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正在經歷的寒冬,也給全球最大的光伏展帶來了一絲寒意。
5月14日,第七屆2013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下稱“SNEC”)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如期舉行。較之最近幾年展會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去年參展企業數量創歷史記錄,今年展會規模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大幅縮減。
不過,正如某企業高管所言,“盡管展出面積小了,參展公司更少了,展會的效果好了;參觀的人少了,忽悠湊熱鬧的人更少了,真正干事業的人多了。”多名受訪業內人士也認為,這預示著光伏行業正告別長期的喧囂無序狀態,步入理性發展的穩健軌道。
展會“縮水”
本報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今年上海光伏展共有13個展館,展出面積約15萬平方米,參展商約1500家;而去年為17個展館、20萬平方米展覽面積以及約2000家出席企業。兩相對比,本屆展會規模明顯大大“縮水”。
在展會現場,記者注意到,除部分展臺人氣尚且不錯外,也有相當多的展臺門可羅雀。往屆隨處可見的趾高氣揚的面孔基本消失,以前高高在上的光伏巨頭展位服務人員明顯態度客氣很多。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局面,與當前蕭條的行業背景不無關系。近年來,受需求市場萎縮和歐美對我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的影響,我國光伏產業開始陷入生存困境,并進入產業整合期。
知名能源信息咨詢公司易恩孚發布的數據顯示,由于光伏供應鏈產能過剩,光伏產品平均售價下降,這迫使350多家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在2012年停產。其中,光伏組件制造商的數量下降最多,從2011年的624家下降到2012年底454家,減少了170家。這可為參展企業數量的大幅減少提供充分依據。
在一位行業權威人士看來,我國光伏產業仍然處于整合期,大概到“十二五”末能完成整合,屆時整個產業才能迎來良性發展的局面。據此,他向記者坦言,隨著產業整合的持續,預計明年的規模還會進一步縮減。
“危”中有“機”
盡管展會透射出的多為產業蕭條景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光伏產業已沒有希望,正如“危機”自身含義,產業“危”象之后仍蘊藏著無限商“機”。
這種判斷并非主觀臆斷,而是有其客觀依據。這應首推光伏應用市場的巨大空間。在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穎看來,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規模有望保持在30GW左右,其中歐洲市場會接近2012年水平,即10—15GW,中國市場根據政府目標是10GW。
長遠來看,“十二五”中國裝機目標由21GW上調至35GW,也為國內光伏裝機市場預留出充分的空間。根據Solar buzz預測的全球光伏市場趨勢,2013—2017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233.4GW,中國將成為未來最大的光伏市場,占全球22%市場份額。
此外,在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看來,雖然我國的光伏電池板、組件等中游產品已出現過剩局面,但就行業而言,并非是整個產業鏈的全面過剩。
石定寰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處于上游的多晶硅原料,超過一半進口自國外;關鍵生產設備大都被國外公司壟斷。而處于下游的系統集成商、運營商等,也大多數在國外。這表明,一旦我們對產業鏈進行合理布局,在原有薄弱環節有所加強,并非沒有發展的機會。
可喜的是,部分領軍企業已開始有所作為。如保利協鑫推出的高效多晶硅片產品——鑫多晶S3,較S2的光電轉換平均效率提高0.3%—0.4%、效率分布集中度提高15%以上,硅片性能再次大幅度提升;在電站EPC行業占據一席之地的追日電氣,經過多年實踐和探索,開發出一套有效提高光伏發電效率Magic System,使用該系統的光伏電站可提高發電量10%以上,投資收益率明顯提高。
仍待政策“給力”
前景看好,不過在夢想照進現實的征程中,也需要相關部門不斷出臺給力政策。
以今年中國政府既定的10GW光伏裝機目標為例,其實現仍然充滿挑戰。王仲穎認為,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電價政策是否合理;補貼手續能否簡化,能否減少中間環節;電網企業可否承擔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收繳與發放;分布式入網的技術與管理問題能否得到全面解決。”
為此,他提出,為應對光伏產業面臨的挑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補貼和市場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符合市場規律的補貼機制可以協調擴大市場和控制發展規模之間的關系;二是要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及未來的價格標準,透明化的規則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制定發展規劃,避免過冷或過熱;三是消除貿易壁壘,制裁性措施帶來的傷害作用于兩國市場,政府應該考慮如何減少貿易摩擦,以贏得共同發展。
在追日電氣董事長陳建國看來,光伏產業亟需營造完善明確的政策環境,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讓企業享受有利可圖的合理上網電價政策。其訴求可從展會期間發布的《中國光伏分類上網電價政策研究報告》找到支持。
這份報告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持完成,據其內容,我國四類資源區應該分別實行0.8元/kWh、0.9元/kWh、1.0元/kWh、1.1元/kWh的電價政策。
同時,該報告建議,對分布式光伏自用電分區電價應該分別按照1.0元/kWh、1.15元/kWh,、1.25元/kWh、1.35元/kWh的標準執行。對此政策,一位知情人士進一步解釋說,應分三類設度電補貼,即工商業用戶補貼0.2元/kWh,大工業用戶補貼0.4元/kWh,居民、醫院、學校以及農村等享受優惠電價用戶補貼0.6元/kWh。“上述電價可根據銷售電價變化每兩年調整一次,三類項目自發自用余量部分,電網公司按當地火電標桿價收購,并由財政統一補助0.35元/kWh。”該人士同時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各方對上述電價補貼政策已形成統一意見。這一政策如能出臺,無疑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強心劑。
此外,對于目前的低谷期,金融業的支持力度對光伏產業至關重要。據此,陳建國建議,切實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對列入國家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符合信貸條件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金融機構可以提供有財政貼息的優惠貸款”,以防全線虧損的國內光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