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1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對華部分光伏產品實施“雙反”征稅的終裁結果。
該終裁除認定我國部分光伏產品傾銷幅度較初裁時略有下調,補貼幅度大幅提高外,其結果幾乎與此前業界猜測無異。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美國商務部在對華“雙反”上留有余地,即對華光伏“雙反”只針對原產地為中國的光伏產品,中國企業可通過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的方式,來規避美國“雙反”。
屋漏偏逢連夜雨,歐盟也在此時公布了“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抽樣名單及強制應訴中國企業名單。這似乎預示著此前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團在歐盟游說獲得的成效已付之東流。
10月11日,受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影響,美股中國光伏企業——英利綠色、晶科能源、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股價分別下挫4.54%、4.41%、2.14%、1.88%,而A股光伏板塊也一反前10日的強勢格局,出現普跌。
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業界人士均表達了無奈態度,一位接近英利的相關人士則略顯感概地向記者表示,“如今中國企業更多關注國內和新興市場,誰也跟他們耗不起”。
美國雪上加霜歐盟落井下石
今年3月20日和5月18日,美國商務部針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其組件分別做出反補貼和反傾銷的初步裁決,認為補貼和傾銷的問題真實存在,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和31%到250%的反傾銷稅。
此番美國商務部的終裁仍然認定在美銷售的中國光伏產品存在補貼和傾銷問題,只不過傾銷幅度由初裁時的31%-250%降低至18.32%-249.96%,而補貼幅度則由2.9%-4.73%上調至14.78%-15.97%。
在美國“雙反”愈演愈烈的同時,歐盟“反傾銷”也忙不迭對華施壓,大有“落井下石”之意。
根據歐盟的文件內容,此次抽樣調查將選取于歐盟出口量最大的代表性企業。這134家企業中,6家為強制應訴企業,包括英利、尚德、賽維、錦州陽光、晶澳和旺能光電。逾10家為在A股上市的光伏公司,包括億晶光電、超日太陽、向日葵、拓日新能、隆基股份等。
而在美國“雙反”終裁與歐盟“反傾銷”調查間,也存在著聯動關系。因為歐盟已敲定美國作為替代國來評估光伏產品成本。此外,印度步歐美后塵,也已發起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
在美國、歐盟的雙重打擊下,唯一還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國光伏企業律師團的爭取下,美國商務部同意對華光伏雙反只針對中國為原產地的光伏產品,中國企業可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阿特斯公司總裁兼CEO瞿曉鏵曾介紹,“所謂第三方地區主要為中國臺灣地區”。
是否放棄美國市場成兩難抉擇
如果說歐洲“反傾銷”尚處于立案調查階段,甚至還有出現些許轉機的可能,當下距離美方出臺終裁決定的時間已是近在咫尺。
按照程序,此番美國商務部發布作出的終裁結果,還需得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認可,并給出最后終裁結果。據悉,這一結果的公布時間約為11月23日左右。
英利企業法務總監陳卓介紹,美國商務部對華光伏“雙反”稅率剔除重復征收部分后,分別為尚德35.97%、天合23.75%、英利等其他單獨稅率企業則適用30.66%的平均稅率。
雖然這一結果令很多中國光伏企業感到無奈,甚至產生了放棄美國市場的念頭。但卻也有業界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些國內光伏企業仍希望能說服美方,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1月的投票之前,放棄對中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事實上,僅從稅率幅度的角度來看,美國市場已經對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型光伏業關閉了大門。“中國光伏業的平均產品毛利率還不足10%。”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目前包括幾位“巨頭”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都在嘗試采取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的方式,來規避美國“雙反”。
不過,這一方式也有弊端,其一,例如中國臺灣地區的光伏電池產能并不足以應付如此巨大的采購量;其二,美方仍將對此類產品實施隨機調查,被征稅的風險隨時存在;其三,不論采取第三地采購,亦或在海外投資建廠,都將平添中國光伏產品的生產成本。
如今看來,是否選擇放棄美國市場,真是中國光伏業的兩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