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中國光伏企業在產能過剩,利潤逐步下降的情況下,又遭遇美國、歐盟來勢洶洶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和懲罰性關稅,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數據顯示,有10家A股光伏公司被列入歐盟公布反傾銷立案的中國應訴企業名單,業內人士認為,這將迫使企業徹底轉型。
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發改委發布支持國內光伏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對大型的企業是有利的,但小型的企業受到人力、財力、物力的限制,卻無法“走出去”。
逼迫企業徹底轉型
布魯塞爾時間10月8日,歐盟公布反傾銷立案的中國應訴企業名單。此次抽樣調查企業總共134家,其中6家為強制應訴企業,包括英利、尚德、賽維、錦州陽光、晶澳和旺能光電。
值得注意的是,134家名單中有逾10家A股光伏公司在列,其中包括億晶光電、超日太陽、向日葵、拓日新能、隆基股份等。
對此,中國太陽能光伏網編輯趙勇傳在接受《民營經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針對中國雙反覆蓋面很大,10家A股光伏公司代表了中國在歐洲光伏市場的主力,后續會影響這些公司在歐洲市場的份額。
趙勇傳表示,“歐盟雙反影響是長期的,或將會促使這些代表性A股光伏公司,徹底轉型。”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國能源與氣候項目主任涂建軍,在接受《民營經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公布的文件顯示,此次進入抽樣調查的134家出口企業大約占歐盟進口中國光伏產品的80%。抽樣調查企業包括:6家組件出口企業,占所有被調查出口企業組件出口總量的26%;4家電池片出口企業,占被調查企業電池出口總量的59%;2家硅片出口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硅片出口總量的79%。
涂建軍表示,這說明歐盟反傾銷調查很注重抽樣企業在產能上的代表性,另外對光伏產業鏈的覆蓋面也很大。歐盟就是要找中國產能較大、處于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來調查,當然站在中國企業的立場來看,歐盟這么做就有“槍打出頭鳥”之嫌。
涂建軍分析,但由于能在A股上市的光伏企業在行業內的實力肯定不會太弱,有逾十家A股光伏企業入選也不足為奇。
面對來勢洶洶的歐盟“雙反”,企業面臨著嚴峻的壓力。長期研究新能源行業的馮仁寧在接受《民營經濟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本次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在短期內不會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本次反傾銷的調查期較長,雙方仍有博弈的時間和討論的空間,最終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歐盟反傾銷在短期內給中國光伏行業帶來的影響還不會太明顯。”
或引爆產能過剩矛盾
無獨有偶,美國商務部10日作出終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對從中國進口太陽能板與太陽能電池產品征收34%至47%的關稅。這對大多數中國制造商來說,終裁結果要比今年早些時候宣布的初步判決更為嚴厲。
趙勇傳表示,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占有的份額相對較少,影響面不是很大。
涂建軍則表示,中國現在伏組件的總產能就超過了全球裝機量的一半,國內光伏行業前幾年無序發展,現在產能過剩問題就集中凸顯出來了。“由于國內光伏裝機市場規模一直不大,中國光伏行業一直是依賴出口市場進行擴張。”
涂建軍強調,美國商務部10月10日終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和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具體產品為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模塊、層壓板、面板及建筑一體化材料等。不過,中國光伏組件雖然90%以上出口,但出口最重要的是歐盟市場,歐洲大約占了中國光伏電池出口的80%,因此歐盟反傾銷立案很可能會徹底引爆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
在涂建軍看來,由于美國商務部已對中國光伏企業做了終裁,站在國內企業的角度,去歐盟應訴困難很大,從理論上來說,歐盟完全可以直接引用美國商務部的判決結果。“美國僅占中國光伏出口10%左右的份額,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的影響仍有局限,而它帶來的對歐盟的示范效應才是最可怕的。”
涂建軍表示,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光伏產業過去幾年的增長有不理性的地方,在各級政府不惜一切代價扶持和出口需求的雙重刺激下,前幾年國內太陽能電池低質量產能增長過快。站在政府的角度來說,十二五太陽能裝機目標已經被提高到2100萬千瓦以上。
涂建軍同時強調,國家開發銀行最近也加強了對光伏產業的金融信貸扶持,重點圈定賽維LDK、中能太陽能、尚德電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陽能等“六大”企業,以及阿特斯、晶科、陽光電源、中電光伏、新奧和昱輝陽光等“六小”企業,確保其授信額度。
“這些都可以理解為政府對光伏行業在困難時期的扶持。”涂建軍表示,“但由于國內光伏產能過剩過于嚴重,各級政府再大力介入也不可能挽救所有的企業,光伏行業未來必然會迎來新一輪的行業洗牌。”
鼓勵企業“走出去”
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除了加大國內市場和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到海外設廠、投資光伏電站,無疑就成為規避貿易壁壘,消化龐大產能的重要途徑。日前,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復了15個海外投資項目,涉及能源、金融、通信、基建等領域,其中包括三個光伏海外直接投資項目。
對此戰略,業內褒貶不一。趙勇傳表示,此次國家發改委批復上述光伏業海外直接投資項目,表明國家支持國內光伏企業走出去。這個戰略是積極的,弊端是更多的中小企業不能從這一措施中看到希望,有實力,有資本的企業才能受益,這也會加速淘汰。“盡管海外的勞動力成本比國內高出很多,但如果歐盟也效仿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將產能轉移到海外,才能規避這一貿易壁壘。”
涂建軍也表示,將光伏組件產能轉移到海外,雖屬無奈,但如果這一步走對了,也不失為一招妙棋。“日本汽車工業曾經也一度飽受美國反傾銷之苦,隨著日本汽車公司紛紛到美國設廠,日本汽車工業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
涂建軍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海外設廠可以有效避開海外市場的反傾銷風險,對于想要做大做強、走國際化道路的中國企業,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歐中太陽能促進會國際交流總監劉隴華在接受《民營經濟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光伏企業應該到西部去。西部有廣闊的荒漠資源、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許多企業去西部建太陽能光伏電站,大型電站。東部缺電的原因是,大量高耗能產業都在這里,而西部工業欠發達。如果把高耗能產業向西部轉移,追著太陽能資源往西部走,這就平衡了。
劉隴華強調,西部建太陽能電站沒錯,還得繼續建,吸引高耗能產業向西部去,吸引西部的勞動力就地轉移。現在西部的太陽能資源比任何地方的都好,且荒漠面積比任何地方都大,適合建光伏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