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北京經歷了PM2.5瞬間值逼近1000微克/立方米的“歷史性”時刻,這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經歷讓他的團隊開始觀察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
1月24日,環保部表態力爭2030年中國所有城市空氣質量要達到二級標準,其中包括將所有城市的PM2.5年均值降到35微克/立方米——這是個艱巨的任務,馬駿的團隊開始研究中國目前的政策體制是否能實現這一點,于是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用于模擬行業政策與公共政策對PM2.5影響的定量模型。
在《政策要大變,才能將PM2.5降到30》的報告中,馬駿指出,如果目前的煤炭、汽車、資源稅、環保稅費、公共交通政策不改變,是無法達到2030年將全國城市平均PM2.5降到3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的。由于各城市的污染程度明顯不同,若要使大多數城市的PM2.5年均值都降到35微克/立方米,這些城市的平均PM2.5至少要降到30微克/立方米。“實際上,這些政策如果繼續下去,不但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甚至還會繼續加劇空氣污染。”馬駿說。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中國的空氣治理政策?
馬駿:中國過去的空氣治理政策措施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缺乏頂層設計,二是沒有量化。環保部門的研究著重于環保部能夠掌握的政策,很難涉及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問題;一些專家提出的建議多針對具體問題,零敲碎打,缺乏頂層設計。另外,目前的煤炭等行業政策其實是與減排目標互相矛盾的。如何把它們整合起來,讓最高決策層能清晰判斷對空氣污染的影響,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聽說哪個部門在做這項工作。
此外,很多研究機構空氣治理政策比較泛,提出大方向,沒有量化。比如大家都提到要提高煤炭資源稅和排污費,但提高多少,提高后對行業和宏觀經濟的影響是多少,都不知道。比如新加坡實行汽車牌照拍賣制度后,成功將汽車保有量的增速控制在了0.5%,由于中國部分地區沒有這個制度,導致中國的乘用車保有量增長速度達到20%,這是中國PM2.5的最大增長來源,這都需要具體的量化措施來控制。
南方周末:在你所做的報告中,提及如果目前政策不變,不但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甚至還會繼續加劇空氣污染。為何會出現加劇污染的情況?
馬駿:這跟目前的行業政策有關。如果現行政策不變,在未來10到20年內,我國的煤炭消費可能會再增加50%,乘用車數量可能再增加300%,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政府在采用清潔煤炭技術、提高油品質量、提高汽車排放標準等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2030年我國年城市平均PM2.5水平依然會高達45微克/立方米左右,屆時我國城市百姓依舊無法生活在清潔的空氣之中。實際上,要讓PM2.5年均下降4%是很艱難的,我們在模擬中已經用到了很強的假設,比如單位煤耗已經用到了現有技術的極致,單位排放已經用國際最好的標準做目標了。
南方周末: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空氣污染治理的十條措施,此前環保部也提出了相應目標,你認為要達到上述目標,政府應如何改革?
馬駿:政府應該大幅改變目前的政策,采用新的、更強硬的行業發展和環保政策目標(具體參見資料鏈接)。同時,還要進行配套的財稅政策改革,我們建議在幾年之內將煤炭資源稅的稅率提高5至9倍,將對SO2和NOX等排放物征收的環境稅費標準提高1至2倍,將對新能源的財政補貼占財政支出比重提高一倍。
南方周末:如何評價這些改革受到的阻力,推動決策層采取措施的因素有哪些?
馬駿:決策層決心的大小相當程度取決于老百姓的呼聲。如果對比一下去年和今年老百姓對PM2.5這個概念的認知程度的話,你可能就會對改革有信心??諝馕廴臼且粋€巨大的民生問題,也是政府巨大的改革動力和壓力。隨著正能量提高,以前“動”不了的行業和利益集團,現在就可能“動”得了了。另外,受損的行業也能享受改革的成果,比如山西這樣的煤炭大省也可以搞煤層氣、頁巖氣、煤制甲烷、煤化工。
南方周末:你提到中國乘用車保有量增速的控制目標,但城鎮化勢必意味著汽車保有量的進一步增加,如何看待這種矛盾?
馬駿:大城市的交通運輸體系是應該以地鐵等公共交通為主,中小城市根據國際經驗應該以公路交通為主。但公路交通單位公里創造的污染是地鐵的10倍,搞大城市是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因為大城市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小城鎮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要重新審視中國的城鎮化戰略,到底是要搞大城市還是全面鋪開搞小城鎮,從減排的角度講,我是贊成搞大城市的。
南方周末:最后,你提到的政策可能會推高一些商品價格,你們的測算結果是怎樣的?空氣治理措施是否會抑制經濟增長?
馬駿:空氣污染治理政策跟行業、經濟增長、財政赤字、通脹密切相關。對消費者來說,如果實行我們提出的征收煤炭資源稅、給予新能源更大補貼等改革措施,煤炭、電力、天然氣、汽油、汽車等價格將有所上升。但我們計算,這些價格變化對CPI的最終影響為每年0.1%左右,完全可以承受。
這些改革確實抑制了一些行業的增長,但同時推動了另一些行業的增長,正負效益相抵,對經濟的整體影響是有限的。與基準情況(即政策不變的情況)相比,2020年煤炭和汽車行業的GDP將由于實行我們提出的改革措施而總共下降約5000億元,但同時新能源和鐵路、地鐵等行業的GDP卻會總共提高約5000億元。因此,中國治理空氣污染對GDP的影響有限,因為它主要影響經濟增長的結構,而不是增長的速度。
資料鏈接
《政策要大變,才能將PM2.5降到30》報告建議摘選:
1.大幅降低未來4年的煤炭消費增速,使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在2016年見頂(而目前業界對這一時點的平均預期是2025年左右),在2017-2030 年間將煤炭消費量減少22%;
2.通過使用各種煤炭清潔技術,使每噸煤炭消費的污染排放在未來18年中降低約70%;
3.通過實行嚴格的燃油和汽車排放標準及提高燃油效率,使每輛汽車平均污染排放降低約80%;
4.將清潔能源(天然氣、核電、水電、風電及太陽能)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目前的13%大幅提高到2020年的27%和2030年的46%;
5.將2030年乘用車保有量控制在2.5億輛(而目前的“專家”預測為4億輛左右),使乘用車保有量的增速從過去5年的年均20%大幅削減至今后18年的年均6%;
6.建議在未來8年中,將鐵路總里程提高約60%,將地鐵總里程提高4倍;并在2020至2030年間,進一步將鐵路里程提高約60%,將地鐵里程提高約230%。