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強,現任新華都商學院副院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發改委能源價格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能源安全全球議程理事會主席。
為了避免類似危機的出現,國內光伏行業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規劃與目標,加快技術創新,在做好國外市場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將企業發展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國際經濟危機導致光伏市場萎縮,與此同時,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最終導致了產能嚴重過剩。激烈競爭導致低價,低價導致雙反,這就是近年的光伏悲慘故事。據估計,2011年,我國全年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達到21GW,占據全球總產量的60%,連續五年位居全球首位。2012年美國商務部就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即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做出終裁,對中輸美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如果歐盟2013年效仿美國,那么中國太陽能企業將面臨真正的“寒冬”。
產品不能賣出去,就意味著資金鏈斷裂,等待許多光伏企業的很可能是破產倒閉。當然,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適者生存。此次太陽能光伏企業危機給中國太陽能產業提出了發展問題。太陽能企業在尋求短期應對危機辦法的同時,也應當從長遠角度思考整個行業發展。因此,光伏企業面臨困境的時期也是光伏產業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反思的機會。那么太陽能企業該如何應對當前危機走出困局,又該如何謀求長遠規劃?
首先,合理把握市場風險。在國際低碳發展對清潔能源發展需求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紛紛響應“新能源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召喚,加上國有銀行對于“清潔”的支持,當然也基于光伏產品豐厚的利潤,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如雨后春筍一般迅猛增加,而且絕大部分光伏企業集中于光伏電池組件的制造。“井噴式”發展背后常常是行業整合,只不過,歐美“雙反”使得這個過程更殘酷。
這是一個深刻教訓,其實光伏作為“昂貴”的能源品種,其消費需要政府補貼支持。然而通常在經濟不好時,補貼就減少,這個風險應該是可以預見的。因此,企業要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場風險。就單個企業來說,應該發現和發揮自身優勢,做大做強自己擅長的環節,這往往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位置也更穩定。而從整個行業角度來看,需要避免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從而實現產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其次,注重技術研發降低成本。宏觀地說,新能源產業鏈可以分三個環節,即研發、設備制造和利用。國內太陽能企業主要集中在光伏電池組件生產,即設備制造這一環節,經營方式相對粗放,研發和終端利用方面明顯滯后。光伏產業鏈中的晶硅提煉技術屬于核心技術,我國需要增加這項技術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的競爭力。在日益不利的貿易局勢下,太陽能企業應該避免盲目擴張,加強管理,力求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且從長遠來看,太陽能企業今后謀求可持續發展應該注重自身技術的積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雖然說技術積累與突破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但是,目前國內光伏企業也具備一些有利條件。一方面,部分在國內起步較早的太陽能企業擁有了一些自主的技術,這些企業可以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提高技術水平就是提升自身在整個行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對于資金和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的企業,也應該考慮加強研發,因為設備和研發是相互支持的。加強技術研發,生產出具有差異化的光伏產品是避開貿易保護、幫助光伏行業走出困境的一條正路。
除此之外,成本和并網一直是制約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化的主要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將大大提高國內市場對光伏產品的消化能力。受光伏產品終端使用成本的制約,目前我國新能源中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在能源結構中比例微小(0.27%,2011年),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國內光伏產品開發潛力很大。
與風電的問題類似,并網難也是限制光伏發展的關鍵因素。歐美市場的雙反調查將使國內市場擴大,會倒逼國內相關改革和補貼,包括并網。近期國家電網[微博]公司發布的《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就積極承諾:國家電網將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不收費服務,同時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接入低壓配電網,按國家政策全額收購富余電力,或許并網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總體而言,面對當前危機,從短期來看企業只能努力降低經營管理成本,在政府的支持下度過難關,將經營損失降到最低,盡量守住已有的國際市場份額。長期而言,為了避免類似危機的出現,國內光伏行業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規劃與目標,加快技術創新,在做好國外市場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將企業發展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為了避免類似危機的出現,國內光伏行業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規劃與目標,加快技術創新,在做好國外市場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將企業發展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國際經濟危機導致光伏市場萎縮,與此同時,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最終導致了產能嚴重過剩。激烈競爭導致低價,低價導致雙反,這就是近年的光伏悲慘故事。據估計,2011年,我國全年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達到21GW,占據全球總產量的60%,連續五年位居全球首位。2012年美國商務部就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即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做出終裁,對中輸美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如果歐盟2013年效仿美國,那么中國太陽能企業將面臨真正的“寒冬”。
產品不能賣出去,就意味著資金鏈斷裂,等待許多光伏企業的很可能是破產倒閉。當然,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適者生存。此次太陽能光伏企業危機給中國太陽能產業提出了發展問題。太陽能企業在尋求短期應對危機辦法的同時,也應當從長遠角度思考整個行業發展。因此,光伏企業面臨困境的時期也是光伏產業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反思的機會。那么太陽能企業該如何應對當前危機走出困局,又該如何謀求長遠規劃?
首先,合理把握市場風險。在國際低碳發展對清潔能源發展需求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紛紛響應“新能源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召喚,加上國有銀行對于“清潔”的支持,當然也基于光伏產品豐厚的利潤,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如雨后春筍一般迅猛增加,而且絕大部分光伏企業集中于光伏電池組件的制造。“井噴式”發展背后常常是行業整合,只不過,歐美“雙反”使得這個過程更殘酷。
這是一個深刻教訓,其實光伏作為“昂貴”的能源品種,其消費需要政府補貼支持。然而通常在經濟不好時,補貼就減少,這個風險應該是可以預見的。因此,企業要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場風險。就單個企業來說,應該發現和發揮自身優勢,做大做強自己擅長的環節,這往往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位置也更穩定。而從整個行業角度來看,需要避免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從而實現產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其次,注重技術研發降低成本。宏觀地說,新能源產業鏈可以分三個環節,即研發、設備制造和利用。國內太陽能企業主要集中在光伏電池組件生產,即設備制造這一環節,經營方式相對粗放,研發和終端利用方面明顯滯后。光伏產業鏈中的晶硅提煉技術屬于核心技術,我國需要增加這項技術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的競爭力。在日益不利的貿易局勢下,太陽能企業應該避免盲目擴張,加強管理,力求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且從長遠來看,太陽能企業今后謀求可持續發展應該注重自身技術的積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雖然說技術積累與突破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但是,目前國內光伏企業也具備一些有利條件。一方面,部分在國內起步較早的太陽能企業擁有了一些自主的技術,這些企業可以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提高技術水平就是提升自身在整個行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對于資金和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的企業,也應該考慮加強研發,因為設備和研發是相互支持的。加強技術研發,生產出具有差異化的光伏產品是避開貿易保護、幫助光伏行業走出困境的一條正路。
除此之外,成本和并網一直是制約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化的主要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將大大提高國內市場對光伏產品的消化能力。受光伏產品終端使用成本的制約,目前我國新能源中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在能源結構中比例微小(0.27%,2011年),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國內光伏產品開發潛力很大。
與風電的問題類似,并網難也是限制光伏發展的關鍵因素。歐美市場的雙反調查將使國內市場擴大,會倒逼國內相關改革和補貼,包括并網。近期國家電網[微博]公司發布的《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就積極承諾:國家電網將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不收費服務,同時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接入低壓配電網,按國家政策全額收購富余電力,或許并網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總體而言,面對當前危機,從短期來看企業只能努力降低經營管理成本,在政府的支持下度過難關,將經營損失降到最低,盡量守住已有的國際市場份額。長期而言,為了避免類似危機的出現,國內光伏行業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規劃與目標,加快技術創新,在做好國外市場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將企業發展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