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已建成的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多為示范工程,與農業生產結合不緊密
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雖然在我國多個省份大大小小的已建成了20多個,但多數均是概念性的示范性工程。通過到山東、江西等地的示范點調研,發現建成的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大多數均沒有充分利用,棚內種植農作物很少,甚至只是一個能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大棚,棚內并沒有任何農作物。當前,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僅是概念性的展示,并沒有和實際農業生產緊密結合,沒有起到既能利用太陽能發電,又能進行農作物生產一舉兩得的雙贏效果。
(四)配套設施不完善及運營保障技術不到位,導致實際應用效果不理想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僅是示范,所以棚內并沒有相應的農業生產設施如降溫和加溫設施。我國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夏天溫度普遍很高,冬季溫度又很低,如果建成的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內沒有相應的降溫和加溫設施,在炎熱和寒冷的季節也很難保證能進行農作物的正常生產。而且大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種植者并不掌握太陽能電池的日常維護和保養技術,很多太陽能電池加工企業在建成大棚后并沒有后續的運營保障技術服務,一旦太陽能電池出現問題就很難保證能正常運行,因此已建成的大部分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存在應用效果不理想的狀況。
(五)太陽能發電量與農業生產用電量不相匹配,與當地電網并網存在較大困難
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能利用太陽能發電,發的電也能應用到棚內農作物相應生產設施上如降溫和升溫設施,但發電量與用電量并不匹配。比如在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太陽能發的電量遠達不到農業生產用的電量,相反如果是在一般的天氣,太陽能發的電量就會超過農業生產用電,就會存在多余的發電量。解決的辦法就是與當地電網并網,但目前與當地電網并網存在成本高,并網要求條件苛刻等問題。
(六)國家補貼比例不高,影響大規模的推廣應用
從表1看出,建設一個較小規模的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也要幾十萬元,規模較大者可能需要幾百萬元,甚至上億元。目前我國為了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而開展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補貼比例最高為50%,這一比例應用在設施農業大棚上,依然存在投入成本太高,企業和個人承擔的風險大,因此影響了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大規模的推廣應用。
(七)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結構承重要求嚴格,現有農業大棚改造成本高
因薄膜太陽能電池普遍采用雙玻封裝的方式,組件厚度為6-7mm,而常規光伏大棚所用保溫玻璃厚度為4mm左右,兩者厚度相差2-3mm,原有的農業大棚結構承重不能滿足光伏組件的承重要求,需要對原有農業大棚結構進行改造和升級,這也導致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的總體投入增加,限制了薄膜光伏太陽能大棚的大范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