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于4月8日上午因中風去世,享年87歲。
人們習慣稱她為撒切爾夫人,她是第一位,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領導過英國主要政黨的女性;她是英語世界中首位女首相;她是自普選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她獲得了英國女王授予的男爵爵位;她被曾經的世界對頭稱為“鐵娘子”。
英美主要媒體不吝筆墨紛紛對這位給英國乃至整個世界留下明顯個人烙印的政治家進行評說。
英國《每日電訊報》說,在英國近現代諸多首相中,只有撒切爾夫人的兒時偶像丘吉爾比她擁有更高的國際聲譽。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她是自俄羅斯帝國的凱瑟琳大帝以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女性領導人。
人們所熟知的大多是,撒切爾夫人曾在近12年的時間里享受著幾乎無人能夠挑戰的政治優勢,她連續3次贏得大選。她對英國政治、經濟和外交的巨大影響和變革,重塑了現代英國。她的“撒切爾主義”在20世紀后半葉到21世紀初受到全球的追捧和仿效。
然而,縱觀這位女強人的驚艷一生,從點點滴滴中不難發掘出撒切爾夫人的一絲“能源情結”。
撒切爾夫人出身寒微,她生于1925年10月13日,是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一家雜貨店店主的女兒。憑借勤奮,她獲得了一系列的獎學金,先后就讀于格蘭瑟姆女子學校和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并獲得了化學和法學兩個學位。這兩種職業她都從事過,先是當了從事研究工作的化學家,后來自1954年開始擔任律師。
1951年12月13日,撒切爾夫人和她的丈夫丹尼斯·撒切爾在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刻標志著她的事業將傳奇般崛起,是其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婦女之一的基礎。很少有人會關注這位富有且成功的商人,丹尼斯擁有一家制造顏料和油漆的家族工廠,之后又成為了英國一家石油公司“布爾瑪石油”的董事。丹尼斯是撒切爾夫人失意時的倚仗,也是她政治活動的資助者。
在撒切爾夫人正式開啟政治生涯之后,她又為英國能源界留下了一筆筆的“財富”。
馬島之戰或是“先見之明”
1979年,撒切爾夫人首次入主唐寧街10號,一邊實施著新經濟措施以轉變英國經濟下滑期的頹勢,一邊遇到了來自國外的巨大挑戰。
馬島,即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位于阿根廷以東大約460公里的南大西洋海域。英國與當時在國內搖搖欲墜的阿根廷軍政府針對馬島主權歸屬存在爭議,1982年4月2日爆發了為期10周的戰爭,導致649名阿根廷士兵、255名英國士兵和3名馬島平民死亡。英國最終重新控制馬島。
也許當時雙方只是因為主權問題或是為了緩解國內激化的矛盾才發動了這場戰爭,但馬島富足的自然資源和獨有煤泥也是不可多得的財富。直到1998年,馬島附近的海域發現了大量石油,預測該區域至少蘊藏了數十億桶的石油,相當于英國北海石油儲量的3倍。2010年在馬島以北發現的海獅油田蘊藏約有4.48億桶原油。
現在看來,馬島之戰的勝利不僅使撒切爾夫人在1983年6月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成功連任,也極大地為英國將來獲取馬島資源打下了基礎。
據法新社報道,一些馬島居民對“鐵娘子”存有好感。馬島議員邁克·薩默斯稱贊撒切爾夫人是“為數不多敢于冒險的政治領導人,就福克蘭群島而言,她會永遠被記住”。但并非所有人都對撒切爾夫人懷有好感,阿根廷馬島戰爭老兵中心主管馬里奧·博爾佩說,撒切爾死前“沒有受到懲罰,沒有受到審判”。博爾佩指責“鐵娘子”忽視與阿方達成和平協議的機會,發動戰爭,“她不會被銘記為一名對和平作出貢獻的人”。
“去國有化”催生能源巨頭
剛擔任首相時,撒切爾夫人不得不面對這個發達國家赤字累累的國有產業。她在政治和經濟上一貫強調減少政府干預、開放自由市場和企業化主義。再次當選首相后,她大張旗鼓地把大型國有企業低價出售給個人。私有化政策始終是“撒切爾主義的核心成分”。在她的任期結束時,私有化這一概念已經成為所有政治家口中最能帶來利潤的知識產權。
在撒切爾夫人之前,英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很深,政府擁有公用事業企業,以及一批在經濟上遭遇困難且被政府通過國有化措施拯救的企業。
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榮譽教授戴維·帕克,曾撰寫過官方認可的英國私有化史,他表示,撒切爾夫人厭惡“私有化”一詞,她喜歡說“去國有化”。 當時英國政府就要破產了,私有化的初衷就是在絕望之際創造收入。
英國私有化方案一開始規模較小。政府先是在1979年末出售了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的一小部分股份。然而,這一舉動直接造就了今天的BP公司.,當今世界最大私營石油公司之一,即國際石油七姊妹之一,也是世界前十大私營企業集團之一。
此后,在1982年,英國政府出售了核技術企業阿莫仙國際公司(Amersham International),同時保留了特別股份以確保對該公司的控制權。
除了私有化,撒切爾夫人的經濟政策還包括了削減預算以及承諾遏制高通脹。她將國有碼頭、國有鋼鐵企業、自來水公司、煤氣公司等國有企業紛紛出售。她還利用向員工免費派發股票的做法削弱其主要對頭英國工會的反對力量。1986年,英國天然氣公司(British Gas) 進行了56億英鎊的公開募股(相當于今天的86億美元)并輔以廣告攻勢。
最終,撒切爾夫人縮減了英國龐大且虧損的國有產業,使其規模從全國經濟的1/3減少到不足1/10,公眾以較低的股價購買了煤炭、鋼鐵、公用設施和交通等領域的國有產業。因此,原本靠稅收支持的虧損企業成了盈利企業,并且成為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隨之而來的是一批能源和工業企業逐步發展成了全球化的巨無霸。
但并非每個人都認可私有化,有批評認為撒切爾夫人是在賤賣國家資產,剝奪國庫資金,獎勵投機者。BBC電臺在1989年進行了調查,表明3/4的民眾反對水力私有化。盡管公眾都反對水力、電力和鐵路私有化,但是撒切爾夫人還是堅信隨著改革的實施,人們會逐漸從反對走向支持。
帕克教授認為,私有化大體上是成功的,雖然并非每一個人最終都成了贏家。私有化可以讓良好的上市企業更有效率,但在拯救失敗企業一事上卻不太成功。
不過,私有化的誘惑是如此強烈,以致撒切爾夫人的繼任者約翰·梅杰上任后依舊在推行。梅杰在任內將電力企業和鐵路私有化。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革命傳遍全世界。多國采納了她的私有化政策:截至1986年,俄羅斯對1.8萬家工業企業完成了私有化;印度廢除了英國費邊主義的另一項遺產——牌照制度,一大批成功的企業脫穎而出;在拉丁美洲,各國政府紛紛引進市場私有化。不管這些國家的管理是好成壞,他們都以英國為學習的榜樣。
“工會與工人”難兩全
撒切爾夫人在第二任期(1983—1987年)遭遇的最大挑戰是1984年英國煤礦工人的勞資糾紛和罷工。
1979年,英國因罷工損失了2950萬個工作日,到1986年的該數字下降到190萬。著名的“英國病”(即過大的工會權力)通過罷工和不斷膨脹的工資方案破壞了當時脆弱的英國經濟。當時,最具代表的是在阿瑟·斯卡吉爾領導下的全國礦工工會(NUM),其人數已經達到100萬人,國家已經失去了對他們的管理。
撒切爾夫人對此進行了根本性改革,她遏制了英國當時勢力強大的工會,通過徹底私有化以及關閉無利可圖的國有企業,包括鋼鐵廠和煤礦,來縮小政府的規模。這導致撒切爾在上世紀80年代同罷工的煤礦工人陷入對峙,這也成為了英國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勞資糾紛之一,令公眾意見產生了嚴重對立。
全國礦工工會一直都以武裝斗爭的策略來要挾國家,1984—1985年冬季,雙方不可避免地進行了最后攤牌。當時,全國礦工工會的罷工持續不斷。撒切爾夫人稱,這是一場事關如何管理濫用工會權力的管理權之戰。她在這場戰爭中不僅最終戰勝了礦工,而且從此徹底解決了工會問題。從英國的角度來看,這場勝利是她一生中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她對罷工早有充足準備,很早便擴大了國家儲存的煤碳數量,使罷工未對發電廠供應構成影響,最終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英國從受罷工影響最嚴重的國家變成了行業性活動相當少見的國家。這對管理者們經營企業和引入創新的自由而言,幾乎產生了奇跡般的效果,并且一直在繼續。
對某些人來說,時光的流逝未能改變他們對撒切爾夫人的評價。代表英國煤礦工人利益的組織全國礦工聯盟秘書長克里斯·基欽表示,撒切爾策劃了破壞英國最重要的一個產業的陰謀。他說:“撒切爾的去世沒有讓我們掉一滴眼淚。”基欽在當年爆發的長達一年的煤礦工人罷工時還是一名礦工,1987年煤礦被關閉的時候,他失去了工作。他說,“撒切爾狂熱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并教導大家貪婪是好的,但這么做的代價是毀掉了民眾的生活,毀掉了英國的煤炭開采業”。
在英國北部礦工社區,撒切爾夫人也因以強硬措施壓制礦工工會罷工,飽受苛責。剛年滿70歲的達勒姆礦工協會秘書長戴維·霍珀說:“對工會來說,這(撒切爾夫人辭世)來得不夠早,我高興自己活過她。”
除這些之外,撒切爾夫人在任期時對北海石油的開采政策給英國的能源需求帶來轉機,北海石油拯救了英國的國際收支危機,也讓英國變成了一個能源大國。
1982年3月,撒切爾夫人同意政府撥款為英國戰略核力量更新現代化裝備。這一舉動也拉動了英國民用核設施的腳步。促進了核電產業的發展。
在撒切爾夫人最后一任執政期間(1987—1990年),借助曾經的化學家身份她開始公開關注環境問題。在1988年,她發表了一次關于全球變暖、臭氧層變薄和酸雨危害的演講。
據悉,這位傳奇女首相的葬禮定于4月17日在圣保羅大教堂舉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英國前任和現任知名官員都將參加為撒切爾夫人舉行的盛大儀式。
在英國公眾心目中,強烈贊美撒切爾夫人和十分反感她的人幾乎占有相同的比例,但在世界其他地區,她則被公認為一位偉大而富有創造性的政治人物,人們認為她讓世界變得更好、更繁榮,她的影響在21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將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