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及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科技部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辦,海南省可再生能源協會、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和國家太陽能熱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辦的“2012年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三亞國際論壇”在海南省三亞市三亞灣海居鉑爾曼度假酒店隆重召開。
王志峰 理事長(科技部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延慶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執行情況為例,報告了太陽能熱發電的技術在中國的發展進程:
依據傳熱介質、工作溫度和系統發電效率的不同,中國科學家繪制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發展路線圖,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劃分為四代:延慶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研發掌握的是以水和導熱油為傳熱介質的第一代技術,工作溫度230 -430℃,年光電轉換效率約12%。延慶正在對分別以熔融鹽、高溫空氣、金屬粒子作為傳熱介質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技術展開研究,工作溫度分別為375-530℃、650-950℃和800-1100℃,年光電轉換效率分別可達約20%、30%和35%。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分別設立863計劃和973計劃進行支持,重點對采用水/水蒸氣為工質的塔式技術和導熱油為工質的槽式技術進行研究示范,并建立太陽能熱發電研發基地;對第三代技術空氣吸熱器進行了探索,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
王志峰 理事長(科技部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延慶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執行情況為例,報告了太陽能熱發電的技術在中國的發展進程:
依據傳熱介質、工作溫度和系統發電效率的不同,中國科學家繪制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發展路線圖,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劃分為四代:延慶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研發掌握的是以水和導熱油為傳熱介質的第一代技術,工作溫度230 -430℃,年光電轉換效率約12%。延慶正在對分別以熔融鹽、高溫空氣、金屬粒子作為傳熱介質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技術展開研究,工作溫度分別為375-530℃、650-950℃和800-1100℃,年光電轉換效率分別可達約20%、30%和35%。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分別設立863計劃和973計劃進行支持,重點對采用水/水蒸氣為工質的塔式技術和導熱油為工質的槽式技術進行研究示范,并建立太陽能熱發電研發基地;對第三代技術空氣吸熱器進行了探索,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
“十二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又對以熔融鹽為工質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立項研究,并將建立10MW級的示范電站;對MW級的槽式電站關鍵技術、系統集成和燃煤互補等重大方向也立項支持;在分布式太陽能熱發電方面,也立項支持了碟式斯特林系統、有機朗肯循環、單螺桿/菲涅耳系統的研發工作;同時,對大容量跨季節儲熱技術也設立了支撐計劃支持。
延慶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項目2007年1月底正式啟動,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延慶縣人民政府的立項和建設支持,2009年獲得北京市發改委的工程核準批復,開始動工建設,幾年來一路攻克了遇到的諸多難題,終于在2012年5月至8月間將整個系統調試發電成功。這座國內首個MW級太陽能熱發電站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電工程(集團)公司等國內11家單位共同參加研發建設,電站設計、電站主設備供應、電站安裝等重要環節均由國內單位完成。通過數年研究積累,中科院電工所已經成為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領域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SCI論文數量在世界著名太陽能熱發電研發機構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德國宇航中心(DLR)。通過電站研究建設,在太陽能聚光吸熱耦合技術、太陽能電站設計和集成技術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諸多創新成果。(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