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發展趨勢
(一)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從國家宏觀角度,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考察相關因素,以下四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1、保持經濟持續發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即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因此,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
我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5584美元/人(當年價),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將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國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成功突破1萬美元。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工業化”與“城鎮化”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國經濟均經歷了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階段;其后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經濟增速呈逐年下降趨勢。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高級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我國將按照既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逐步完成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參考國內相關科研單位與專家意見,預計我國未來GDP增速為:2011-2020年年均7.5%左右,2021-2030年年均5.5%左右,2031-2040年年均4.0%左右,2041-2050年年均3%左右。我國GDP總量,到2020年時將達到約83萬億元(2010年價,下同),2030年時將達到約140億元,2050年時將達到約280億元。
根據規劃,2020年時我國人口將達到14.5萬億人,2030年時我國人口將達到15萬億人的峰值,預計到2050年時我國人口將緩慢回落至14.5萬億人左右。因此,到2050年時我國人均GDP將可達到30000美元左右,相當于美國上世紀90年代水平。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防止“產業空心化”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表明,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第二產業的增加值與比重均是上升的;當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逐步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時,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第二產業的比重開始下降,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比重均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均呈下降趨勢。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且迅速的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美國和日本是產業空心化比較典型的國家。2010年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產業比重分別達到了82%與69%。
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比重較低。目前我國已處于工業化高級階段,未來我國將向發達經濟階段邁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勢在必行,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預計未來我國一產及二產比重將逐步下降,三產比重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我國仍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且地區發展差異較大。我國還有較長的工業化道路要走。即使將來發展了,從滿足內需的角度看,制造業仍將是我國一個支柱性產業,不能完全轉移到國外。因此,未來第二產業仍將保持較高的比重。
綜合考慮上述兩方面因素,預計未來我國三大產業GDP比重將由現在的二三一逐步向三二一方向轉變。未來第三產業比重將逐步增加,預計到2050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將提高到60%左右,二產比重將下降到33%左右,一產比重進一步下降至3%左右。
3、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縮小“東中西部差距”
我國按照地域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大部分。四部分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縮小東中西部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
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地區,但資源較為缺乏,中部地區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但資源豐富,東北部是我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
為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中央提出:東部地區要發展并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中部地區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地區要實施“西部大開發計劃”,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加快調整和改造,國家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地區差距,從電力需求的角度來看,即中西部地區的人均用電量水平基本趕上甚至超過東部地區。
上世紀80年代時,我國東北部地區人均用電量水平最高,其后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東部人均用電量快速增加,到2010年時,東部地區人均用電量達到4137千瓦時/人,中西部地區人均用電量達到2200-2900千瓦時/人左右。
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到2020年左右,東部地區將率先實現現代化,電力需求增速將逐步放緩,預計東部地區人均用電量增速將從現在的10.8%下降至2020年4.0%左右,并在2040年后進一步放緩至1%以下。最終東部地區的人均用電量水平將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8000-10000千瓦時/人的水平。
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算起,東部地區的現代化過程大概歷時30-40年時間。今后中西部地區將利用后發優勢,實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再利用30-40年時間,基本趕上東部地區,最終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預計中西部地區的人均用電量增速在2020年前仍然保持6%-7%,在2030年左右下降至4%左右,在2040年至2050年間增速進一步放緩至2%-1%。屆時,中西部地區人均用電量將達到8000-10000千瓦時/人,基本趕上東部地區。
4、重視資源環境約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少。
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廣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約60%的陸地國土空間為山地和高原。再扣除必須保證的18億畝耕地后,大約總共可以集中建設使用的土地不超過260萬平方公里。
按照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負荷密度粗略框算,我國未來的飽和需電量水平約在10-20萬億千瓦時內。
(2)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相對短缺。
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品種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能源和礦產資源與主要消費地呈逆向分布。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優質化石能源資源嚴重不足。
(3)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均。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經濟布局不相匹配。南方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北方地區僅占19%。水體污染、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突出。
(4)我國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
我國某些地區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等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大氣與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差,部分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一)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從國家宏觀角度,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考察相關因素,以下四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1、保持經濟持續發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即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因此,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
我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5584美元/人(當年價),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將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國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成功突破1萬美元。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工業化”與“城鎮化”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國經濟均經歷了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階段;其后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經濟增速呈逐年下降趨勢。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高級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我國將按照既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逐步完成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參考國內相關科研單位與專家意見,預計我國未來GDP增速為:2011-2020年年均7.5%左右,2021-2030年年均5.5%左右,2031-2040年年均4.0%左右,2041-2050年年均3%左右。我國GDP總量,到2020年時將達到約83萬億元(2010年價,下同),2030年時將達到約140億元,2050年時將達到約280億元。
根據規劃,2020年時我國人口將達到14.5萬億人,2030年時我國人口將達到15萬億人的峰值,預計到2050年時我國人口將緩慢回落至14.5萬億人左右。因此,到2050年時我國人均GDP將可達到30000美元左右,相當于美國上世紀90年代水平。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防止“產業空心化”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表明,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第二產業的增加值與比重均是上升的;當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逐步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時,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第二產業的比重開始下降,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比重均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均呈下降趨勢。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且迅速的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美國和日本是產業空心化比較典型的國家。2010年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產業比重分別達到了82%與69%。
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比重較低。目前我國已處于工業化高級階段,未來我國將向發達經濟階段邁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勢在必行,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預計未來我國一產及二產比重將逐步下降,三產比重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我國仍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且地區發展差異較大。我國還有較長的工業化道路要走。即使將來發展了,從滿足內需的角度看,制造業仍將是我國一個支柱性產業,不能完全轉移到國外。因此,未來第二產業仍將保持較高的比重。
綜合考慮上述兩方面因素,預計未來我國三大產業GDP比重將由現在的二三一逐步向三二一方向轉變。未來第三產業比重將逐步增加,預計到2050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將提高到60%左右,二產比重將下降到33%左右,一產比重進一步下降至3%左右。
3、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縮小“東中西部差距”
我國按照地域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大部分。四部分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縮小東中西部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
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地區,但資源較為缺乏,中部地區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但資源豐富,東北部是我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
為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中央提出:東部地區要發展并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中部地區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地區要實施“西部大開發計劃”,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加快調整和改造,國家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地區差距,從電力需求的角度來看,即中西部地區的人均用電量水平基本趕上甚至超過東部地區。
上世紀80年代時,我國東北部地區人均用電量水平最高,其后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東部人均用電量快速增加,到2010年時,東部地區人均用電量達到4137千瓦時/人,中西部地區人均用電量達到2200-2900千瓦時/人左右。
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到2020年左右,東部地區將率先實現現代化,電力需求增速將逐步放緩,預計東部地區人均用電量增速將從現在的10.8%下降至2020年4.0%左右,并在2040年后進一步放緩至1%以下。最終東部地區的人均用電量水平將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8000-10000千瓦時/人的水平。
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算起,東部地區的現代化過程大概歷時30-40年時間。今后中西部地區將利用后發優勢,實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再利用30-40年時間,基本趕上東部地區,最終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預計中西部地區的人均用電量增速在2020年前仍然保持6%-7%,在2030年左右下降至4%左右,在2040年至2050年間增速進一步放緩至2%-1%。屆時,中西部地區人均用電量將達到8000-10000千瓦時/人,基本趕上東部地區。
4、重視資源環境約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少。
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廣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約60%的陸地國土空間為山地和高原。再扣除必須保證的18億畝耕地后,大約總共可以集中建設使用的土地不超過260萬平方公里。
按照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負荷密度粗略框算,我國未來的飽和需電量水平約在10-20萬億千瓦時內。
(2)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相對短缺。
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品種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能源和礦產資源與主要消費地呈逆向分布。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優質化石能源資源嚴重不足。
(3)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均。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經濟布局不相匹配。南方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北方地區僅占19%。水體污染、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突出。
(4)我國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
我國某些地區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等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大氣與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差,部分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