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光伏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由于光伏產品制造能力增速過快,而全球光伏市場增速放緩,導致產業陷入嚴重階段性失衡。與此同時,美歐也相繼向我光伏產品發起“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加劇了產業困境。在多種不利因素疊加下,我國光伏企業全線虧損,新興產業面臨空前危機。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行業機構和企業紛紛掀起拯救光伏產業的熱潮,業界也逐漸形成規范產業、擴大市場的共識。但是受行業管理、行業認識、行業準入、行業整合以及行業貿易等五大問題影響,產業的規范和市場的擴大仍將任重而道遠。
光伏危機五大問題
在當前光伏危機應對中,主要存在行業多頭管理、光伏發電經濟性不足、行業準入難以建立、行業整合不易推進以及國際貿易糾紛難解等五大問題,下面簡要闡述這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存在多頭管理,部際溝通有待提高。
二、光伏發電經濟性尚足,補貼資金缺口有待解決。光伏產品最終的用途為發電,其發展潛力不言而喻。但由于當前光伏發電尚不具備經濟性,其發電成本約為同是清潔能源的水電的四倍、風電的兩倍,從經濟性角度而言,大力發展光伏并不利于補貼資金利用的最大化。此外,由于光伏電站建設中,土地、逆變器、支架、水泥等成本占有較大比例,且為剛性,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不再依賴補貼)除了需要電池組件等成本持續下降外,還需要依賴于傳統能源使用價格的提高,因此補貼負擔大。特別是,當前光伏電站的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可再生能源附加,以2011年為例,按8厘錢每度,發電量約4億度計,資金總量約為320億元,但實際征收過程中,扣除各種電力優惠,可用的資金約為200億元,風電已占據近180億元,其他的用于生物質能發電、光伏發電等,補貼資金存在較大的缺口(今年光伏電站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至今未發,已給光伏電站運營帶來較大困難)。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去年已從4厘/度增至現在的8厘/度,如若解決未來產業資金缺口問題,需再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可能會增加國民經濟負擔。因此擴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需要加深對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我國優勢產業的認識,并承擔產業發展中所需的費用,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三、產品同質性較高,產業門檻不易設立。我國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由于光伏技術較為成熟,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企業只需購置相應設備和原輔材即可生產出滿足一定需求的光伏產品。因此各企業間產品同質性較強,產品的光電轉換效率、質保水平、外觀樣式相差不大,這也導致較難通過設定產品標準來建立產業門檻。此外,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產品相比也并無太大的優勢,而我國近期也較重視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如若簡單地扶大,也與國家整體產業政策不相吻合。特別是,由于我國光伏產品主要依賴國外市場,產品的檢測認證主要以出口國為主,國內檢測認證機構較為欠缺,尚未形成有效的檢測認證機制,難以配合光伏產品標準的實施。產品同質性較高的特點,也注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間的競爭仍將以價格戰為主,不利于企業財務狀況的改善,致使其難以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
四、光伏企業實力相當,產業整合難度較大。當前,我國已有多家企業產能在GW量級以上,如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晶澳、晶科、賽維LDK等,企業主要以組件生產制造為主,實力相當,且這些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每家企業都沒有把握能夠在市場整合中握有競爭優勢。如若僅靠企業之間的競爭進行優勝劣汰,則此過程勢必漫長且殘酷,即使勝出者也會元氣大傷,甚至可能有損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特別是由于當前組件產品價格大幅下滑,企業普遍存在虧損,且這些企業負債率較高。據統計,我國十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負債額高達175億美元,平均負債率達到近70%,因此這些企業自顧不暇,更遑論有多余資金進行兼并整合。而一些欲涉足光伏產業的大型國企,本著并購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也在觀望,等待最佳進入時機。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大型光伏企業競爭失利可能導致如下后果:一是會導致大量員工失業,產生潛在的穩定問題;二是拖垮供應商(三角債問題),引發多諾米骨牌式的企業倒閉潮;三是由于呆壞賬可能引爆區域金融危機。
五、國外貿易糾紛不斷,扶持政策難以切入。目前美國商務部已對我國光伏產品做出終裁,征收23-249%不等關稅,美國的做法起到了一個壞榜樣作用,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的效仿,甚至搭便車,如目前歐盟的立案調查正在進行,印度、澳大利亞等也在蠢蠢欲動。雖然如此,光伏產業今日之困境主要源于產能增速遠高于市場增速,加上產業技術較為成熟,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力差別不大所造成,國際貿易糾紛只不過加重了產業的困境。國際貿易糾紛有歐美有意打壓我新興產業的意圖,但國內部分地方政府過多涉足產業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產業出現危機,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但政府一旦涉足又極易被國外有心人士利用,認為政府過多介入產業,不利于自由貿易,開始在貿易壁壘中做文章。當前我國光伏企業普遍對貿易壁壘調查存在幻想,一方面希望通過政府層面的溝通能夠解決此次貿易糾紛,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對自己施以援手,助其走出困境,但這是一個兩難選擇。歐盟企業也在對歐盟政府施加壓力,一方面希望歐盟對我國政府施壓,減少政府對產業的干涉,另一方面也希望歐盟能效仿中國政府對本土企業扶持幫助。這不僅不利于中歐光伏貿易糾紛的化解,也讓產業政策干預舉步維艱。
產業發展三大走勢
在光伏危機下,產業也逐漸呈現市場本地化、信貸慣性化、招標鎖定化三個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均不利于產業的規范和困境的突圍。
地方保護主義抬頭,本地化條款伺機欲出。光伏產業是朝陽產業,也是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內容之一,地方政府對該產業也表現出極大熱情,正在加大扶持力度,力助產業走出困境。國家大力啟動國內市場,將極有可能引燃地方政府的本地造熱情,因為光伏電站建設首先要經過地方審批,然后才向國家能源局申報。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的發展,在電站審批等方面可能會優先本地企業,甚至會對電站建設方提出產品“本地化”要求,這無疑不利于光伏產業的優勝劣汰,甚至可能會催生一批新生光伏企業,加劇產業困境。
金融信貸收緊,融資呈現慣性化。如前述,光伏企業實力相當,且普遍存在債務高企、現金流吃緊等問題,誰能獲得信貸支持,誰就能在這場拉鋸戰中取得先機。而我國大型金融機構對大型光伏企業普遍存在大額貸款,企業破產也會造成其壞賬損失。為了不使自己的前期投資打水漂,金融機構將可能繼續對其老客戶進行授信支持,以支持其在整合中能夠存活或勝出。如近期媒體披露的,國開行將對我國“六大六小”光伏企業進行支持,這12家企業多為其此前授信的對象。但這可能導致我國一些優勢企業較難獲得銀行融資,也不利于部委相關產業政策的協同。
大型發電集團涉足制造業,組件采購凸顯鎖定化。大型光伏發電集團是未來光伏市場的主要開拓者,以全國電站建設最快的青海格爾木地區為例,在2011年新并網的583MW電站中,五大發電集團(國電、華能、華電、大唐和中電投)旗下的企業占據了63%,而民營企業僅占12.5%。大型發電集團實力雄厚、電站運作經驗豐富、且有發展新能源的需求,在申請電站“路條”中也有優勢,是未來光伏電站建設的主體。為了控制產品質量和成本,現在這些發電企業均有不同程度涉足電池制造業。如國電和中電投已涉足從硅料到電池組件的制造環節,大唐、華能和華電也正在醞釀進入光伏電池制造環節。但發電集團的涉足主要為其下游電站開發進行配套,并無意大力向制造環節拓展,其結果是其產能將鎖定國內大部分光伏市場,直接造成光伏企業國內市場份額的降低,這無疑會加劇光伏企業困境,也不利于光伏成本的下降。
應對措施和建議
政府對新能源的推進作用舉足輕重。政府應統一認識,切實提升光伏產業的戰略地位,以規范市場和擴大國內應用市場為抓手,力助產業走出困境。首先,要充分認識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切實在國家能源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予以統籌考慮,提升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解決產業在發展中所涉及的難題,如補貼資金來源、光伏電站并網運營等。其次,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從國家層面加強組織管理,明確產業管理分工,形成合力。由工信部負責行業管理,規范產業,國家能源局負責光伏產品應用,擴大市場,其他部委根據其職能進行協同配合,切實解決產業難題。與此同時,也要建立多部委聯系會議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從各個層面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設置行業門檻。通過提高光伏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檢測認證水平等手段,加快實施一些強制性標準,卡掉部分落后產能。為實現滿足相關標準的產品才可進行電站項目招標,可考慮樹立一批光伏優質產品,優先安排推廣通過認證的產品在國內應用市場和出口。二是扶優扶強,通過從企業實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產業布局等方面對企業進行評估,建立重點企業保護機制,給予通過評估的企業在金融信貸、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扶持,避免信貸的狹隘化,以確保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
探討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引入第三方對企業或產品進行監管,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如引入信用保險機構對光伏產品進行承保,政府主要做好標準檢測認證等配套服務工作,給予體質良好、產品性能優異的企業較低的保費,促使其產品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金融機構也可根據企業的承保評級開展融資工作,消費者也可更放心使用保期長達25年的光伏產品。
支持兼并重組。鼓勵大型國有資本(特別是發電集團或能源企業)進入光伏企業,依靠國有資本進行大規模整合重組,以達到規范市場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引導產業轉移。鼓勵企業到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歐美國家或制造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建廠或并購,實施全球產業布局,讓產品充分靠近終端市場和規避國際貿易壁壘。
擴大市場。市場啟動應與產業規范相結合,與節能減排、擴大內需、環境改善相統籌。
做好擴大市場的配套服務工作。明確裝機目標以穩定市場信息,加快落實電站申請、建設、補貼和并網等實施細則,簡化并明確項目審批和并網程序,確保建成的電站并網運營,補貼資金按時發放,嚴格電站招標程序,確保只有通過檢測認證的產品方可參與招標,嚴禁設置本地化門檻。
完善補貼機制,爭取補貼覆蓋電網、調峰電源等企業,以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也可考慮強約束機制,對電網公司每年要求采購一定額度的光伏電量,對發電企業要求配套一定額度的調峰電源等。
大力推動分布式電站建設。在用地負荷附近建設光伏電站,發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就近消納。如鼓勵在工商業用電價格較高的園區集中建設連片光伏電站,鼓勵在學校、醫院、機關大樓等公共建筑建設大型屋頂電站,要求新建或改擴建小區根據建筑面積建設一定比例光伏屋頂,爭取將太陽能產品納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鼓勵其進入千家萬戶等。
建設大型光伏電站。充分利用西北部地區豐富的日照和土地資源,在電力接納條件好的地區組織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做好協調電源和電網建設規劃工作,有序推進光伏電站在西北部地區布局。
優化市場布局。通過政府合作項目,協助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利用現有渠道和貿易壁壘規避手段,鞏固現有市場,爭取做到新興市場、現有市場、國內市場三三分。
(作者為賽迪智庫光伏所/中國光伏產業聯盟處專家)
光伏危機五大問題
在當前光伏危機應對中,主要存在行業多頭管理、光伏發電經濟性不足、行業準入難以建立、行業整合不易推進以及國際貿易糾紛難解等五大問題,下面簡要闡述這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存在多頭管理,部際溝通有待提高。
二、光伏發電經濟性尚足,補貼資金缺口有待解決。光伏產品最終的用途為發電,其發展潛力不言而喻。但由于當前光伏發電尚不具備經濟性,其發電成本約為同是清潔能源的水電的四倍、風電的兩倍,從經濟性角度而言,大力發展光伏并不利于補貼資金利用的最大化。此外,由于光伏電站建設中,土地、逆變器、支架、水泥等成本占有較大比例,且為剛性,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不再依賴補貼)除了需要電池組件等成本持續下降外,還需要依賴于傳統能源使用價格的提高,因此補貼負擔大。特別是,當前光伏電站的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可再生能源附加,以2011年為例,按8厘錢每度,發電量約4億度計,資金總量約為320億元,但實際征收過程中,扣除各種電力優惠,可用的資金約為200億元,風電已占據近180億元,其他的用于生物質能發電、光伏發電等,補貼資金存在較大的缺口(今年光伏電站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至今未發,已給光伏電站運營帶來較大困難)。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去年已從4厘/度增至現在的8厘/度,如若解決未來產業資金缺口問題,需再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可能會增加國民經濟負擔。因此擴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需要加深對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我國優勢產業的認識,并承擔產業發展中所需的費用,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三、產品同質性較高,產業門檻不易設立。我國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由于光伏技術較為成熟,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企業只需購置相應設備和原輔材即可生產出滿足一定需求的光伏產品。因此各企業間產品同質性較強,產品的光電轉換效率、質保水平、外觀樣式相差不大,這也導致較難通過設定產品標準來建立產業門檻。此外,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產品相比也并無太大的優勢,而我國近期也較重視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如若簡單地扶大,也與國家整體產業政策不相吻合。特別是,由于我國光伏產品主要依賴國外市場,產品的檢測認證主要以出口國為主,國內檢測認證機構較為欠缺,尚未形成有效的檢測認證機制,難以配合光伏產品標準的實施。產品同質性較高的特點,也注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間的競爭仍將以價格戰為主,不利于企業財務狀況的改善,致使其難以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
四、光伏企業實力相當,產業整合難度較大。當前,我國已有多家企業產能在GW量級以上,如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晶澳、晶科、賽維LDK等,企業主要以組件生產制造為主,實力相當,且這些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每家企業都沒有把握能夠在市場整合中握有競爭優勢。如若僅靠企業之間的競爭進行優勝劣汰,則此過程勢必漫長且殘酷,即使勝出者也會元氣大傷,甚至可能有損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特別是由于當前組件產品價格大幅下滑,企業普遍存在虧損,且這些企業負債率較高。據統計,我國十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負債額高達175億美元,平均負債率達到近70%,因此這些企業自顧不暇,更遑論有多余資金進行兼并整合。而一些欲涉足光伏產業的大型國企,本著并購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也在觀望,等待最佳進入時機。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大型光伏企業競爭失利可能導致如下后果:一是會導致大量員工失業,產生潛在的穩定問題;二是拖垮供應商(三角債問題),引發多諾米骨牌式的企業倒閉潮;三是由于呆壞賬可能引爆區域金融危機。
五、國外貿易糾紛不斷,扶持政策難以切入。目前美國商務部已對我國光伏產品做出終裁,征收23-249%不等關稅,美國的做法起到了一個壞榜樣作用,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的效仿,甚至搭便車,如目前歐盟的立案調查正在進行,印度、澳大利亞等也在蠢蠢欲動。雖然如此,光伏產業今日之困境主要源于產能增速遠高于市場增速,加上產業技術較為成熟,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力差別不大所造成,國際貿易糾紛只不過加重了產業的困境。國際貿易糾紛有歐美有意打壓我新興產業的意圖,但國內部分地方政府過多涉足產業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產業出現危機,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但政府一旦涉足又極易被國外有心人士利用,認為政府過多介入產業,不利于自由貿易,開始在貿易壁壘中做文章。當前我國光伏企業普遍對貿易壁壘調查存在幻想,一方面希望通過政府層面的溝通能夠解決此次貿易糾紛,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對自己施以援手,助其走出困境,但這是一個兩難選擇。歐盟企業也在對歐盟政府施加壓力,一方面希望歐盟對我國政府施壓,減少政府對產業的干涉,另一方面也希望歐盟能效仿中國政府對本土企業扶持幫助。這不僅不利于中歐光伏貿易糾紛的化解,也讓產業政策干預舉步維艱。
產業發展三大走勢
在光伏危機下,產業也逐漸呈現市場本地化、信貸慣性化、招標鎖定化三個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均不利于產業的規范和困境的突圍。
地方保護主義抬頭,本地化條款伺機欲出。光伏產業是朝陽產業,也是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內容之一,地方政府對該產業也表現出極大熱情,正在加大扶持力度,力助產業走出困境。國家大力啟動國內市場,將極有可能引燃地方政府的本地造熱情,因為光伏電站建設首先要經過地方審批,然后才向國家能源局申報。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的發展,在電站審批等方面可能會優先本地企業,甚至會對電站建設方提出產品“本地化”要求,這無疑不利于光伏產業的優勝劣汰,甚至可能會催生一批新生光伏企業,加劇產業困境。
金融信貸收緊,融資呈現慣性化。如前述,光伏企業實力相當,且普遍存在債務高企、現金流吃緊等問題,誰能獲得信貸支持,誰就能在這場拉鋸戰中取得先機。而我國大型金融機構對大型光伏企業普遍存在大額貸款,企業破產也會造成其壞賬損失。為了不使自己的前期投資打水漂,金融機構將可能繼續對其老客戶進行授信支持,以支持其在整合中能夠存活或勝出。如近期媒體披露的,國開行將對我國“六大六小”光伏企業進行支持,這12家企業多為其此前授信的對象。但這可能導致我國一些優勢企業較難獲得銀行融資,也不利于部委相關產業政策的協同。
大型發電集團涉足制造業,組件采購凸顯鎖定化。大型光伏發電集團是未來光伏市場的主要開拓者,以全國電站建設最快的青海格爾木地區為例,在2011年新并網的583MW電站中,五大發電集團(國電、華能、華電、大唐和中電投)旗下的企業占據了63%,而民營企業僅占12.5%。大型發電集團實力雄厚、電站運作經驗豐富、且有發展新能源的需求,在申請電站“路條”中也有優勢,是未來光伏電站建設的主體。為了控制產品質量和成本,現在這些發電企業均有不同程度涉足電池制造業。如國電和中電投已涉足從硅料到電池組件的制造環節,大唐、華能和華電也正在醞釀進入光伏電池制造環節。但發電集團的涉足主要為其下游電站開發進行配套,并無意大力向制造環節拓展,其結果是其產能將鎖定國內大部分光伏市場,直接造成光伏企業國內市場份額的降低,這無疑會加劇光伏企業困境,也不利于光伏成本的下降。
應對措施和建議
政府對新能源的推進作用舉足輕重。政府應統一認識,切實提升光伏產業的戰略地位,以規范市場和擴大國內應用市場為抓手,力助產業走出困境。首先,要充分認識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切實在國家能源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予以統籌考慮,提升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解決產業在發展中所涉及的難題,如補貼資金來源、光伏電站并網運營等。其次,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從國家層面加強組織管理,明確產業管理分工,形成合力。由工信部負責行業管理,規范產業,國家能源局負責光伏產品應用,擴大市場,其他部委根據其職能進行協同配合,切實解決產業難題。與此同時,也要建立多部委聯系會議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從各個層面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設置行業門檻。通過提高光伏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檢測認證水平等手段,加快實施一些強制性標準,卡掉部分落后產能。為實現滿足相關標準的產品才可進行電站項目招標,可考慮樹立一批光伏優質產品,優先安排推廣通過認證的產品在國內應用市場和出口。二是扶優扶強,通過從企業實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產業布局等方面對企業進行評估,建立重點企業保護機制,給予通過評估的企業在金融信貸、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扶持,避免信貸的狹隘化,以確保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
探討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引入第三方對企業或產品進行監管,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如引入信用保險機構對光伏產品進行承保,政府主要做好標準檢測認證等配套服務工作,給予體質良好、產品性能優異的企業較低的保費,促使其產品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金融機構也可根據企業的承保評級開展融資工作,消費者也可更放心使用保期長達25年的光伏產品。
支持兼并重組。鼓勵大型國有資本(特別是發電集團或能源企業)進入光伏企業,依靠國有資本進行大規模整合重組,以達到規范市場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引導產業轉移。鼓勵企業到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歐美國家或制造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建廠或并購,實施全球產業布局,讓產品充分靠近終端市場和規避國際貿易壁壘。
擴大市場。市場啟動應與產業規范相結合,與節能減排、擴大內需、環境改善相統籌。
做好擴大市場的配套服務工作。明確裝機目標以穩定市場信息,加快落實電站申請、建設、補貼和并網等實施細則,簡化并明確項目審批和并網程序,確保建成的電站并網運營,補貼資金按時發放,嚴格電站招標程序,確保只有通過檢測認證的產品方可參與招標,嚴禁設置本地化門檻。
完善補貼機制,爭取補貼覆蓋電網、調峰電源等企業,以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也可考慮強約束機制,對電網公司每年要求采購一定額度的光伏電量,對發電企業要求配套一定額度的調峰電源等。
大力推動分布式電站建設。在用地負荷附近建設光伏電站,發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就近消納。如鼓勵在工商業用電價格較高的園區集中建設連片光伏電站,鼓勵在學校、醫院、機關大樓等公共建筑建設大型屋頂電站,要求新建或改擴建小區根據建筑面積建設一定比例光伏屋頂,爭取將太陽能產品納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鼓勵其進入千家萬戶等。
建設大型光伏電站。充分利用西北部地區豐富的日照和土地資源,在電力接納條件好的地區組織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做好協調電源和電網建設規劃工作,有序推進光伏電站在西北部地區布局。
優化市場布局。通過政府合作項目,協助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利用現有渠道和貿易壁壘規避手段,鞏固現有市場,爭取做到新興市場、現有市場、國內市場三三分。
(作者為賽迪智庫光伏所/中國光伏產業聯盟處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