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產業在我國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它在機遇中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但也正經歷重重坎坷與困境。
光伏產業的自身特征及其發展歷程決定了其不僅是“新興”產業,而且是“戰略性”的能源產業,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光伏有著傳統的能源無法相媲美的優勢:永不枯竭;對采集太陽能的地理位置要求不高;所需的時間和成本低;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到目前為止,全球120個國家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這意味著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和用戶端付的電費是相類似的。二、從光伏產業興起的時間來看,屬于新興產業范疇。光伏發電技術雖然問世已有百年,但作為產業的形態出現,卻還只是近三十年的事,1969年世界上第一座太陽能發電站在法國建成,太陽能發電的比例在歐美國家逐漸提高,太陽能光伏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發展。2001年中國首家具有規模性的光伏產業公司——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才成立。三、一種能夠帶動多種業態及多項關聯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光伏產業涉及到科研、材料、制造、應用、服務等門類的三十多個分支產業,全球年貿易額超過1500億美元,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超過500萬人。四、光伏產業是政治政策導向性產業。首先,光伏產業的重要價值決定了它必須成為戰略性的產業。光伏產業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環境改善等國計民生等重要領域,對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光伏產業自產生到目前發展都并非是市場經濟之下的產物,而是在政治驅動力下的產業。
政府是光伏產業的推手
歐盟是世界上光伏發電量最大的地區。2008年,這個區域占全球光伏發電量的80%。而德國和西班牙的光伏發電總量總和約占歐盟的84%,是名副其實的光伏發電強國。這些成就要歸功于歐盟近20年來持續推動光伏產業發展。2004年,德國出臺計劃,實行上網電價政策,居民發的電政府購買。2004年給的這個電價在當年安裝的所有系統中連續25年不變,到2005年,電價價格下降10%,就變成四毛一歐分,連續20年不變,到第三年再降下利息,政府以高價購買電來確保投資者有一定的回報。緊隨其后,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很多國家都采用上網電價法來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歐盟自我預計在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歐盟總發電量的12%。
美國雖然在光伏發電技術上起步較早,但由于以往美國政府對光伏發電并不重視,以至于美國的光伏發電的發電量和技術革新不如歐盟和日本。但自2005、2006年,美國也開始對光伏產業實行補貼,美國的補貼政策是聯邦政府給予退稅,如果企業投資太陽能發電站,在企業退稅的過程中,聯邦政府給予30%的削減,企業將少交30%的稅。同時,美國也實施類似上網電價法的政策。隨著美國奧巴馬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發展新能源的政策,現在,美國的不少州出臺了《可再生能源配額標準》。以加州為例,凡在住屋、商業建筑或公用建筑屋頂上安裝太陽能設備的家庭或企業,都可獲得州政府的多項補助,其中包括享受30%的減稅優惠,減少30%的安裝成本等。在政策驅動市場的情況下,美國的光伏產業也呈現出了后來者居上的勢頭。
中國光伏產業自興起以來也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每年的安裝量復合增長65%,僅2010年就安裝了170萬千瓦,相當于17個百萬千瓦級發電站,到2011年安裝了250萬千瓦,總安裝量在十年中已累計接近1000萬千瓦。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以《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的出臺最為引人注目。今年7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江蘇進行調研時也突出強調,必須從國家層面對整個光伏產業進行統籌研究和規劃。“從國家層面”,“對整個光伏產業”,進行統籌研究和規劃。
但是,中國光伏產業看似繁榮的發展前景背后,存在很嚴重的問題,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中國光伏企業困境
我國光伏產業一直處于內外發展不平衡的局面,無法掌握發展主動權。原材料硅材料90%以上都是由國外進口,光伏產品90%都是出口到國外,產品的上下游均極大地依賴到國外的市場,這意味著我國光伏產業的命運是由外國來決定的。過分依賴對外市場是由中國光伏產業本就是在外力推動下興起引發的。為了實現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紛紛鼓勵發展包括太陽能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長的國際市場拉動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由于生產成本較低,我國成為國外太陽能光伏產業生產地,為國內很多太陽能電力企業“發洋財”提供了機會。但是隨著發展的深化,對外市場的依賴問題逐漸凸顯。歐洲市場目前是我國光伏產品最重要的產品銷售區域。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全球銷售格局中歐洲市場占到74%。2006年-2010年美國從中國內地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增長近6倍,如果美歐雙反制裁一旦實施,我國光伏產品就會被排擠出美歐市場之外,這幾乎意味著我國光伏產業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歐洲雙反成立,不僅對中國的整個光伏產業將是致命性的打擊,而且同時給韓國、日本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因為韓國已經把發展光伏產業作為他們的國家戰略,韓華收購江蘇南通的林洋就是很好的例證,韓國的LG、三星[微博]都在力圖探索發展光伏產業的路徑。
總體看,光伏產業在國內的市場還是十分有限。長期來看,中國國內若無法實現廣泛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中國經濟發展所遇到的能源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能源問題必定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因而政府在鼓勵光伏產業走出去,大力拓展和保護國外市場的同時,更需加大補貼,盡快啟動我國光伏產業的國內市場,不論是對于光伏產業自身還是對于我國的能源安全都是勢在必行。
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全線虧損的困境,而銀行對光伏產業的整體態度是貸款縮減,這使光伏產業備感無助。過去十年的迅猛發展,國內市場的有限,必然導致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多晶硅從500美元一公斤供不應求,到2011年開始過剩,跌至20美元,而大部分公司多晶硅的成本都在25美元甚至30美元以上。除了一些玻璃材料等,硅電、電池、組件等也出現產能過剩,這就致使中國光伏企業的利潤全線虧損的問題。
早在2005年2月我國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國家“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明確規定要“通過制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目標和采取相應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但7年過去了,這項重要的“總量目標”才剛剛出臺,“相應措施”也剛剛頒布,是否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還有待觀察。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光伏發電,以及風電、生物質電等新能源的并網,仍然受到各種形式的嚴重阻礙,既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光伏企業參與我國新能源結構調整和戰略發展的積極性。
中國光伏產業脫困,需要向歐美等國家學習,能夠盡快推動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法的實施,讓太陽能也像風能發電一樣真正運用到電力供應系統上來,使中國光伏產業能盡早為國家能源問題的解決及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
(作者系國家開發銀行政策研究室主任)
光伏產業的自身特征及其發展歷程決定了其不僅是“新興”產業,而且是“戰略性”的能源產業,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光伏有著傳統的能源無法相媲美的優勢:永不枯竭;對采集太陽能的地理位置要求不高;所需的時間和成本低;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到目前為止,全球120個國家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這意味著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和用戶端付的電費是相類似的。二、從光伏產業興起的時間來看,屬于新興產業范疇。光伏發電技術雖然問世已有百年,但作為產業的形態出現,卻還只是近三十年的事,1969年世界上第一座太陽能發電站在法國建成,太陽能發電的比例在歐美國家逐漸提高,太陽能光伏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發展。2001年中國首家具有規模性的光伏產業公司——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才成立。三、一種能夠帶動多種業態及多項關聯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光伏產業涉及到科研、材料、制造、應用、服務等門類的三十多個分支產業,全球年貿易額超過1500億美元,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超過500萬人。四、光伏產業是政治政策導向性產業。首先,光伏產業的重要價值決定了它必須成為戰略性的產業。光伏產業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環境改善等國計民生等重要領域,對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光伏產業自產生到目前發展都并非是市場經濟之下的產物,而是在政治驅動力下的產業。
政府是光伏產業的推手
歐盟是世界上光伏發電量最大的地區。2008年,這個區域占全球光伏發電量的80%。而德國和西班牙的光伏發電總量總和約占歐盟的84%,是名副其實的光伏發電強國。這些成就要歸功于歐盟近20年來持續推動光伏產業發展。2004年,德國出臺計劃,實行上網電價政策,居民發的電政府購買。2004年給的這個電價在當年安裝的所有系統中連續25年不變,到2005年,電價價格下降10%,就變成四毛一歐分,連續20年不變,到第三年再降下利息,政府以高價購買電來確保投資者有一定的回報。緊隨其后,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很多國家都采用上網電價法來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歐盟自我預計在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歐盟總發電量的12%。
美國雖然在光伏發電技術上起步較早,但由于以往美國政府對光伏發電并不重視,以至于美國的光伏發電的發電量和技術革新不如歐盟和日本。但自2005、2006年,美國也開始對光伏產業實行補貼,美國的補貼政策是聯邦政府給予退稅,如果企業投資太陽能發電站,在企業退稅的過程中,聯邦政府給予30%的削減,企業將少交30%的稅。同時,美國也實施類似上網電價法的政策。隨著美國奧巴馬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發展新能源的政策,現在,美國的不少州出臺了《可再生能源配額標準》。以加州為例,凡在住屋、商業建筑或公用建筑屋頂上安裝太陽能設備的家庭或企業,都可獲得州政府的多項補助,其中包括享受30%的減稅優惠,減少30%的安裝成本等。在政策驅動市場的情況下,美國的光伏產業也呈現出了后來者居上的勢頭。
中國光伏產業自興起以來也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每年的安裝量復合增長65%,僅2010年就安裝了170萬千瓦,相當于17個百萬千瓦級發電站,到2011年安裝了250萬千瓦,總安裝量在十年中已累計接近1000萬千瓦。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以《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的出臺最為引人注目。今年7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江蘇進行調研時也突出強調,必須從國家層面對整個光伏產業進行統籌研究和規劃。“從國家層面”,“對整個光伏產業”,進行統籌研究和規劃。
但是,中國光伏產業看似繁榮的發展前景背后,存在很嚴重的問題,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中國光伏企業困境
我國光伏產業一直處于內外發展不平衡的局面,無法掌握發展主動權。原材料硅材料90%以上都是由國外進口,光伏產品90%都是出口到國外,產品的上下游均極大地依賴到國外的市場,這意味著我國光伏產業的命運是由外國來決定的。過分依賴對外市場是由中國光伏產業本就是在外力推動下興起引發的。為了實現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紛紛鼓勵發展包括太陽能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長的國際市場拉動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由于生產成本較低,我國成為國外太陽能光伏產業生產地,為國內很多太陽能電力企業“發洋財”提供了機會。但是隨著發展的深化,對外市場的依賴問題逐漸凸顯。歐洲市場目前是我國光伏產品最重要的產品銷售區域。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全球銷售格局中歐洲市場占到74%。2006年-2010年美國從中國內地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增長近6倍,如果美歐雙反制裁一旦實施,我國光伏產品就會被排擠出美歐市場之外,這幾乎意味著我國光伏產業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歐洲雙反成立,不僅對中國的整個光伏產業將是致命性的打擊,而且同時給韓國、日本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因為韓國已經把發展光伏產業作為他們的國家戰略,韓華收購江蘇南通的林洋就是很好的例證,韓國的LG、三星[微博]都在力圖探索發展光伏產業的路徑。
總體看,光伏產業在國內的市場還是十分有限。長期來看,中國國內若無法實現廣泛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中國經濟發展所遇到的能源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能源問題必定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因而政府在鼓勵光伏產業走出去,大力拓展和保護國外市場的同時,更需加大補貼,盡快啟動我國光伏產業的國內市場,不論是對于光伏產業自身還是對于我國的能源安全都是勢在必行。
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全線虧損的困境,而銀行對光伏產業的整體態度是貸款縮減,這使光伏產業備感無助。過去十年的迅猛發展,國內市場的有限,必然導致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多晶硅從500美元一公斤供不應求,到2011年開始過剩,跌至20美元,而大部分公司多晶硅的成本都在25美元甚至30美元以上。除了一些玻璃材料等,硅電、電池、組件等也出現產能過剩,這就致使中國光伏企業的利潤全線虧損的問題。
早在2005年2月我國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國家“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明確規定要“通過制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目標和采取相應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但7年過去了,這項重要的“總量目標”才剛剛出臺,“相應措施”也剛剛頒布,是否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還有待觀察。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光伏發電,以及風電、生物質電等新能源的并網,仍然受到各種形式的嚴重阻礙,既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光伏企業參與我國新能源結構調整和戰略發展的積極性。
中國光伏產業脫困,需要向歐美等國家學習,能夠盡快推動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法的實施,讓太陽能也像風能發電一樣真正運用到電力供應系統上來,使中國光伏產業能盡早為國家能源問題的解決及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
(作者系國家開發銀行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