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人類完全有可能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太陽能電池板或將摧毀美國公用電力事業》,兩本書、兩篇文章,四條線構成了一個畫面——一個光伏完全可能成為主要的,并且將是帶來革命性變化的能源畫面。這個畫面是如此堅定,把筆者過往想想而不敢想,想說而說不清的東西娓娓道來地展現在眼前。
正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文版序中所說:“我們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對未來的經濟模式進行大膽的描述。”作為一個光伏產業的研究人員,應該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根據已有的知識和信息,為社會描繪這個產業的未來,并為實現這個未來說明理由。兩本書、兩篇文章告訴人們:理論上電力使用的最佳方式是自發自用;新能源的出現使得自發自用不僅成為可能,而且與互聯網的結合還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實驗證明新能源發電在技術上不僅可以提供人類的全部用電,而且已經在挑戰傳統能源。無論以上結論正確與否,畢竟給了人們關于光伏,關于新能源未來的一種思維和對這種思維的論證,雖然實現這個未來,還有太多的技術、認知和管理等障礙需要跨越。
人類是在不斷創造中推陳出新、否定自己、生生不息中發展的,如果說傳統能源終將退出歷史,那么,誰又將經過探討、補充、替代幾大階段成為傳統能源的替代者呢?筆者從來以為,在技術層面,它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最基本的前提:能量的來源必須是無限的。獲取這種能量的手段必須是無限的;在道德層面,這種能源應當盡量滿足人類的自然需求。據此,在筆者的知識范圍內,光伏發電最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太陽能的相對無限性無人質疑,因為硅元素在地球上僅次于氧的豐度和提取成本的相對低廉,因為光伏發電具有可以自發自用和減少污染的自然屬性,而對人的尊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動力,這使得光伏發電理應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
但是以往眾多專業信息告訴筆者:由于新能源發電的自然缺陷,無論發電、送電、用電,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傳統能源的利益角度,人類都不可能做到100%依靠新能源供電,即光伏發電最多只能是補充能源。對于這些問題,不是技術專家的筆者,雖有符合邏輯的思考能力,卻無提交完整、權威科學論文的條件,于是只剩下“時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終將證明這一點的自我安慰,只剩下想到了卻說不出,說出了卻做不到的自我思考。兩本書、兩篇文章幫助筆者完善了這一思考,并向社會作出了清晰的說明。
《電力革命》一書,讓筆者明白了一個道理:電力原本誕生于自發自用,只是因為技術和成本的原因,使得電力必須采用遠距離輸送這一形式。遺憾的是,這一形式已經像“人必須吃飯”一樣異化為人們與生俱來的思維定勢,束縛了人們對能源供應形式變化的思考。其實“弧光燈在其早期階段,還不是一種網絡性質的產業。弧光燈裝置自成系統,獨立完整,直接安裝于需要使用的地方。”只是后來為了實現與煤氣燈的經濟性之爭才采用了符合技術發展階段需要的電網輸送方式,并沿用至今。那時研究出白熾燈技術的不止愛迪生一人,而愛迪生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卻是因為“1882年底,他的第一套集中發電系統開始在曼哈頓投入運營。”從那時起,存在了130年的集中供電形式,讓人類已經忘記了發電的原本形式和人性的原本訴求,過去的工業文明扭曲了這種訴求。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正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文版序中所說:“我們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對未來的經濟模式進行大膽的描述。”作為一個光伏產業的研究人員,應該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根據已有的知識和信息,為社會描繪這個產業的未來,并為實現這個未來說明理由。兩本書、兩篇文章告訴人們:理論上電力使用的最佳方式是自發自用;新能源的出現使得自發自用不僅成為可能,而且與互聯網的結合還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實驗證明新能源發電在技術上不僅可以提供人類的全部用電,而且已經在挑戰傳統能源。無論以上結論正確與否,畢竟給了人們關于光伏,關于新能源未來的一種思維和對這種思維的論證,雖然實現這個未來,還有太多的技術、認知和管理等障礙需要跨越。
人類是在不斷創造中推陳出新、否定自己、生生不息中發展的,如果說傳統能源終將退出歷史,那么,誰又將經過探討、補充、替代幾大階段成為傳統能源的替代者呢?筆者從來以為,在技術層面,它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最基本的前提:能量的來源必須是無限的。獲取這種能量的手段必須是無限的;在道德層面,這種能源應當盡量滿足人類的自然需求。據此,在筆者的知識范圍內,光伏發電最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太陽能的相對無限性無人質疑,因為硅元素在地球上僅次于氧的豐度和提取成本的相對低廉,因為光伏發電具有可以自發自用和減少污染的自然屬性,而對人的尊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動力,這使得光伏發電理應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
但是以往眾多專業信息告訴筆者:由于新能源發電的自然缺陷,無論發電、送電、用電,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傳統能源的利益角度,人類都不可能做到100%依靠新能源供電,即光伏發電最多只能是補充能源。對于這些問題,不是技術專家的筆者,雖有符合邏輯的思考能力,卻無提交完整、權威科學論文的條件,于是只剩下“時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終將證明這一點的自我安慰,只剩下想到了卻說不出,說出了卻做不到的自我思考。兩本書、兩篇文章幫助筆者完善了這一思考,并向社會作出了清晰的說明。
《電力革命》一書,讓筆者明白了一個道理:電力原本誕生于自發自用,只是因為技術和成本的原因,使得電力必須采用遠距離輸送這一形式。遺憾的是,這一形式已經像“人必須吃飯”一樣異化為人們與生俱來的思維定勢,束縛了人們對能源供應形式變化的思考。其實“弧光燈在其早期階段,還不是一種網絡性質的產業。弧光燈裝置自成系統,獨立完整,直接安裝于需要使用的地方。”只是后來為了實現與煤氣燈的經濟性之爭才采用了符合技術發展階段需要的電網輸送方式,并沿用至今。那時研究出白熾燈技術的不止愛迪生一人,而愛迪生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卻是因為“1882年底,他的第一套集中發電系統開始在曼哈頓投入運營。”從那時起,存在了130年的集中供電形式,讓人類已經忘記了發電的原本形式和人性的原本訴求,過去的工業文明扭曲了這種訴求。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