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十一二年前,當時還是在上海的一家國有企業里工作,大家上班時經常議論的一個主題是“股票”。新股上市、擔保、搖號… 也許那個時期中國的股市真正開始進入普通百姓的視野。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股市一二七,九九皆歸一”的說法。這一分賺、兩分平、七分虧的比例在當時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持,但是憑感覺也就是那么回事。很少有人賺,即便賺了,也有可能在下幾次投資中落入那七當中,成就了另外的一。
十幾年過去了,一二七的比例,在世界股市范圍內是什么樣呢?我所接觸的范圍有限,在中國、德國以及美國的圈子里的朋友,因為股票而最終有收益的,似乎一成是不到的。
在歐洲,大家說起中國,大都是用“不可思議”來形容,再加上一個補充詞(一分負面、兩分綜合、七分正面)。大家都覺得,在過去的近十年里,有很多在歐美有效的規律,在中國發生了很多例外,發生了很多奇跡,一度讓人將其稱為“神奇的國度”。
這幾年,光伏的發展,在德國的經濟發展史上,堪稱又一次有計劃地“經濟轉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德國的光伏產業領先于世界,裝機容量總量穩居世界第一,新增數萬就業崗位、機械制造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產業制造基本實現自動化。 自2010年以來,市場上的組件產品價格一路降低,光伏產品硬件價格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接近原先價格的五分之一。其制造商、經銷商和安裝商的比例一度幾乎是一二七。早些年的利潤比例沒這么有規律,如今看起來,也隔一二七不遠了。
反觀中國的光伏產業,前些年似乎全部都是收益頗豐,最短的“投資回收期”曾經短至一年半。很顯然,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在當時的中國,這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情,就如同06及07年的股市一般。如今的光伏,也是“一二七”,賺錢的比例不過那10%,而虧錢的,就已經占到了70%之多。
光伏行業從人人賺錢,到大部分虧錢,可以這么說,這行業是“風險行業”。
正常行業的歐美企業的情況如何呢?也可以用“一二七”來參考。這一分是虧本不賺錢的,還有兩分是保本的,此外大部分的七分是盈利的。這構成了正常的社會經濟常態,使得大家有正常穩定的生活。
大的層面,從經濟增長方面來看,一分的年份,經濟低迷,甚至有跌落,二分的年份持平,沒有什么增長,七分的年份,還是有一些增長的。
繼而到中的層面——行業:大多數行業(七分),是盈利的,大約兩分的行業持平,少部分行業(一分)則是虧本的;很不幸,光伏行業現在在這個行列之中。
如果再細化到某個企業,這一二七就有很多講究了:
客戶結構:一分大客戶,二分中客戶,七分小客戶
價格策略:一分虧本,二分持平,七分賺錢。
盈利構成:一分高盈利,二分中盈利,七分小盈利
組織結構:一分高層,二分中層,七分基層
人員構成:一分待募,二分新入,七分既有
投資組成:一分遠景,二分當下,七分既定
生產設備:一分落伍,二分超前,七分當下
倉儲結構:一分備品備件供服務,二分供研發試驗,七分供生產
資金分配:一分研發,二分市場及銷售,七分生產和運營
時間安排:一分回顧,二分展望,七分目前事務
。。。
太陽能企業,尤其是二三線的企業,在當下屬于那將要從銀行“斷奶”的七分,如果沒有新的產品,新的理念,將會舉步維艱,想要繼續在光伏領域發展,也絕非易事。德國的布局已經明朗:如今還有來自亞洲的“賠本”的低價組件,在德國無需大量生產。等到價格跌落到谷底,接下來往上漲的時候,也就是那些被封存好的圖紙和機器重見天日的時候了。
面對這種情形,如果從業者不再“不可思議”地等待春天的到來,不墮入癡迷“精細管理、成本控制”的誤區,大約會有一分從業者開始著眼未來,做一些前瞻性的準備,另辟蹊徑;大約會有二分的從業者開始轉型拓展產品,另外七分會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媒體的報道,繼續以周邊的人為競爭對手,去做艱苦的競爭。
而想要有全新的產品,一分靠偶然的運氣獲知,二分靠行業平臺,七分看個人造化和知識接受程度及信息獲取能力。
如何將現有產品與光伏行業結合拓展,一分靠“天災人禍”等外部環境促成,二分靠對市場既有產品的借鑒模仿,七分還是靠專業地分析和有層次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