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be光伏網報道/多晶硅價格眼看進一步逼近一公斤50美元,在整個目前仍為主流的硅晶體太陽能供應鏈價格由上下至大幅修正的同時,過去在多晶硅缺料時代所竄出的新寵─薄膜太陽能的未來發展前途則存在不少爭議,在近日兩岸太陽能大廠大串聯的交流會上,薄膜太陽能也由過去業者積極欲轉進跨入發展、轉變成質疑其未來的生存空間,硅晶體和薄膜太陽能的分庭抗禮,已硬碰硬的浮出?面。
過去國際大廠追捧薄膜太陽能商機,最具有代表性者可說是2007年時全球第一大硅晶體太陽能電池廠─Sharp,宣布將建造年產能達1000MW,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廠,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無錫尚德(STP.US)也宣布要跨入投資,但尚德董事長兼執行長CEO施正榮卻在目前硅晶體太陽能也面臨嚴峻的經營考驗時,以相當堅定的語氣拋出「薄膜太陽能短期內將遇到很大挑戰」,主要的原因即是硅晶體太陽能已是相當成熟的產品,一般轉換效率可達15-16%以上,再加上多晶硅已跌價且目前供過于求,在目前并非市場需求暢旺下,故不認為薄膜現階段會有發展空間。
然不只是施正榮一針見血的言論,其它的太陽能業者也不少是持此看法者,茂迪董事長左元淮則在專題演講的投影片上,低調標上「薄膜恐是下一個泡沫化」的短語;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則表示,多晶硅價跌長期來看對硅晶體太陽能電池非常正面,但「對薄膜的壓力則會相當大」;而在美國上市的天合光能Trina Solar(TSL.US)董事長高紀凡則舉例薄膜的發展,「好像還沒上小學就要進大學」,但他也正面的表示,相信3年之后,薄膜太陽能若可以在設備成本上有效的降低,也許屆時仍有其發展以及競爭的機會。
事實上,薄膜太陽能在多晶硅缺料的時代趁勢崛起,除了在多晶硅的成本可大大降低外,其市場應用面廣以及以臺灣在TFT領域的背景轉入,進入的障礙更低等,都是臺灣發展薄膜的好處,但缺點為目前轉換效率仍低,除了First Solar(FSLR.US)轉換效率10%以外,一般效率都在10%以下,再加上設備成本仍高,且設備由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以及Oerlicon掌握等則為其缺點。
但即便如此看似薄膜太陽能的發展困難重重,但2009年薄膜太陽能的領頭羊First Solar(FSLR.US)則相當有可能擠下眾多硅晶體太陽能廠商,登上全球第一大太陽能電池廠商,而First Solar也宣稱已達到每瓦生產成本僅1美元,若依此狀況發展,未來太陽能產業所引頸期盼的Grid-parity的境界,將由First solar定義。
國內的薄膜太陽能廠商宇通董事事蔡進耀則反擊,First Solar未來在進一步提升量產效益以及轉換效率下,其ASP會愈來愈往下,但傳統發電材料包括煤碳等未來成本只會愈來愈高昂,而就宇通來說,主打的微非硅晶薄膜Micromorph轉換效率已達8.2%,優于其它Amorphous薄膜太陽能的轉換效率,且沒有如First Solar生產副產品鎘的疑慮,預計當轉換效率在2011年達到10%以上時,宇通也可達到每瓦1美元的生產成本。
而中國薄膜太陽能廠保定天威副總黃躍龍也反駁尚德施正榮的言論是「嚇唬大家的」,他保守預估到2012年時,薄膜將占太陽能市場30%的市場占有率,但對于新生代薄膜太陽能的廠商來說,他也不諱言的確是有一些挑戰,包括廠商才剛開始投產即面臨金融風暴、當2010年薄膜產能大量開出時恐有其它材料如硅鉀?、玻璃等的缺貨、薄膜勢必要朝向2012年時轉換效率提升至12%的突破以及同行老大哥First Solar的競爭等。
至于臺灣跨入薄膜太陽能的廠商也為數不少,除了益通與光寶所轉投資的宇通外,尚包括聯電集團旗下的聯相、友達宣布擬在彰化二林建造二座薄膜太陽能廠、大同集團下的綠能,以及由光盤片廠切入薄膜領域者,包括中環轉投資成立的「富陽光電」以及吉祥全所轉投資成立的「旭能光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