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16日消息,一份當天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態,很可能會導致在2015年前,至少有180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破產或被兼并。這主要因為,在過去的兩年中,全球太陽能電池板的“多產”而導致了其價格的急劇下跌。
波士頓市場研究公司GTM Research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全球光伏產品的年均供應量或將超出市場需求3500萬千瓦。
在這份報告中審查了超過300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而其中多達88家公司都將關閉其設在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等地區的工廠,因為在這些地區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已經過于高昂。
同時,GTM預測在未來3年內,將會有54家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無法生存下去。如果中國沒有大幅度地提高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規劃目標,這個數字很可能還要變得更高。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借助國有銀行和公用設施為太陽能制造業擴張融資,致力于創造更大的國內太陽能需求,這勢必繼續主宰全球太陽能制造產業。但該報告表示,中國政府僅打算援助12家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公司,同時還將迫使其他公司進行兼并重組。
這份具有前瞻性的報告讓人們再次開始審視一個問題,美國太陽能制造產業是否還會繼續蓬勃發展?
該報告作者、同時也是GTM的高級分析師希亞姆·梅塔說:“鑒于全球光伏產業的現狀,以及中國致力于發展本國太陽能制造業的決心,美國公司將很難與其競爭。結果是很明顯的,要么選擇兼并,要么就選擇退出。”他認為,至2013年末,美國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制造商或許會集體消失。
希亞姆·梅塔表示,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其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成本超過了80美分/瓦,而中國企業的制造成本僅為58至68美分/瓦。
中國作為世界太陽能制造產業的中心,已經招致了競爭對手的怨恨。這些對手認為,中國公司采取了不公平的競爭手段。美國商務部最近開始向中國太陽能產品征收額外關稅,并指出中國太陽能公司接受了非法的政府補貼,并且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太陽能電池板。
事實上,太陽能制造業的困境從2011年就開始顯現。在歐洲幾個主要太陽能市場的激勵政策發生變化后,太陽能電池板的分銷商和項目開發商紛紛延緩了購買計劃。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繼而開始下降,且速度快于預期。最終,在去年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下跌了約50%,這種頹勢一直延續至今年。
與此同時,許多制造商還幻想著全球市場需求或將飆升,并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產能。而實際上,就算市場需求無法增長,但為了讓工廠繼續營運,制造商也不得不繼續生產太陽能電池板。
作為全球太陽能產業的領頭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在2011年第一季度僅達到營收持平,而利潤降低。長期以低成本制造之王著稱的該公司更是決定逐步關閉設在德國的大型工廠,并暫時擱置在越南和亞利桑那州開建新工廠的計劃。
從這一刻開始,許多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及其供應商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通用電氣公司(GE)曾試圖在科羅拉多州建造一座400兆瓦的工廠。但在今年初,該公司決定擱置這個項目。
總部設在加州圣何塞的美國SunPower公司,也于本月16日宣布,該公司將暫停其12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中的6條,并且將其菲律賓工廠的產量削減20%。同時,SunPower公司計劃裁員約900人,其中大部分為菲律賓工廠的員工。
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眾多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要么關閉工廠,要么干脆申請破產。GTM預測,德國的Solarworld公司、Conergy公司,西班牙的Isofoton公司和Solaria Energia y Medio Ambiente公司很可能會成為被收購的目標。
那些為了抗衡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而采取大規模生產方式的年輕公司則只有紛紛破產,比如美國太陽能公司Solyndra和Abound Solar。
在這其中,曾獲得5.35億美元聯邦貸款擔保而現已破產的Solyndra,更是向中國三家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公司提出了15億美元的反壟斷訴訟。該公司認為,尚德、天合、英利以及他們的供應商、銀行及中國政府串通一氣,通過向市場低價傾銷光伏電池板來摧毀Solyndra及美國太陽能產業。
但是,不管怎樣依然有一些太陽能制造商繼續推進建造新工廠的計劃。一些制造商認為,供過于求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還有些制造商需要擴大生產以降低成本。
現在來看,對于太陽能安裝者、太陽能發電廠開發商以及消費者而言,太陽能電池板價格的急劇下降無疑是個好消息。一些開發商甚至放棄了其他類型的太陽能技術,轉而使用太陽能電池板。
如今,由于無法通過銷售太陽能電池板盈利,越來越多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已經相繼進入了太陽能發電工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