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哈德森作為私募資本長期關注光伏產業,也曾砸下了4億美元。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您如何看待當前的局勢?
沈忠民:光伏產業發展到現在,很明顯能感覺到私募基金對其不是非常感興趣了。比如我們開會時候,很多領域的企業家坐在一起,光伏企業家周邊的投資人就非常少。數月前,美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叫《饑餓游戲》非常流行。這部電影的內容很適合當下的光伏產業,現在根本不是簡單的過冬,而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饑餓游戲,你不把他殺死你就得死,最后的生存者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不過,電影里講了很多游戲的規則。比如不能一個人玩,你得找合作伙伴,找完合作伙伴,取悅某些人之后,他會給你錢,會給你贊助,關鍵時候才會救你,所以這部電影非常適合理解當下的光伏行業。我認為,真正的幸存者未來將會有很大的發展。
《能源》:如今,整個光伏產業悲觀情緒肆意蔓延,這個產業現在是否沒有投資亮點了?
沈忠民:世態炎涼,好的時候所有人都追著你,歲數大點就沒人理了,資本就這么殘酷。不過,機會肯定是有的,就是產業整合的機會,資本力量在產業整合過程中會起很大作用。關鍵是對這個行業未來幾年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未來將如何整合,很多人講橫向整合還是縱向整合,我認為是縱向整合,縱向整合是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既對全球市場要有很好的判斷,還得有可執行的所謂戰略和可執行的計劃,還得有執行的團隊。從晶硅一直到下游電站,這里面牽扯到很多行業,通過資本力量進行整合,絕對不能是硬性捏在一起,一定是有機整合,這樣才真正有價值。同時,光伏前期技術性突破還有一些投資機會。
《能源》:如今,市場競爭已經比較充分了,如果企業專注于自己擅長領域,進行專業化生產是不是更好呢?
沈忠民:光伏行業不管是專業化的理念或垂直一體化的理念,我們認為命運都應該控制在自己手里。你需要能夠控制終端客戶。這就要求了解客戶,并仔細設計從下游到中游到上游每個環節。如果做垂直整合,要考慮產能配比,既要能發展,又能保持相對獨立性,還能在行業中有競爭性。
另外,當前資本市場對于單純的太陽能獨立發電商、太陽能開發商、及太陽能制造的模式都不看好,估值很低,因此光伏行業需要產生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盈利,并且能降低風險,這樣才能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要提整合?這是因為當前產業非常差,才有機會通過一個合理的價格進入這個行業,通過相對少的投資在市場最難的時候獲取較大的資源,這不是投機,而是投資。
《能源》:有企業家就認為當下的光伏產業與傳統的制造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您認同這樣的觀點嗎?如果企業要進行產業鏈整合,哪類企業可以做到這一點?
沈忠民:我們把光伏行業看成能源行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制造業,制造業和能源行業差遠了。比如石油行業從前期的勘探開發到開采再到運輸,下游做化工、做加油站,這個產業鏈一定是連起來的。
為了能實現垂直整合,我們提出五大要求:第一,靠傳統做制造業的方式,在光伏行業未來的發展將非常受限,必須要有能源發電行業的血液;第二,必須能夠控制一定量的終端客戶市場,可能是真正并網發電的大企業,歐洲很多是給人們建屋頂的分包商或者承包商,在小城市他們有著壟斷地位,你的產品如果跟他沒有聯系,就根本進不了這些地區;第三,必須能夠提高價格,投資者如果投的公司沒有任何議價能力,這家公司就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第四,必須有在各個環節有可靠的低成本優勢;第五,必須有可靠的低成本資金,為下游電站購買或上游制造及開發解決不可或缺的資本需求。這些都是一家企業能夠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
《能源》:如今,電站被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家所看好,在這場光伏寒冬中,自己做電站成了消耗組建產品的不錯選擇。您如何看待企業家們紛紛瞄準電站這個目標。到底誰是光伏產品真正的客戶?
沈忠民:這點很多企業家一直不太清楚。有人說我是做晶硅的,做完后會賣硅料,然后硅錠、硅片一層一層往下賣,直至把組件賣給系統集成商。在這個產業鏈中,很多人認為下一環節的買家就是他的客戶,實際上這個行業要真正健康的發展,不是賣瓦也不是賣了多少“千瓦”、“兆瓦”,而是賣電。這個行業要做大,產業鏈到最后得發電,不管是屋頂發電,還是大型地面電站。
現在國外非常普遍、非常時髦的做法是:把做好的發電站當金融產品賣了。從而使得資金能夠很快周轉,然后建新電廠,相當于國內做房地產基金,做完以后下游當基金賣了。任何企業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真正把產業鏈打通。
《能源》:從目前光伏產業的現狀來看,您覺得未來光伏市場的格局應該是什么樣的,誰會是最終的贏家?
沈忠民:目前,整個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較小,議價能力弱。光伏行業最大的企業First Solar 2011年整個銷售收入只有30多億美元,像尚德、天合有20多億美元,而30多億美元在全球整個光伏行業中的份額不到3%,這樣的收入在行業里沒有任何議價地位,完全由下游企業決定。
按照我們的分析,到2015年,有競爭力的公司應該具備:資本力量和市場力量。而要實現這兩點,則有3大衡量標準,即年收入過100億美元,1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和10%的利潤率。所以,按照這個標準First Solar的規模還需再增長3倍在市場上才有地位。未來如果有了這樣的公司,那么很多小公司就不存在了。如果往后看三五年,光伏產業的發展還得靠資本力量來扶持,而在這場危機中最終留下來的便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