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委會對于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案初裁的最后期限是6月6日,從各方面情況看,結果不容樂觀。對此,驚呼這將成為壓垮中國光伏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有之,擔心光伏企業“會死一半”的也有之,一時間,好像中國光伏從此進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圍繞中國光伏產業會不會垮?一半的光伏企業會不會死?本文試圖通過一些數字進行分析。
中國光伏產品對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和出口量會出現一段時間的下降。2010年時,中國光伏產品99%出口,在占據全球市場60%的同時占據歐洲市場的70%,歐洲是主要出口市場。業界認為:“雙反”如果成立,沒有哪家中國光伏企業能吸收平均關稅47%這一成本,所以對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勢必下降。另一方面,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大幅削減光伏發電補貼影響,即使不發生“雙反”,歐洲市場需求也要減少,其占全球市場比重已經從2010年的80%下降至2012年的40%,例如德國2012年安裝量為7.8GW,預計今年將減為5GW。對于以上兩方面,中國企業已有準備,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CEO瞿曉華說:“2008、2009年時,歐洲市場占到我們出貨量的80%-90%,但去年第四季度已低于40%了。今年,我們預計該市場會低于30%。”相信這一狀況只是階段性變化,中國企業會在適應新的形勢后重新奪回部分歐洲市場份額。
支持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基礎市場空間仍然存在。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的總銷售量應當為17.5GW,是由國外需求量15GW(25GW總安裝量 ×60%市場份額)和國內需求量2.5GW兩部分組成。2013年中國組件的銷售量預計也是17.5GW,是由國外需求量7.5GW(25GW × 30%)和國內需求量10GW兩部分組成。估計未來幾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市場機會仍將維持這一水平。這意味著對于中國有競爭力企業來說,扣除成本因素,相對2011年,市場空間是相同的。而此時全球供給總量已經減少,2011年中期開始的產業整合,使得全球產能已從70GW削減至60GW,國內產能已從50多GW削減至40多GW。這對于中國有競爭力企業來說意義重大,對此,全球前20家組件企業市場占有率已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58%提高到70%,這必將加速中國光伏產業的整合進程。2013年,全球光伏終端市場需求量預計為35GW,而產能為60GW。更為嚴重的是中國光伏企業的終端市場需求量為17.5GW,產能卻為40多GW,據此,“會死一半”之說不僅可能而且必要。從2011年中期全球光伏產業進入整合期后,由于市場化環境成熟,境外光伏企業出現了一波破產潮,包括曾經的全球第一大產能企業Q-sell。到目前境外光伏企業規模化的破產已經轉變為少量、持續的退出市場,先于我國結束了產業蕭條期。相比而言,由于各種非市場因素影響,我國無競爭力企業大規模的破產尚未全面展開,產業仍處于蕭條期。這一對比,于保持我國光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極為不利。借助各類市場力量,加速產業整合,在壯大有競爭力企業的同時迫使無競爭力企業的退出已經成為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講,歐美的“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加速整合應當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
17.5GW的市場空間已經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生命線,其中10GW的國內市場尤為重要。除了后期標準、并網、補貼電價幾大關鍵環節的落實,先期項目審批摒棄國內司空見慣的人際關系運作,嚴格按照市場規則和標準執行已經成為事關中國光伏產業生存的重大問題,只有這樣,中國有競爭力光伏企業才不會“垮”,無競爭力企業才會“死”。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光伏產品對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和出口量會出現一段時間的下降。2010年時,中國光伏產品99%出口,在占據全球市場60%的同時占據歐洲市場的70%,歐洲是主要出口市場。業界認為:“雙反”如果成立,沒有哪家中國光伏企業能吸收平均關稅47%這一成本,所以對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勢必下降。另一方面,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大幅削減光伏發電補貼影響,即使不發生“雙反”,歐洲市場需求也要減少,其占全球市場比重已經從2010年的80%下降至2012年的40%,例如德國2012年安裝量為7.8GW,預計今年將減為5GW。對于以上兩方面,中國企業已有準備,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CEO瞿曉華說:“2008、2009年時,歐洲市場占到我們出貨量的80%-90%,但去年第四季度已低于40%了。今年,我們預計該市場會低于30%。”相信這一狀況只是階段性變化,中國企業會在適應新的形勢后重新奪回部分歐洲市場份額。
支持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基礎市場空間仍然存在。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的總銷售量應當為17.5GW,是由國外需求量15GW(25GW總安裝量 ×60%市場份額)和國內需求量2.5GW兩部分組成。2013年中國組件的銷售量預計也是17.5GW,是由國外需求量7.5GW(25GW × 30%)和國內需求量10GW兩部分組成。估計未來幾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市場機會仍將維持這一水平。這意味著對于中國有競爭力企業來說,扣除成本因素,相對2011年,市場空間是相同的。而此時全球供給總量已經減少,2011年中期開始的產業整合,使得全球產能已從70GW削減至60GW,國內產能已從50多GW削減至40多GW。這對于中國有競爭力企業來說意義重大,對此,全球前20家組件企業市場占有率已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58%提高到70%,這必將加速中國光伏產業的整合進程。2013年,全球光伏終端市場需求量預計為35GW,而產能為60GW。更為嚴重的是中國光伏企業的終端市場需求量為17.5GW,產能卻為40多GW,據此,“會死一半”之說不僅可能而且必要。從2011年中期全球光伏產業進入整合期后,由于市場化環境成熟,境外光伏企業出現了一波破產潮,包括曾經的全球第一大產能企業Q-sell。到目前境外光伏企業規模化的破產已經轉變為少量、持續的退出市場,先于我國結束了產業蕭條期。相比而言,由于各種非市場因素影響,我國無競爭力企業大規模的破產尚未全面展開,產業仍處于蕭條期。這一對比,于保持我國光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極為不利。借助各類市場力量,加速產業整合,在壯大有競爭力企業的同時迫使無競爭力企業的退出已經成為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講,歐美的“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加速整合應當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
17.5GW的市場空間已經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生命線,其中10GW的國內市場尤為重要。除了后期標準、并網、補貼電價幾大關鍵環節的落實,先期項目審批摒棄國內司空見慣的人際關系運作,嚴格按照市場規則和標準執行已經成為事關中國光伏產業生存的重大問題,只有這樣,中國有競爭力光伏企業才不會“垮”,無競爭力企業才會“死”。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