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
林伯強:其實美國商務部裁定的這個結果沒有出意料之外,但是比原來的好像更為嚴格一些。雖然還要美國貿易委員會的投票,但應該是比較確定了。所以說這種雙反調查通常是很難全身而退的,關鍵還是稅率的問題,現在來看稅率還是很高。
也就是說中國光伏產品以后如果要進入美國就必須付出高額關稅,這個事是不是已經板上釘釘了?
林伯強:我覺得已經是基本上是確定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么應對的問題了。我覺得美國30%到40%多的稅基本上已經把我們國家的光伏競爭力去掉了,要么你就喪失市場,要么你就虧損買賣,我覺得這兩種可能都不是好辦法,所以接下來咱們還是得自己想辦法應對。
除了關注美國,我們也注意到歐洲光伏產業聯盟也發起了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訴訟,目前歐盟還沒有最終立案。美國做出這樣雙反終裁,對歐盟正在進行的雙反進程會產生哪些影響?
林伯強:其實比較悲觀。在當初美國提出雙反的時候我就覺得歐盟會跟,我曾經做過這樣的評論,現在看來沒有什么意料之外,之所以說比較悲觀就是這個雙反的套路差不多,美國成立的話歐盟那邊也很可能會成立,現在的問題是歐盟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打擊更為嚴重,美國打擊其實沒有那么嚴重。
我們的光伏產業在歐盟的市場會更大一些,影響更大。從美國到歐盟,看起來中國的光伏產業出口目前重重障礙,有人就說既然我們出口受阻了,就應該大力發展國內市場,比如建一些光伏發電站,既節能環保又能消化目前我們光伏產業的產能。目前為什么沒有大規模的啟動光伏產品的國內市場呢?
林伯強:其實是這樣的,光伏在整體能源當中是個奢侈品,比較貴,歐盟美國之所以可以做的比較好是因為政府的補貼比較大,老百姓的電價承受能力也比較高。當然,大家必須把太陽能區分開來,終端設備制造咱們比較強,但是終端利用他們比咱們強很多,前期的中國太陽能企業基本上靠美國跟歐盟的大規模太陽能補貼來支撐的。所以說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講,我覺得中國之所以說前期沒有做的很大,跟太陽能比較貴有關系,跟太陽能企業本身的市場定位也有關系。
很少有人提出國內市場應該怎么辦的問題,到最近才提出來是不對的。當一個產業整體的市場都依靠國外時,這個行業肯定是不可持續,而且更關鍵的是太陽能這種產品必須靠補貼來生存。難道當初就沒想到這個道理嗎?我覺得應該能夠想得到。所以政府現在已經沒有什么退路了,政府以前怎么做是以前的事情,今后接下來就必須成就太陽能行業,除了說清發展之外其實還成就光伏產業在國際地位。因為我們的光伏在國際上是有一席之地的,產能我們最大,至于說在技術方面我們強不強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情,但是這個位置已經在那兒了,喪失這個位置我們將喪失在新能源革命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所以政府現在必須盡快的站出來成就行業,這個成就肯定是需要補貼的,需要掏錢,但是如果整個行業垮下去的話也是要損失的,所以這個賬也比較容易算。
面對美國的仲裁我們能夠采取哪些反制手段呢?
林伯強:其實反制的手段有,但是我個人感覺這個效果不會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目前咱們主要是對多晶硅產品進行調查,這應該是一個反制,當然還可以再找其他東西,這個東西是一個雙輸的,其實美國人也明白這個道理,凡是這種貿易壁壘都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也就是說咱們即使說在反制手段上面取得一定的效果,贏得的東西也不多。
光伏企業本身應該如何實現自救自強呢?
林伯強:企業要解決光伏目前的產能過剩。這個行業現在應該是很混亂,有強的但是弱的非常多,所以太陽能企業解決目前的問題肯定要經歷一個比較慘烈的產業整合,這應該是一個很殘酷過程,但也應該是一個重新成長的過程。但現在比較關注的就是整合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的話可能會影響整個企業跟整個行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在整合的過程當中盡量把手放開,讓整合淘汰成為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參與的行為,我覺得這回雙反也有一些積極的方面,即太陽能企業今后要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更好的把握市場風險,以往對這塊關注是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