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變局考中國——訪中國社科院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史丹
目前,全球經濟再平衡和地緣政治關系的新調整令世界能源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是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大利益相關者之一。
“整個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使得我們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國際環境必須重新進行研究。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是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最大利益相關者之一。”近日在《中國能源安全的國際環境》(以下簡稱為《環境》)一書出版之際,中國社科院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史丹告訴本刊記者。
那么,現今世界能源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對中國能源安全造成了哪些影響,在此形勢下應該采取哪些應對之策……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記者專訪了史丹院長,請她為我們詳細解讀。
格局生變 油氣供應多極化
中國石油石化:目前,全球經濟再平衡和地緣政治關系的新調整令世界能源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這種變化與調整主要是什么?
史丹:調整存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供應變化,另一個是需求變化。
從油氣供應變化角度來講,油氣供應出現多極化,比如美國頁巖油、頁巖氣的發展形成了西半球的供應;非洲油氣的迅速發展,替代了中東對美國的出口;中東雖仍是主要的石油供應地,但是供應的方向主要在亞太地區;拉美地區的迅速發展,也加劇了世界石油供應的多極化。
在需求變化中,比如說產油國,中東的石油天然氣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而在發達國家,化石能源則處在下降的趨勢,清潔能源處在快速增長的階段;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他們在這個領域仍然處于制高點。亞太國家能源需求總體是上升的,但是有些國家、地區的增長速度已超過中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例如東南亞的某些國家,煤炭的消費增長非常快。
總體來說,世界能源需求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太成為能源需求增長比較快的地方,歸根到底是中國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作用。
中國石油石化:那么,石油供應的多極化會對地緣政治會產生哪些影響?
史丹:石油供應的多極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中東自身消費不斷增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它未來的出口趨勢。俄羅斯雖和我國增強了戰略合作,但是能源重點仍然在歐洲。中國對世界能源變化的重大影響,源于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先進能源的壟斷和對這個產業的引領。同時,這樣導致的貿易沖突在不斷加劇,例如歐美對我國的反傾銷。我國清潔能源的發展,加快了消費格局的裂變。即便如此,發達國家仍然牢牢占領著清潔能源的主導地位。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清潔能源的競爭仍舊存在。
因地制宜 建立能源安全理念
中國石油石化: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變化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據本書介紹,中國在這次能源格局調整中成為最大利益相關者之一,該如何解讀?
史丹:首先,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需要在國際能源事務中與一些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同時維護國家利益。
其次,隨著對外能源投資的快速增長,中國需要處理好與被投資國的關系以及投資國之間共同投資的合作關系。
另外,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的國際環境,雖然在國際能源格局變化中地位上升,但也會承受更多的挑戰和壓力。隨著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積極性不斷提高,迅速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安全理念已經迫在眉睫。對于中國的能源安全理念,個人感覺我國還未準備充分。全球世界能源格局有好多政治制度上的安排,例如IEA、OPEC,以前中國從不參加。所以,提出一個什么樣的能源安全理念,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而此次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動,對中國來說另外一個影響即整個能源供應的安全保障問題,諸如油價、清潔能源的發展等,亟待我們不斷改進。
中國石油石化:那您認為要建立中國能源安全,總體思路與具體舉措應該是什么?
史丹:對內對外要分別實施兩大戰略。對外就是要實施構建中國能源安全的外交戰略。能源安全的版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與世界重要的能源輸出國建立穩定的能源經貿關系,把能源外交作為我國外交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二是積極開展大國外交,主動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世界能源大國包括輸出國和輸入國形成良好的溝通協商機制,保持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性;三是加強周邊外交,雖然我國周邊國家多為能源凈進口,但這些國家對于我國能源運輸安全具有重要影響,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重點在政治與領土方面。
對內要實施能源安全風險防控戰略,具體措施主要包括能源戰略儲備,這主要是應急措施;二是實施能源替代,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三是堅持不懈地改進能源效率,這是我國提高能源安全風險防范能力的最根本性措施。
加強合作 提升博弈能力
中國石油石化:由于自身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提高,北美國家間在全球能源貿易領域的互動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給中國能源安全帶來哪些新的課題,應該如何應對?
史丹:的確,北美能源獨立正在發生,頁巖油產量爆發式增長將加速這一進程。《環境》分析,近年來,北美國家間在全球能源貿易領域的互動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美國對進口美洲區域外所產油氣依存度開始降低。中美能源互動中的摩擦主要有兩類:其一是中國的油氣企業試圖收購美國的油氣公司受到政治阻撓。進入美國從事能源資產并購,未來將依然受到美國政治以及美國同業公司對競爭態勢的影響。其二是美國多次對中國出口的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由于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中國還未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所以在類似的貿易爭端解決過程中,中方處于不利地位。對中國而言,為保障能源供應安全,需要考慮如何突破美國既定的雙邊能源合作局限,將拓展中美、中加能源商品貿易渠道納入與北美能源合作的選項。如果中美之間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商品貿易領域的相互依存能夠提高,將有利于中美兩個大國走出全面戰略競爭的宿命。
中國石油石化:書中介紹,拉美地區的巴西、委內瑞拉等國近年來處于油氣大發現階段,在世界能源市場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那么,加強與拉美地區的能源合作,對提升中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博弈能力有哪些意義?
史丹:近10年來,拉美加勒比地區石油勘探和生產都有較大發展,特別是新油氣田的發現使該地區油氣資源儲量明顯增長。據拉丁美洲能源組織2012年3月公布的報告,2011年的最新數據顯示,拉美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石油儲量的20%,達1.7萬億桶,已成為僅次于中東地區的世界石油儲量第二大區域。拉美不僅能夠實現本地區的能源自給,而且將成為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地區。盡管拉美目前尚未進入各大國的外交戰略重點,但是,巴西的崛起和區外大國對拉美外交爭奪的張力正不斷提升拉美的國際地位。
雖然拉美不是中國能源安全絕對量的保障地區,但是中國石油公司參與拉美能源市場具有多重戰略意義,除原油進口多元化、提升中拉經貿關系外,還可能影響全球能源市場,從側面提升中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博弈能力。
基于拉美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獨特性,中拉能源合作的經濟風險與政治風險并存,能源合作面臨著一些障礙:中拉能源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等國家,存在潛在的政治危機或沖突;合作政策調整面臨著不確定性;歐美跨國公司在拉美的調整期仍未結束;存在著社會風險、環保標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