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上抓好實時氣象觀測 讓“風光”無限好
日前,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印發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和《關于印發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簡稱“《專項規劃”》),引發業內的普遍關注和解讀。
新能源“十年風光”的背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與我國很多短期內實現高速發展的行業一樣,也沒能繞過“跑馬圈地、一哄而上、過山車”式的發展道路,即質量和效率趕不上速度和規模。新能源的良性發展要體現在并網和使用,而高效的并網和利用,追根溯源還是需回到氣象資源的評估和利用上,此次《專項規劃》中就提出,“目前我國可利用的風能資源評價尚不精細,風電場設計需要的長期風資源數據不完善”這一“源頭”的問題。
預測準確性是關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新能源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了相關預測的研究工作,歐美國家在電場端和電網調度端都已建立了發電功率預測預報系統,而我國作為風電起步較晚的國家,對相關資源的普查和預測工作在近5年才真正啟動。在今年4月初,國家能源局、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資料共享使用的通知》,反映出國家對新能源相關氣象數據精確性的重視程度不斷得到提升。
據了解,有“陸上三峽”之稱的甘肅酒泉風電基地,年平均風能儲量在2000萬千瓦以上,而風電場投產后的實際發電量卻遠低于預期值,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預測準確度的問題。資源評估數據的獲得有不同方式,鑒于氣候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如果僅靠氣象預報的歷史數據來推算,精確度上要打折扣。而且“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也就十年,這個時間長度沒有積累足夠的地觀測數據,進行有效、準確的資源評估與功率預測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差從源頭上抓好實時氣象觀測 讓“風光”無限好
距,尤其需要不斷的優化與動態更新歷史數據。”東潤環能預測產品線總監萬方說,但數據的優化和更新要建立在準確性和時間累計的基礎上,需要有一個能提供精確、持續數據的系統。
以最新一次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為例,國家氣象局新安設了很多觀測塔,這些新設的測風塔今后面臨著大量的維護工作,萬方認為,如果今后能從每個新能源電場配置的實時氣象觀測系統中直接拿到精確的數據,就可以不用新建測風塔,這不僅避免了重復建設,也避免了因數據誤差導致普查失去有效性。
源頭好多方受益
“由于新能源(風電、光伏)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資源評估與發電功率預測是判定新能源項目可行性及保證電網安全的關鍵因素,此外,功率預測在新能源電場檢修,提高利用率,預防突發事件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振海說。業內專家也表示,實時氣象觀測數據的積累、動態更新和跟蹤研究,從宏觀層面,一方面,它是新能源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源頭環節,為整個國家的能源發展規劃,及各省、區域新能發展規劃、電網發展配套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地方和相關氣象單位在氣象資源、數據上形成良性互補;從微觀層面,則能為新能源企業在后評估、運營和投資布局規劃上提供一手資料。
電力預測市場的角度看,由于預測電力將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當涉及到新能源電場融資保險時,保險公司的主要依據就是電場發電量,發電量預測及其準確度就成為了是否能獲得保險的關鍵。此外,我國發展分布式和智能電網同樣離不開新能源尤其是風電和光伏功率預測。
早在三年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就表示,隨著風電規模越來越大,風電并網、運行管理的難度也不斷加大,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風能規律研究,建立風電的預測、預報機制,并在運行系統中進行實施。但就目前來說,我國風電功率預測的總體水平比風電發達國家落后5年左右時間。
攜手共創美好“風光”
新能源產業由于自身屬性,其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準確氣象數據的系統采集和利用。有專家表示,隨著我國風電和光能產業逐步進入理性軌道,在資源評估和功率預測等環節,需要作為第三方的專業技術服務商來提供,第三方不會受到電源側和電網的影響,能夠提供更為專業和客觀的服務和評估。東潤環能市場部經理韓東升說:“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預測市場是必然趨勢,這對于國內引入保險機制、智能電網的負荷與發電預測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有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市場秩序來推動行業發展。”
“新能源功能預測及相關數據的收集必須依賴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尤其是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更應發揮帶頭作用,比如在風電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加大技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協商分攤一些成本。”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說,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支持對于新能源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正如《專項規劃》中提出的要“實現產、學、研、用相互結合共同發展”,郭振海也認為,要高效利用風能和光伏的相關數據和氣象資料比如,資源信息如何管理、共享和研究,應該將產、學、研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按照氣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特征進行全國網格分布的氣象數據的采集、研究和共享,最終形成一套實時觀測數據的“氣象云”,并有配套的機制與體制來支持與鼓勵投資商配套建設實時氣象觀測系統。屆時,受益的不僅是新能源行業,還將利好于包括民航、交通、農業、海洋等在內多個領域的協同發展。
日前,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印發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和《關于印發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簡稱“《專項規劃”》),引發業內的普遍關注和解讀。
新能源“十年風光”的背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與我國很多短期內實現高速發展的行業一樣,也沒能繞過“跑馬圈地、一哄而上、過山車”式的發展道路,即質量和效率趕不上速度和規模。新能源的良性發展要體現在并網和使用,而高效的并網和利用,追根溯源還是需回到氣象資源的評估和利用上,此次《專項規劃》中就提出,“目前我國可利用的風能資源評價尚不精細,風電場設計需要的長期風資源數據不完善”這一“源頭”的問題。
預測準確性是關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新能源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了相關預測的研究工作,歐美國家在電場端和電網調度端都已建立了發電功率預測預報系統,而我國作為風電起步較晚的國家,對相關資源的普查和預測工作在近5年才真正啟動。在今年4月初,國家能源局、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資料共享使用的通知》,反映出國家對新能源相關氣象數據精確性的重視程度不斷得到提升。
據了解,有“陸上三峽”之稱的甘肅酒泉風電基地,年平均風能儲量在2000萬千瓦以上,而風電場投產后的實際發電量卻遠低于預期值,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預測準確度的問題。資源評估數據的獲得有不同方式,鑒于氣候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如果僅靠氣象預報的歷史數據來推算,精確度上要打折扣。而且“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也就十年,這個時間長度沒有積累足夠的地觀測數據,進行有效、準確的資源評估與功率預測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差從源頭上抓好實時氣象觀測 讓“風光”無限好
距,尤其需要不斷的優化與動態更新歷史數據。”東潤環能預測產品線總監萬方說,但數據的優化和更新要建立在準確性和時間累計的基礎上,需要有一個能提供精確、持續數據的系統。
以最新一次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為例,國家氣象局新安設了很多觀測塔,這些新設的測風塔今后面臨著大量的維護工作,萬方認為,如果今后能從每個新能源電場配置的實時氣象觀測系統中直接拿到精確的數據,就可以不用新建測風塔,這不僅避免了重復建設,也避免了因數據誤差導致普查失去有效性。
源頭好多方受益
“由于新能源(風電、光伏)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資源評估與發電功率預測是判定新能源項目可行性及保證電網安全的關鍵因素,此外,功率預測在新能源電場檢修,提高利用率,預防突發事件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振海說。業內專家也表示,實時氣象觀測數據的積累、動態更新和跟蹤研究,從宏觀層面,一方面,它是新能源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源頭環節,為整個國家的能源發展規劃,及各省、區域新能發展規劃、電網發展配套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地方和相關氣象單位在氣象資源、數據上形成良性互補;從微觀層面,則能為新能源企業在后評估、運營和投資布局規劃上提供一手資料。
電力預測市場的角度看,由于預測電力將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當涉及到新能源電場融資保險時,保險公司的主要依據就是電場發電量,發電量預測及其準確度就成為了是否能獲得保險的關鍵。此外,我國發展分布式和智能電網同樣離不開新能源尤其是風電和光伏功率預測。
早在三年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就表示,隨著風電規模越來越大,風電并網、運行管理的難度也不斷加大,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風能規律研究,建立風電的預測、預報機制,并在運行系統中進行實施。但就目前來說,我國風電功率預測的總體水平比風電發達國家落后5年左右時間。
攜手共創美好“風光”
新能源產業由于自身屬性,其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準確氣象數據的系統采集和利用。有專家表示,隨著我國風電和光能產業逐步進入理性軌道,在資源評估和功率預測等環節,需要作為第三方的專業技術服務商來提供,第三方不會受到電源側和電網的影響,能夠提供更為專業和客觀的服務和評估。東潤環能市場部經理韓東升說:“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預測市場是必然趨勢,這對于國內引入保險機制、智能電網的負荷與發電預測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有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市場秩序來推動行業發展。”
“新能源功能預測及相關數據的收集必須依賴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尤其是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更應發揮帶頭作用,比如在風電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加大技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協商分攤一些成本。”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說,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支持對于新能源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正如《專項規劃》中提出的要“實現產、學、研、用相互結合共同發展”,郭振海也認為,要高效利用風能和光伏的相關數據和氣象資料比如,資源信息如何管理、共享和研究,應該將產、學、研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按照氣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特征進行全國網格分布的氣象數據的采集、研究和共享,最終形成一套實時觀測數據的“氣象云”,并有配套的機制與體制來支持與鼓勵投資商配套建設實時氣象觀測系統。屆時,受益的不僅是新能源行業,還將利好于包括民航、交通、農業、海洋等在內多個領域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