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加劇的全球金融危機打斷了光伏業者的夢想:很多人認為這個朝陽產業就像是初升的太陽,就算有一點烏云也不會阻擋其發展的勢頭,但除了2010年天氣稍轉晴好之外,2012年的光景更慘,而2013年則是前途未卜。對于很多光伏產業的淘金者、昔日的業界領袖和財富神話的創造者來說,即將逝去的2012年將是他們職業生涯甚至是人生的轉折之年。他們的財富和職業生涯的戲劇性變化,就像是過去五年來太陽能多晶硅價格過山車一樣的變化曲線:大起大落,起伏跌宕(圖1)。
這不僅是一個比喻,在過去五年里,多晶硅工業及其多晶硅價格的演變,的確對整個光伏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美國設備廠商應用材料退出薄膜市場到瑞士廠商歐瑞康的破產、從中國保利協鑫的崛起到江西賽維的衰落等等,都直接和多晶硅有著直接的聯系。除非太陽能光伏技術在未來3-5年里有突破性的革命,未來多晶硅工業的發展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整個光伏產業的命運。
2012年秋天,光伏界兩大“英雄”雙雙走下“神壇”。為了重振投資者的信心,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和江西賽維的彭小峰被迫辭去總裁一職退入幕后。媒體對此做了很多不得要領的報道,分析他們的得失。其實,尚德和賽維都是被多晶硅“害死”的。
尚德和美國MEMC的巨額多晶硅長單及保證金加上尚德在全球范圍、“撒胡椒粉”式地投資多晶硅公司,讓尚德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和管理負擔。而賽維的多晶硅項目則是大而不當,且項目供應商的“陣容”過于豪華和鋪張,其一家美國項目總承包商光在菲律賓就安排了100多人的團隊來保障工程后勤支持,非常地夸張,其開銷之大可以想象。加上缺乏有效的工程管理,賽維在江西的多晶硅廠開工日期一拖再拖,結果錯過了多晶硅“暴利”的大好時光,導致一投產就賠錢的尷尬局面。中國光伏工業的“成本之王”,連養豬養鴨、樓館堂所都聯成一體的“集大成者”保定英利差一點也在多晶硅上“栽跟頭”,賠了一百多億下去到現在還沒有弄出什么名堂來。與之對比,那些對多晶硅“敬而遠之”的中國主流廠商目前的日子相對要好過得多,其中包括常州天河和蘇州阿特斯等。
多晶硅影響光伏產業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其在短短的2~3年里改變了光伏產品和光伏應用系統的成本結構,使得從硅片、電池到模組的一系列產品迅速從盈利轉到微利階段。2年前,中國一線品牌的模組銷售毛利還可以維持在25%左右,但目前的毛利連10%都不到,很多產品甚至虧本經營。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除了光伏工業產能大量過剩、光伏系統安裝補貼不斷下調之外,和多晶硅價格一蹶不振也有關。因為市場上預期有充足而廉價的多晶硅原料,光伏產品買家就不愿多花一分錢購買模組,而其實模組制造商因為受到多晶硅長單的限制,并沒有立即從廉價的現貨市場上得到好處,因而導致毛利下挫,他們也只好把壓力盡量“傳遞”給電池和硅片供應商,所謂“榮辱與共,”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
根據EPIA預測的全球光伏系統安裝量和SEMI即將發布的全球光伏制造業數據庫,即使目前持續的產業低迷在未來12個月內淘汰一大批二線多晶硅制造商,太陽能多晶硅在未來幾年里還將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圖2)。
原因在于,盡管全球一線大廠如保利協鑫、Waker和OCI等已經決定推遲擴產,但很多中國的一線大廠過了“休眠期”后,在政府和銀行支持下,產能可能重新釋放。另外,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本已進入多晶硅制造業。2014年左右,中東生產的多晶硅將加入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目前供大于求的局面(圖3)。因此,期待多晶硅價格明顯上揚似乎不太現實。
多晶硅影響光伏產業的第三個方面是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多晶硅的價格除了受到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外,其生產制造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根據一些廠商的運營數據和銷售利潤,目前多晶硅領先制造商的生產總成本在每公斤20美元以下是可行的。由于產能的擴大和晶硅價格的長期性疲軟,影響多晶硅生產成本的主要壓力來自電力成本。
預計未來2-3年,國際一線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有望控制在每公斤15-17美元,在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多晶硅的售價有望穩定在每公斤20-23美元左右。在更長一點的將來,新一代大容量、低能耗西門子反應爐和冷氫化技術有望使得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到每公斤15美元以下,而來自流化床技術的競爭也有助于加快多晶硅生產成本降低的步伐(圖4)。這些技術因素加上市場總體供大于求的局面,將使得多晶硅價格強力反彈的任何希望落空。
廉價、高質量多晶硅的一個可能的深遠影響是,也許無需有力的政府補貼,高效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就可以在不遠的將來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光伏市場奠定物質基礎。其副作用是,一些看似大有希望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也許永遠沒有機會發展成為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那樣的主流產品,當然,那些各式各樣的非晶硅技術和產品還會有各種應用,但僅局限在一些特殊領域,如航天,BIPV市場等。
當然,在這樣的格局下,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及模組廠商也必須做好轉變,因為生產這些產品將是一個微利的行當,產業鏈的利潤將主要來自下游的發電系統制造和運營。事實上,光伏電池及模組廠商已經開始接受這個事實,重新調整和定位自身在產業鏈上的角色。多晶硅生產和技術的迅速演變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
這不僅是一個比喻,在過去五年里,多晶硅工業及其多晶硅價格的演變,的確對整個光伏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美國設備廠商應用材料退出薄膜市場到瑞士廠商歐瑞康的破產、從中國保利協鑫的崛起到江西賽維的衰落等等,都直接和多晶硅有著直接的聯系。除非太陽能光伏技術在未來3-5年里有突破性的革命,未來多晶硅工業的發展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整個光伏產業的命運。
2012年秋天,光伏界兩大“英雄”雙雙走下“神壇”。為了重振投資者的信心,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和江西賽維的彭小峰被迫辭去總裁一職退入幕后。媒體對此做了很多不得要領的報道,分析他們的得失。其實,尚德和賽維都是被多晶硅“害死”的。
尚德和美國MEMC的巨額多晶硅長單及保證金加上尚德在全球范圍、“撒胡椒粉”式地投資多晶硅公司,讓尚德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和管理負擔。而賽維的多晶硅項目則是大而不當,且項目供應商的“陣容”過于豪華和鋪張,其一家美國項目總承包商光在菲律賓就安排了100多人的團隊來保障工程后勤支持,非常地夸張,其開銷之大可以想象。加上缺乏有效的工程管理,賽維在江西的多晶硅廠開工日期一拖再拖,結果錯過了多晶硅“暴利”的大好時光,導致一投產就賠錢的尷尬局面。中國光伏工業的“成本之王”,連養豬養鴨、樓館堂所都聯成一體的“集大成者”保定英利差一點也在多晶硅上“栽跟頭”,賠了一百多億下去到現在還沒有弄出什么名堂來。與之對比,那些對多晶硅“敬而遠之”的中國主流廠商目前的日子相對要好過得多,其中包括常州天河和蘇州阿特斯等。
多晶硅影響光伏產業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其在短短的2~3年里改變了光伏產品和光伏應用系統的成本結構,使得從硅片、電池到模組的一系列產品迅速從盈利轉到微利階段。2年前,中國一線品牌的模組銷售毛利還可以維持在25%左右,但目前的毛利連10%都不到,很多產品甚至虧本經營。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除了光伏工業產能大量過剩、光伏系統安裝補貼不斷下調之外,和多晶硅價格一蹶不振也有關。因為市場上預期有充足而廉價的多晶硅原料,光伏產品買家就不愿多花一分錢購買模組,而其實模組制造商因為受到多晶硅長單的限制,并沒有立即從廉價的現貨市場上得到好處,因而導致毛利下挫,他們也只好把壓力盡量“傳遞”給電池和硅片供應商,所謂“榮辱與共,”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
根據EPIA預測的全球光伏系統安裝量和SEMI即將發布的全球光伏制造業數據庫,即使目前持續的產業低迷在未來12個月內淘汰一大批二線多晶硅制造商,太陽能多晶硅在未來幾年里還將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圖2)。
原因在于,盡管全球一線大廠如保利協鑫、Waker和OCI等已經決定推遲擴產,但很多中國的一線大廠過了“休眠期”后,在政府和銀行支持下,產能可能重新釋放。另外,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本已進入多晶硅制造業。2014年左右,中東生產的多晶硅將加入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目前供大于求的局面(圖3)。因此,期待多晶硅價格明顯上揚似乎不太現實。
多晶硅影響光伏產業的第三個方面是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多晶硅的價格除了受到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外,其生產制造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根據一些廠商的運營數據和銷售利潤,目前多晶硅領先制造商的生產總成本在每公斤20美元以下是可行的。由于產能的擴大和晶硅價格的長期性疲軟,影響多晶硅生產成本的主要壓力來自電力成本。
預計未來2-3年,國際一線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有望控制在每公斤15-17美元,在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多晶硅的售價有望穩定在每公斤20-23美元左右。在更長一點的將來,新一代大容量、低能耗西門子反應爐和冷氫化技術有望使得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到每公斤15美元以下,而來自流化床技術的競爭也有助于加快多晶硅生產成本降低的步伐(圖4)。這些技術因素加上市場總體供大于求的局面,將使得多晶硅價格強力反彈的任何希望落空。
廉價、高質量多晶硅的一個可能的深遠影響是,也許無需有力的政府補貼,高效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就可以在不遠的將來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光伏市場奠定物質基礎。其副作用是,一些看似大有希望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也許永遠沒有機會發展成為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那樣的主流產品,當然,那些各式各樣的非晶硅技術和產品還會有各種應用,但僅局限在一些特殊領域,如航天,BIPV市場等。
當然,在這樣的格局下,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及模組廠商也必須做好轉變,因為生產這些產品將是一個微利的行當,產業鏈的利潤將主要來自下游的發電系統制造和運營。事實上,光伏電池及模組廠商已經開始接受這個事實,重新調整和定位自身在產業鏈上的角色。多晶硅生產和技術的迅速演變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