,經濟增速較快,同時電力缺口嚴重,這些都為光伏發電帶來機會,但同時,印度地方政府保護嚴重,政策壁壘繁多,也存在合同不履行等不誠信行為,因此會為投資帶來風險。
袁華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印多年以來一直存在貿易順差,印度政府一直嘗試扭轉貿易逆差,這無非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擴大對中國的出口,另一個是減少中國的進口,“如今看來,印度政府采取了減少進口這個消極措施,光伏行業則淪為了犧牲品。”
全面圍剿
眾多國內光伏企業們擔心,印度的“雙反”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會導致巴西等新興市場紛紛效仿,導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四面楚歌境地。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巴西很有可能跟風。”袁華說,她認為巴西一向會在貿易方面跟著美國的腳步走,若美國“雙反”終裁結果下來,巴西則有可能跟進,在她看來,印度和巴西已成為目前最受國內光伏企業熱捧的兩個新興市場,主要是因為目前這兩個國家的光伏發電剛剛起步,容易取得成倍的增長,但同時,兩者相似的地方都是,配套設施不全、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等,從而導致投資環境兇險。
早在2011年10月,美國對中國光伏“雙反”立案、歐盟“雙反”醞釀之時,中國光伏企業就開始尋找能替代歐美的其他新興市場,各大光伏巨頭曾紛紛表示將發展印度、巴西、非洲等市場,但目前來看收效甚微,數據顯示,目前歐美市場幾乎仍占據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80%,國內市場約占10%,而包括印度、巴西等在內的所謂新興市場只占10%,遠沒有達到企業們的預期。
與印度市場相比,巴西市場則更為狹小,根據巴西電力監管機構(ANEEL)報告,目前巴西光伏裝機量為20兆瓦,其中絕大多數被安裝于偏遠地區,屬于離網系統,而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鑒于高昂的成本,巴西的光伏產業將進展緩慢,預計至2017年新增光伏裝機量僅為700兆瓦,這只及印度2011年的安裝量。
另外曾被寄予希望的日本市場,目前發展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因為日本有眾多實力很強的本土光伏企業,日本政府在一些項目招標時優先選擇本土企業,排外現象屢現,而近期的釣魚島爭端更為中國光伏產品在日本未來的前景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謝瀟拓說,目前中國光伏產品已占全球總產能的50%,難免陷入各國的包圍戰之中,而面臨全球圍剿之下,光伏行業依靠的只能是國內市場的崛起。他表示,3年前,國內市場的安裝量幾乎為零,而到了去年則猛增到2吉瓦,而今年有望達到5吉瓦,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已遠高于歐美和印度等其他市場,“而且目前有消息說,原先到2015年的光伏安裝量有可能從20吉瓦調整到40吉瓦,這幾乎翻了一倍。”
“若根據這個計劃,從明年起,每年的安裝量有可能突破10吉瓦,這將極大地緩解國內光伏行業的過剩現狀。”謝說,不過他也認為,因為這些安裝量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幾年時間,因此很多企業已經等不起,在未來一兩年內仍將會有大批光伏企業倒掉,整個行業將重新整合。
“若2015年的國內安裝量能達到40吉瓦,屆時產能將從目前過剩的數倍減少到50%左右,這便是比較合理的區間,到時,國內市場則能占據企業銷售的一半以上,這樣中國光伏產業即便再次遭遇貿易戰,也能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謝瀟拓說。
中國光伏企業出口印度市場的情況
2011年,中國出口印度市場光伏組件總量為 346兆瓦,約16億元人民幣;
2011年,中國出口歐洲市場光伏組件金額則為1300億元人民幣。
2012年,印度市場光伏安裝量預計為1吉瓦;
2012年,中國光伏市場安裝量預計將超過5吉瓦;
印度規劃,到2022年光伏裝機容量將為20吉瓦;
中國最新規劃,到2015年或將從20吉瓦提升到40吉瓦。
在印度擁有市場份額前三名的中國企業分別為尚德、阿特斯、中電,印度市場出貨量尚不足這些企業總出貨量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