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業陷入“寒冬”之際,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則開始了對全球薄膜技術的“抄底”行動。1月9日,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宣布,已經完成對美國MiaSolé公司的收購。
這已經是漢能在半年內完成的第二筆收購。MiaSolé是美國硅谷著名的光伏企業,該公司的技術路線為CIGS(銅銦鎵硒),其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與晶硅組件發電效率相當。不過,漢能和Mia-Solé均不愿透露此次交易的具體金額。“只能說漢能以一個十分優惠的價格買下Mia-Solé。”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2012年底,漢能在國內初步完成了3GW(300萬千瓦)的產能布局。接下來,漢能面臨的問題便是盡快將目前擁有的7條技術路線進行整合,以實現實際產量。
“抄底”
漢能的“抄底”行動始于2011年下半年。彼時,全球的光伏行業開始陷入寒冬。當年4月,意大利出臺新的光伏補貼政策,宣布至2012年底將光伏補貼削減15%~20%;2013年-2015年將光伏補貼再削減30%-35%。
意大利成為歐洲繼德國之后第二個削減光伏補貼的國家。由于長期依賴歐洲光伏補貼,因而在歐盟兩大光伏市場削減了補貼之后,中國的光伏企業開始陷入困境。
10月份,美國Solar World 等7家光伏企業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組件等太陽能產品展開“雙反”調查。
這7家企業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11月9日,美國商務部決定就中國光伏“雙反”調查立案。
太陽能光伏技術一般被分為兩大路線:一類是晶硅技術;另一類是薄膜技術。全球光伏市場陷入“寒冬”不僅迫使大量晶硅光伏企業陸續倒閉停產,一些正在研發薄膜技術的公司由于沒有市場也開始倒閉。
MiaSolé也陷入了困境,并開始負債。MiaSolé首席執行官約翰·卡靈頓回憶稱,公司不得不開始尋求戰略合作者。
2011年11月,約翰·卡靈頓加盟MiaSolé,并擔任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前,約翰·卡靈頓曾就職于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任執行副總裁。First Solar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薄膜光伏公司。
在向公司建議引入戰略合作者時,約翰·卡靈頓剛上任僅30天。從2012年一季度開始,MiaSolé開始跟高盛等投行接觸,尋求戰略合作者,并為合作伙伴立了10項標準。
而在此時,漢能也開始在全球尋找合適的技術領先公司。從那時候起,漢能組織專家篩選了歐美、日本、以色列、中國大陸等總共700多家企業。
后來,漢能通過中介機構找到了MiaSolé,希望能夠與后者合作。當時,MiaSolé開價12億美元,但這個價格超過了漢能的預期,雙方的第一次接觸也因此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全球光伏行業繼續惡化。2012年下半年,全球的光伏市場都在擔心歐盟是否會繼美國之后對中國的晶硅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
9月初,歐盟正式對華發起太陽能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這使得全球光伏市場陷入了一場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的貿易戰。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一些薄膜技術公司已經很難獲得晶硅母公司的資金支持,面臨倒閉;另一方面,獨立的薄膜技術公司也因沒有市場而“斷炊”。
MiaSolé的經營狀況也在進一步惡化。當漢能最終與MiaSolé達成并購協議時,后者的負債已經超過了3000萬美元。
2012年下半年,MiaSolé主動找到漢能,希望能夠合作。據海外媒體報道,雙方達成協議的時間應該是在9月底10月初,并稱收購金額為3000萬美元。
1月9日,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澄清稱,3000萬美元只是用來支付MiaSolé的欠賬,并不是實際并購價格。但漢能和MiaSolé均不愿意透露具體金額。“只能說漢能是以十分優惠的價格買下了MiaSolé。”李河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技術整合
目前,這項并購已經獲得了中國和美國監管部門的審批。“錢也已經付完了。”李河君說,“并購資金全部是自有資金。”
在并購完成后,漢能承諾會保證MiaSolé現有管理團隊。記者了解到,漢能高端裝備產業集團執行總裁付軍將出任MiaSolé公司董事長一職。
MiaSolé是全球領先的CIGS(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在10年的發展中得到投資者超過5.5億美金的投資,其市值超過20億美金。
MiaSolé的產能為160兆瓦,其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MiaSolé的目標是在2014年將轉化率提高至17%以上。
并購MiaSolé是漢能在半年內的第二筆收購。早在2012年6月份,漢能收購了德國光伏巨頭Q.Cells子公司Solibro100%股權,從而擁有了薄膜新技術——CIGS技術。
目前,漢能擁有非晶硅-鍺、非晶硅-納米硅、銅銦鎵硒等7條全球領先的薄膜技術路線。其中,最為主要的兩條是硅基薄膜技術和銅銦鎵硒(CIGS)技術。
硅基薄膜技術在漢能產能中占據了大部分。漢能的硅基薄膜技術的轉化率能夠達到10%。漢能的目標是在2013年能夠提高兩個百分點。
不過,這與晶硅電池的轉換率相差甚遠。中國多晶硅電池的轉換率在16%左右,單晶硅電池能夠達到18%以上。國內光伏巨頭英利的熊貓電池量產轉換率能夠達到19.5%。
硅基薄膜技術上與晶硅電池的差距使得漢能進一步去尋找更高效的技術。這也正是漢能并購Solibro和MiaSolé的原因。
對于漢能來說,接下來的難題便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路線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產量。李河君說,漢能在保留歐美研發的同時,會將這些技術國產化,以降低成本。
盡管Solibro生產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能夠達到17.4%。但由于在實際量產過程中良率過低,僅為50%~60%,因而無法大規模量產。
李河君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2013年,漢能薄膜組件產品的轉化率能夠達到16%~17%;而柔性薄膜電池的轉化率則能夠達到18%。漢能的一位技術人員則告訴本報,CIGS的良率已經達到91%。
另一個衡量光伏產品競爭力指標——發電成本則成為漢能必須逾越的又一大障礙。由于多晶硅價暴跌,晶硅產品的成本大幅下跌,這使得薄膜產品原本具有的成本優勢喪失。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本報,薄膜產品的價格至少要比晶硅產品低20%才有競爭力。MiaSolé首席執行官約翰·卡靈頓稱,MiaSolé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將生產成本降低到0.5美元/瓦,長期目標是降低到0.33美元/瓦。
截至2012年底,英利的非硅成本已經降至0.5美元/瓦以下。孟憲淦稱,在當前的價格下,薄膜產品的成本與晶硅產品相差無幾,因而很難與晶硅產品抗衡。
對于漢能來說,在技術整合的同時,未來如何盡快降低生產成本,則是其面臨的又一大挑戰。“在光伏行業,技術領先是永恒的主題,因此(漢能)在海外的技術并購不會停止。”李河君說。
商業模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漢能正在嘗試“建電站、賣電站、運營電站”的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將類似于美國光伏巨頭First Solar 的電站運營模式。
First Solar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是排名靠前的光伏企業中唯一一家以薄膜為技術路線的光伏企業。
2012年第三季度,First Solar實現凈營收8790萬美元,雖遠低于2011年同期的1.965億美元,但延續了二季度的1.109億美元強勁盈利。成為全球為數不多依舊盈利的光伏企業。
First Solar使用的是碲化鎘(CdTe)薄膜技術路線。在First Solar的利潤結構中,該公司95%的毛利均來自出售電站,而組件業務依舊虧損。
一位晶硅企業高層稱,First Solar進入電站建設領域比較早。它的模式是,將自己工廠所生產的組件賣給自己建的電站,電站建完后賣給電力企業。
李河君告訴本報,漢能今后的商業模式被稱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簡單來說,就是建電站、賣電站、運營電站。
“我們將電站建好后賣給客戶;若客戶不要,也可選擇自己運營。而好的電站自會留給自己運營。”漢能控股集團執行總裁王勇告訴本報。
漢能的另外一個運營方式是,從電站項目的立項、拿土地、拿批文等程序全部由漢能來做,客戶只需要出資即可,等項目完成后將“鑰匙”交給業主。
與出售太陽能電池、組件等產品不一樣的是,發電站擁有穩定的收益,一旦建成就可以提供可預測的現金流,并且沒有原材料成本,因而廣泛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保證8%的穩定收益應該是沒問題的。”上述晶硅企業高管說。
孟憲淦告訴本報,與光伏其他項目,比如組件、電池項目相比,由于電站收益很穩定,因此電站項目很容易拿到銀行的貸款。
目前,漢能已與新疆、青海、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以及歐洲多國簽訂了約10GW(1000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
其中包括已建成的寧夏吳忠太陽山20MW、青海海南州50MW等地面電站和廣東河源、意大利拉奎拉、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中俄經濟開發區等地的屋頂電站。
在開發電站的同時,上游組件和電池的產能也將能夠得到釋放。目前,漢能的總產能已經超過3GW(300萬千瓦)。李河君稱,2013年漢能的產量預計能夠達到2.5GW。“由于國內產能未能釋放,擔心接了過多的訂單沒辦法及時供應上產品,這迫使漢能在海外市場很多訂單都不敢接。”漢能總裁王勇告訴本報。
這已經是漢能在半年內完成的第二筆收購。MiaSolé是美國硅谷著名的光伏企業,該公司的技術路線為CIGS(銅銦鎵硒),其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與晶硅組件發電效率相當。不過,漢能和Mia-Solé均不愿透露此次交易的具體金額。“只能說漢能以一個十分優惠的價格買下Mia-Solé。”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2012年底,漢能在國內初步完成了3GW(300萬千瓦)的產能布局。接下來,漢能面臨的問題便是盡快將目前擁有的7條技術路線進行整合,以實現實際產量。
“抄底”
漢能的“抄底”行動始于2011年下半年。彼時,全球的光伏行業開始陷入寒冬。當年4月,意大利出臺新的光伏補貼政策,宣布至2012年底將光伏補貼削減15%~20%;2013年-2015年將光伏補貼再削減30%-35%。
意大利成為歐洲繼德國之后第二個削減光伏補貼的國家。由于長期依賴歐洲光伏補貼,因而在歐盟兩大光伏市場削減了補貼之后,中國的光伏企業開始陷入困境。
10月份,美國Solar World 等7家光伏企業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組件等太陽能產品展開“雙反”調查。
這7家企業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11月9日,美國商務部決定就中國光伏“雙反”調查立案。
太陽能光伏技術一般被分為兩大路線:一類是晶硅技術;另一類是薄膜技術。全球光伏市場陷入“寒冬”不僅迫使大量晶硅光伏企業陸續倒閉停產,一些正在研發薄膜技術的公司由于沒有市場也開始倒閉。
MiaSolé也陷入了困境,并開始負債。MiaSolé首席執行官約翰·卡靈頓回憶稱,公司不得不開始尋求戰略合作者。
2011年11月,約翰·卡靈頓加盟MiaSolé,并擔任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前,約翰·卡靈頓曾就職于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任執行副總裁。First Solar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薄膜光伏公司。
在向公司建議引入戰略合作者時,約翰·卡靈頓剛上任僅30天。從2012年一季度開始,MiaSolé開始跟高盛等投行接觸,尋求戰略合作者,并為合作伙伴立了10項標準。
而在此時,漢能也開始在全球尋找合適的技術領先公司。從那時候起,漢能組織專家篩選了歐美、日本、以色列、中國大陸等總共700多家企業。
后來,漢能通過中介機構找到了MiaSolé,希望能夠與后者合作。當時,MiaSolé開價12億美元,但這個價格超過了漢能的預期,雙方的第一次接觸也因此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全球光伏行業繼續惡化。2012年下半年,全球的光伏市場都在擔心歐盟是否會繼美國之后對中國的晶硅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
9月初,歐盟正式對華發起太陽能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這使得全球光伏市場陷入了一場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的貿易戰。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一些薄膜技術公司已經很難獲得晶硅母公司的資金支持,面臨倒閉;另一方面,獨立的薄膜技術公司也因沒有市場而“斷炊”。
MiaSolé的經營狀況也在進一步惡化。當漢能最終與MiaSolé達成并購協議時,后者的負債已經超過了3000萬美元。
2012年下半年,MiaSolé主動找到漢能,希望能夠合作。據海外媒體報道,雙方達成協議的時間應該是在9月底10月初,并稱收購金額為3000萬美元。
1月9日,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澄清稱,3000萬美元只是用來支付MiaSolé的欠賬,并不是實際并購價格。但漢能和MiaSolé均不愿意透露具體金額。“只能說漢能是以十分優惠的價格買下了MiaSolé。”李河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技術整合
目前,這項并購已經獲得了中國和美國監管部門的審批。“錢也已經付完了。”李河君說,“并購資金全部是自有資金。”
在并購完成后,漢能承諾會保證MiaSolé現有管理團隊。記者了解到,漢能高端裝備產業集團執行總裁付軍將出任MiaSolé公司董事長一職。
MiaSolé是全球領先的CIGS(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在10年的發展中得到投資者超過5.5億美金的投資,其市值超過20億美金。
MiaSolé的產能為160兆瓦,其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MiaSolé的目標是在2014年將轉化率提高至17%以上。
并購MiaSolé是漢能在半年內的第二筆收購。早在2012年6月份,漢能收購了德國光伏巨頭Q.Cells子公司Solibro100%股權,從而擁有了薄膜新技術——CIGS技術。
目前,漢能擁有非晶硅-鍺、非晶硅-納米硅、銅銦鎵硒等7條全球領先的薄膜技術路線。其中,最為主要的兩條是硅基薄膜技術和銅銦鎵硒(CIGS)技術。
硅基薄膜技術在漢能產能中占據了大部分。漢能的硅基薄膜技術的轉化率能夠達到10%。漢能的目標是在2013年能夠提高兩個百分點。
不過,這與晶硅電池的轉換率相差甚遠。中國多晶硅電池的轉換率在16%左右,單晶硅電池能夠達到18%以上。國內光伏巨頭英利的熊貓電池量產轉換率能夠達到19.5%。
硅基薄膜技術上與晶硅電池的差距使得漢能進一步去尋找更高效的技術。這也正是漢能并購Solibro和MiaSolé的原因。
對于漢能來說,接下來的難題便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路線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產量。李河君說,漢能在保留歐美研發的同時,會將這些技術國產化,以降低成本。
盡管Solibro生產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能夠達到17.4%。但由于在實際量產過程中良率過低,僅為50%~60%,因而無法大規模量產。
李河君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2013年,漢能薄膜組件產品的轉化率能夠達到16%~17%;而柔性薄膜電池的轉化率則能夠達到18%。漢能的一位技術人員則告訴本報,CIGS的良率已經達到91%。
另一個衡量光伏產品競爭力指標——發電成本則成為漢能必須逾越的又一大障礙。由于多晶硅價暴跌,晶硅產品的成本大幅下跌,這使得薄膜產品原本具有的成本優勢喪失。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本報,薄膜產品的價格至少要比晶硅產品低20%才有競爭力。MiaSolé首席執行官約翰·卡靈頓稱,MiaSolé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將生產成本降低到0.5美元/瓦,長期目標是降低到0.33美元/瓦。
截至2012年底,英利的非硅成本已經降至0.5美元/瓦以下。孟憲淦稱,在當前的價格下,薄膜產品的成本與晶硅產品相差無幾,因而很難與晶硅產品抗衡。
對于漢能來說,在技術整合的同時,未來如何盡快降低生產成本,則是其面臨的又一大挑戰。“在光伏行業,技術領先是永恒的主題,因此(漢能)在海外的技術并購不會停止。”李河君說。
商業模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漢能正在嘗試“建電站、賣電站、運營電站”的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將類似于美國光伏巨頭First Solar 的電站運營模式。
First Solar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是排名靠前的光伏企業中唯一一家以薄膜為技術路線的光伏企業。
2012年第三季度,First Solar實現凈營收8790萬美元,雖遠低于2011年同期的1.965億美元,但延續了二季度的1.109億美元強勁盈利。成為全球為數不多依舊盈利的光伏企業。
First Solar使用的是碲化鎘(CdTe)薄膜技術路線。在First Solar的利潤結構中,該公司95%的毛利均來自出售電站,而組件業務依舊虧損。
一位晶硅企業高層稱,First Solar進入電站建設領域比較早。它的模式是,將自己工廠所生產的組件賣給自己建的電站,電站建完后賣給電力企業。
李河君告訴本報,漢能今后的商業模式被稱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簡單來說,就是建電站、賣電站、運營電站。
“我們將電站建好后賣給客戶;若客戶不要,也可選擇自己運營。而好的電站自會留給自己運營。”漢能控股集團執行總裁王勇告訴本報。
漢能的另外一個運營方式是,從電站項目的立項、拿土地、拿批文等程序全部由漢能來做,客戶只需要出資即可,等項目完成后將“鑰匙”交給業主。
與出售太陽能電池、組件等產品不一樣的是,發電站擁有穩定的收益,一旦建成就可以提供可預測的現金流,并且沒有原材料成本,因而廣泛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保證8%的穩定收益應該是沒問題的。”上述晶硅企業高管說。
孟憲淦告訴本報,與光伏其他項目,比如組件、電池項目相比,由于電站收益很穩定,因此電站項目很容易拿到銀行的貸款。
目前,漢能已與新疆、青海、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以及歐洲多國簽訂了約10GW(1000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
其中包括已建成的寧夏吳忠太陽山20MW、青海海南州50MW等地面電站和廣東河源、意大利拉奎拉、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中俄經濟開發區等地的屋頂電站。
在開發電站的同時,上游組件和電池的產能也將能夠得到釋放。目前,漢能的總產能已經超過3GW(300萬千瓦)。李河君稱,2013年漢能的產量預計能夠達到2.5GW。“由于國內產能未能釋放,擔心接了過多的訂單沒辦法及時供應上產品,這迫使漢能在海外市場很多訂單都不敢接。”漢能總裁王勇告訴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